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殷代史六辨

热度0票  浏览6954次 时间:2014年11月02日 20:15
    (二)《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出现一个试释译如下

据《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湣公十一年秋,南宫万与湣公因口角用棋盘误杀湣公后,诛太宰华督,立新君游,宋国内乱,“诸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万弟南宫牛将兵围亳

《史记·宋微子世家》中的这个“”邑,就是传统史学说的“南亳”。位于宋地,距今商丘不远,即是两宋间史学大家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说的“南京谷熟”。“南亳说”为西晋皇甫谧首创。他在其所著《帝王世纪》中说,“殷有三亳:二亳在梁国,一亳在河南。南亳、偃师,即汤都也。”又说:“梁国谷熟为南亳,即汤都也。”其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承袭其说。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说得更具体:“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两宋间史学大家郑樵因袭之。南亳说虽不见于先秦文献,但在清末之前有较大影响。后受到王国维等人非议之后,这一说法在学界一度受到很大削弱。后经董作宾、陈梦家等人结合征人方甲骨卜辞改造一番,南亳说又有抬头趋势,但董作宾将汤亳定在谷熟以南的亳州,陈梦家则将汤亳定在谷熟。但总的说来,在1949年以后,南亳说的影响逐渐削弱。原因是考古界,尽了很大努力,也没有在宋地商丘附近找到汤“”的蛛丝马迹当然,因为宋地是黄泛区,为田野考古大大增加了难度,也是一个因素,因此,目前学界的主流史家多数已经放弃传统的“南亳说”,转而支持“郑亳说”、“西亳说”、“内黄郼亳说”等等,笔者不是学界中人,提不出自己的“什么亳说”,只能对文献中出现的“”邑作一番解读而已。值得指出的是,宋镇豪主编的十一卷本《商代史》,因各卷作者是独立自著,宋氏并没有要求各卷作者统一观点实际也统一不了,因此各卷作者学术观点不同甚至彼此撞车是常有的事。就以汤亳地望而言,在《卷三》中,王震中虽力倡内黄郼亳说”,但《卷二》作者韩江苏、江林昌在书中仍坚称其支持南亳谷熟说,认为“南亳谷熟应为商汤时最早的都城。”10

(三)甲骨卜辞中出现一个试释译如下

在《甲骨文合集》36567卜辞片中,有一个地名字,被多数专家释为“”,也有个别专家将其释为“”。如果释为“郊”为真,则甲骨文中就没有作为地名的“亳”字。现在我们还据主流学者的意见,假定还是释为“亳”为真。有意思的是,《合集》36567卜辞片的释文中,既有地名字“”,又有地名字“”,而且能反映出,“”与“”两地的军旅步行只需一天的时间11。这意味着,只要能先定下“”地的地望,则“”地的地望,自然也就能大体确定了。但困难在于这个“”地在哪,也是众说纷纭。主张郑亳说者,认为该卜辞中的“商”地在今河南武陟县东南的商村或淇县的朝歌;主张北亳说或南亳说者,认为该卜辞中的“商”地在今河南商丘;等等。王震中先生力倡的内黄郼亳说”就是居此提出来的,他认为《合集》36567卜辞的“商”地在今河南安阳殷都。

(四)散见于其它文献中的邑试释

中国古代史书多如皮毛,史书中述及“”字的文献也多如皮毛,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逐一进行解读,除了上面已经解读的几条以外,下面再选《尚书序》中倍受争议的一条进行试释。

尚书序》:“盘庚五迁,将治亳殷。”

这条中连用的两个地名“”和“”,本来就争议很大,连用以后,当然争议就更大了。

按照东汉张衡《西京赋》的说法,商都先后有过“前八而后五”的迁徙。先商时期的前八次迁徙,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后五次迁徙,是指成汤代夏建立殷王朝以后的迁徙。如果不计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成汤代夏以后可能有过迁至郑州商城并复命以亳的一次,按传统的说法,成汤代夏以后,先后有过五次迁都:仲丁迁都于隞(亦作,古音嚣、隞相通)。之具体地望,学界尚未达成共识。河澶甲迁都于相之具体地望,学界也未达成共识。祖乙迁都于邢(一作耿、庇,多数学者认为邢、耿、庇为一地)。之具体地望,学界也未达成共识。南庚迁都于奄。古今多数学者认为南庚都的地望在商之属国“”国境,即今之山东曲阜。但也有学者不持此说,因为仲丁的都、河澶甲的都、祖乙的都,都是沿着当时的黄河,在中原地区迁徙,唯有南庚迁,迁的距离较远,所以有人不相信南庚的都在曲阜。盘庚迁都于殷。将以上五次迁都相比较,唯有盘庚都地望已经得到考古资料的确认,其他的四次迁都的地望都还有待于考古资料的证实。但因为尚书序有“盘庚五迁,将治亳殷”的记载,也使一些学者对盘庚迁殷的具体过程有了许多遐想。有些学者主张,盘庚曾有两次迁都,先迁殷,后又迁于亳,不然尚书序怎么会有“盘庚五迁,将治亳殷”的记载呢?《史记•殷本纪》怎么会有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行汤之政”呢?看来,尽管盘庚的“”都地望在安阳已是学界共识,但怎么理解尚书序中的“亳殷”,学界的不同认识还是比较多的。

王震中在宋镇豪主编王震中著的《商代史·卷五(商代都邑)》中说:“所谓‘亳殷’,就是其靠近,所以叫亳殷”,“殷、亳既然相邻,大概盘庚在迁殷以后,有时也来往于殷与亳之间,结果造成了先迁殷后又迁亳的误解。”王震中为什么说靠近呢,因为他提出“内黄郼亳说”。他认为汤始居之在安阳东的内黄,而殷在安阳,二者相距只有一天的步行行程。

李民则说:“‘盘庚五迁,将治亳殷’这句话,细分之,亳、殷并非一地。亳是盘庚之始迁地,称亳、称商丘、称北蒙、称蒙泽,而称殷者则应是另指盘庚以后所移动的洹水以南的殷都之地。后世并不了解这一真相……虽看到了亳、殷为一地这一合体,却并不了解析言时亳、殷的区别。”12李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他主张盘庚之始迁地在漳南、洹北的“洹北商城”,曰亳、曰商丘、曰北蒙、曰蒙泽。而后来从洹北移迁洹南小屯一带曰殷,故合称为“亳殷”。

李民先生将“亳”放在洹北,将“殷”放在洹南,两都都在“殷墟遗址”范围内,这与八十五年来的“殷墟”考古成果不矛盾,还算说得过去。而提出“盘庚二次迁都说”的一些学者将盘庚先迁殷、后迁亳之“”放到离安阳殷墟很远的地方如偃师等,则不仅是未考虑到八十五年来的考古成果,而且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之嫌。例如,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彭金章、晓田、郑光等先生认为偃师商城即为盘庚所迁之“亳殷13曲英杰先生在《先秦都城复原研究》一书中提出盘庚先迁殷在河南沁阳市一带,后又迁亳,地在今河南偃师,即偃师商城二里岗期上层建筑遗址。14

以上诸说笔者都不赞同笔者认为盘庚所迁之殷就一处殷不存在两处不存在先迁殷后迁亳之说。就地域而言,盘庚所迁之、上甲中兴之、冥的追封地,都是指“山东河西漳二水流域间”的一块地方。所不同者,就是盘庚所迁之“”、上甲中兴之“”、冥的追封地“”这三位殷君在殷地的“治所”地理坐标可能不吻合,盘庚所迁之“”地之“治所”,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以殷墟之“洹北商城”为首选。如果“洹北商城”确为盘庚所迁之“”地之“治所”的话,则《尚书序》所说的“亳殷”也就是“洹北商城”。因为笔者认为“亳殷”就是“”,“亳殷”是“”和“”两个名词的合成词,是用前面的“”来修饰后面的“”,是偏正结构的合成名词,“亳殷的本义就是用成汤治亳的理念来治殷”。这种由两个名词组成的前偏后正的合成名词在古今汉语词汇中多得很,如“戎殷”、“汤亳”等,“戎殷”就是“大殷”,在古代“”是一个国家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象征,“戎殷”就是“威武强大的殷商王朝”的意思,“汤亳”是现代学者的一些论文中常用的偏正结构名词,表示所属关系,意即“成汤的国都亳”。

注释

1宋镇豪主编 韩江苏、江林昌著《商代史•卷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第4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月第1版,北京。

2李民:《洹北商城性质的再认识》,收入王宇信等主编《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中国福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29页。

3邹衡:《郑州商城即汤都亳说》,《文物》1978年第2期;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4陈旭:《郑州商文化发现与研究》,《中原文物》1983年第3 期;《关于郑州商城汤都亳的争议》,《中原文物》1993年第3 期。

5郑杰祥:《商汤都亳考》,《中国历史研究》1980年第4期;《夏史初探》第四章《商汤都亳的考证》,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6王立新:《早商文化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7《孟子梁惠王下》:臣闻七十里为政於天下者,汤是也。

8李伯谦:《文明探源与三代考古论集•对郑州商城的再认识》,文物出版社,20117月第1版,北京,第128-129页。

9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第72页,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10宋镇豪主编,韩江苏、江林昌著:《商代史•卷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第1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2月第1版。

11《合集》36567卜辞曰:“□□王卜,在商,贞今[]步于亳,亡灾?甲寅王卜,在亳,贞今日[],亡灾?乙卯王卜,在,贞今日步于𩱂,亡灾?

12李民:《洹北商城性质的再认识》,收入王宇信等主编《纪念王懿荣发现甲骨文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中国福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30页。

13a.彭金章、晓田:《殷墟为武丁以来殷之旧都说》,《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b.郑光:《试论偃师商城即盘庚之亳殷》,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8卷第4期,1991年。

14曲英杰:《先秦都城复原研究》,黑龙江出版社1991年版,第6980-90页。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