•      

【卷一】殷代史六辨

热度0票  浏览6954次 时间:2014年11月02日 20:15

第二辨   商都屡迁前八后五

  

东汉张衡《西京赋》谓,“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目前,殷都屡迁已是学界的共识,但是不是“前八后五”,每一迁的具体地望在哪里,却既是殷商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又是悬而未决的问题。本不是试图界定每一迁的具体地望,只针对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

 

第一节   发祥地和先公八迁路线图

 

殷商族始祖又作,古作xiè)。《世本》的多种辑本都有“契居蕃”的记载。有的学者常在“”和“”上作文章。其实,据殷商史专家李民等人研究,1”和“”是通假字。“”是“端母鱼韵”,“”是“见母鱼韵”。二字同韵声近一属舌头音,一属喉头音,发音方法相同,皆为不吐气清音,依戴震“语转之原则”,二字可通假。因此“契蕃”、“禹阳城”、“太康斟寻”、“汤亳,从先王”、“帝盘庚之时,殷已河北”这些语句中,“”和“”是一个意思,读者不必拘泥。

关于契的都地,目前学界的主要分歧是《世本》中“”与《史记》中的“”是一地二名还是两地的问题。王国维认为“蕃”和“商”是两地。“蕃”在“《汉志》鲁国之蕃县”,即今山东滕州(县级市)。“商”在古宋地,即今河南商丘。王震中认为“蕃”与“商”是一地二名。2他说,蕃、番古时可互相通用,番的缓读就是“番吾”,而“番吾”在漳河附近的今冀南磁县境。因漳、商声近,漳水古时可能就叫“商水”。商就在漳水流域至磁县一带。他认为,商族的发祥地就在漳水流域至磁县一带。契居与契封于指的是漳水流域磁县境的同一个地方。笔者认为蕃仅是契未封之前的初居地。封于以后,他就率领全族人到地生活了。这个“”地应是卫地的“颛顼之虚帝丘。这个“”地,《左传》谓之“帝丘”,古本《竹书纪年》谓之“商丘”,今本《竹书纪年》谓之“”,位于大河之东临近大河的地方,地望在今濮阳西南。因此,“”可能不在最初的“”地,而在时大河之东的帝丘,商族曾在这里经营了许多代,因此不管契的初居地“”在哪里,也不能作为商族的发祥地。商族的族号为“”不为“”,便是商族的发祥地为“”不为“”的铁证。即是说,商族的发祥地只能是“”,即今濮阳的古帝丘。因为这个帝丘,《竹书纪年》将其称为“商丘”,就容易跟今之“商丘”相混淆。为区别起见,我们以后将濮阳帝丘叫“北商丘”或“卫地商丘”,称今之商丘叫“南商丘”或“宋地商丘”。“北商丘卫地商丘”、“帝丘在“南商丘宋地商丘的西北,二者在卫星地图上的直线距离约三百里。如果王震中的“内黄郼亳说3能够成立的话,商族的发祥地“商(帝丘)”离王震中的”很近,王震中的”大约就在商族发祥地“商(帝丘)”北方不超过百里的地方。古本《竹书纪年》记有:夏“帝相即位,处商丘。”今本《竹书纪年》也记有“帝(相)即位,居。”可见,依《竹书纪年》“”、“商丘”、“帝丘”是指同一个地方。有学者认为《左传》中的“商丘”与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商丘”是同一个地方,是不对的。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商丘就是《左传》中的“帝丘”。《左传》中有“商丘”和“帝丘”是两个地名,商丘在宋地,帝丘在卫地,二者分得很清楚。下面引用《左传》三段文字来说明这个问题:

 

《左传》昭公元年记子产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

《左传》襄公九年又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这两段引文说的是相土因袭高辛氏之子阏伯,在商丘主持祭祀辰星即大火星,心宿二。这里的高辛氏之子阏伯是一人两名还是不同的两个人,史家历有争议,我们先不去管它。我们只来考察一下《左传》中说的“相土因袭高辛氏之子阏伯在商丘主持祭祀辰星”的商丘的地望在哪?

 

《左传》昭公十七年又说:大辰之虚也。陈,大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皆火房也。星孛天汉,汉,水祥也。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

 

《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这段引文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相土因袭高辛氏之子阏伯主持祭祀辰星大火星的地点商丘是“大辰之虚也”,因此阏伯所居的商丘,即相土因袭阏伯祭祀辰星大火星商丘,是宋地的商丘,也就是今天的商丘。而卫地的商丘是颛顼之虚帝丘由上述引文的最后一句可证:“颛顼之虚也故为帝丘

分析《左传》中的上述三段引文,还透露出两个重要信息:

一个是,如果认为契封于的地望不在宋地商丘即今商丘的话,那么契与阏伯就必然是两个人,理由很简单,因为契不居在今商丘,而阏伯肯定是居在今商丘的。

另一个是,昭明之子相土是因袭阏伯做火正主祭辰星的接班人,如果他不是居于宋之商丘的话,必然会有从原居地移居宋之商丘之一迁。

有了这两条重要信息,就很容易排出长期困扰学界的先商时期八次迁都的路线图。试详述之:

 

一迁(河东,濮阳西南帝丘)。

文献:《世本》:“契居蕃”,

《史记•殷本纪》“封于商”。

地望:王震中说蕃即番吾,在漳河流域磁县境。但王国维说的山东滕州境,还不宜完全排除。

笔者按:不管始祖的初居地“”在何处,商族的发祥地只能是的封地“”,而不能认为是“”。商族的族号为“”不为“”,便是商族的发祥地为“”不为“”的铁证。

二迁昭明(河东,濮阳西南帝丘)→砥石(河西)。

文献:《世本》“昭明居砥石”。

     《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

地望:(暂定)河西冀南元氏的古汦水石济水流域。

三迁昭明砥石(河东,濮阳西南帝丘)

文献:《世本》“昭明居砥石复迁商”。

     《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

四迁相土(濮阳西南帝丘)→宋地商丘(今商丘)。

文献:《世本(雷学淇校辑本)》“相土徙商丘”。

(注文:御览引相土徙商丘,本颛顼之虚。按下五字,疑是注文)。

   迁都原因:师从阏伯,并接替阏伯祭祀辰星(心宿二,大火)的星官职务。

笔者按:《世本》秦嘉谟辑本、茆泮林辑本。均为“相土徙商丘本颛顼之虚”,唯有雷学淇校辑本,将疑是注文的“本颛顼之虚”这五个字去掉了,只保留《世本》原文“相土徙商丘”。雷学淇校辑本这样做,对我们排第四迁有重大意义,如果按秦嘉谟辑本、茆泮林辑本,将注错的五个字“本颛顼之虚”全当成《世本》原文来理解,因相土本来就已居颛顼之虚的帝丘,还要迁向颛顼之虚的帝丘,就无法排出第四迁。也无法解释《左传》说的相土因袭阏伯到宋地商丘做火正司祭辰(大火星)星的史实。所以相土必有从(濮阳西南帝丘)迁向今豫东商丘以师从阏伯或接班阏伯火正之职的一迁。王国维当年在排先公八迁路线图时,也曾碰到相土怎么迁都的困难。为了解决他排八迁谱的困难,就据个别古文献记载提出了相土时有东都、西都的理论,以凑足八迁之数。王氏认为相土时,商族有两个都城,一个叫东都,在泰山脚下;另一个叫西都,就是宋地商丘。王氏谓相土本已居商丘(西都),先迁到泰山脚下的东都,就多了一迁,后来相土又从东都迁回商丘(西都),又多了一迁。于是他就将已排好的五迁,加上相土这一来一往两迁,终于凑足七迁之数。还差一迁,他就说,契本和其父帝喾住在“”,后来他迁到《世本》说的“”,这也算一迁。并将由“”迁到“”作为第一迁。于是他终于凑足了八迁之数,并将其发表出来。4

五迁:王亥(振 )由宋地商丘(今商丘)→

文献:今本《竹书纪年》“帝芒三十三年商侯迁于殷。

   地望:以身殉职的治水英雄的封地。其地域在太行山以东,夏商时古黄河以西,南至豫北洹水流域,北至冀南漳水流域一带。其地理位置可用“西,二水流域”十一个字来概括。王亥迁的“”地是“西,二水流域”的一大块区域,地之治所也叫“”,在南三十里。一般认为“”在今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东,“”也在的封地的疆域内。

迁都原因:冥因治水以身殉职,被夏帝追封于殷,其子王亥奉夏帝之命率领族人迁到亡父冥的封地“殷”,袭亡父新爵位,即殷君位。

   冥业绩的文献记录:

今本《竹书纪年》:夏帝少康时,“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

《国语•鲁语》:“冥勤其官。”

 郑氏《祭法》注:“冥,契六世孙也。其官玄冥,水官也。”

  今本《竹书纪年》:夏帝杼时,“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

《国语•鲁语》及《祭法》:“冥勤其官而水死。”)

《国语•鲁语上•展禽论祭爰居非政之宜》:“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修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鲧障洪水而殛死,禹能以德修鲧之功,契为司徒而民辑冥勤其官而水死汤以宽治民而除其邪,稷勤百谷而山死,文王以文昭,武王去民之秽。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凡禘、郊、宗、祖、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

《国语•鲁语上•韦昭注》:“冥,契后六世孙、根圉之子也,为夏水官,勤于其职而死于水也。(笔者按:此条是韦昭注,不是《国语•鲁语上》原文,更不是《国语•周语上》原文,宋镇豪主编,王宇信、徐义华著《商代史•卷四(商代国家与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7月第1版)第48页也引用了这条韦氏注文,但写错了出处,误为《国语•周语上》原文。韦氏的这条注释,除典明了的身份及业绩外,还附带解决了《史记》和《世本》之矛盾,笔者特注于此,以便读者查考:《史记•殷本纪》谓昌若生曹圉,曹圉生冥,而世本则说“昌若生曹圉,曹圉生根国,根国生冥”。显然《世本》多出了根国一世,历有人疑《世本》多出的根国一世为传抄之误,认为《史记•殷本纪》为真,今韦注将《世本》之曹圉、根国合为一世,取名“根圉”,可见韦氏亦不相信曹圉、根国是两世。

《世本》宋衷注:“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殷人郊之。”(笔者按:宋衷谓“冥为司空”,按后世唐之官阶,“司空”为正一品。不管夏代有无“司空”之官名,足见,冥殉职后,夏帝对冥追封规格之高。

六迁:上甲微殷→邺(严格来讲,上甲微由“”地之治所“”北迁到同在“”地域内的“”,本属于在“”地域内的内部迁都,但“”地之原治所“”与同属“”地的“”毕竟是南北相距三十里的两个地点,也可算为一迁。)

   文献:《路史•国名纪卷三》“上甲微居邺。”

地望: 邺北,一般认为在今冀南漳河流域临漳西南邺镇东。

迁都原因:上甲微借河伯之师,伐殷之北方的有易族,以报父仇,灭之,杀死了其君绵臣。因打了胜仗,北方的领土有所扩张。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北方新增加的领土。将国都由“”地之原治所“”稍向北迁,居于同属于“”地的“”。

七迁:报丁(暂定为报丁商(暂定为宋地之商丘,即今之商丘。因为是“归于商丘”,当然以迁到王亥当年迁出去的相土都宋地商丘为先。但迁到濮阳之帝丘,暂也不宜排除,此在下节中讨论

文献:今本《竹书纪年》:夏帝孔甲:“九年,殷侯复归于商丘。此处的“殷侯”是谁,今本《竹书纪年》未明示,由其它文献知夏帝孔甲与殷侯报丁的年代相当。

八迁:成汤由今之商丘(或濮阳帝丘)

文献:《世本(秦嘉谟辑补本)》“汤始居亳

   《史记•殷本纪》“汤始居亳从先王居。”

地望:亳之地望,史家争议最大。后设专节予以讨论,但不是本卷的重点。

 

注释

1李民等:《古本竹书纪年译注》,序言,第4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11月版。

2宋镇豪主编王震中著:《商代史•卷三(商族起源与先商社会变迁)》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1月第1版,北京。

3同【2】,86页。

4王国维《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观堂集林》卷十二。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