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醴陵殷氏五修族譜卜世藩贈序人名与疑难词语考释
【按】湘省宗亲志良先生发来《醴陵殷氏五修族譜卜世藩贈序》一篇,命余断句释疑,奈吾才疏识浅,固实无能,然亦不敢却也。待细阅之,始知卜氏序理解之难点不在断句分段,而在序文中古代数十位殷氏先祖先贤名讳生平事迹之考释耳。于是,找来《左氏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史书》、《宋史》、《明史》、《资治通鉴》、《清史稿》、《世说新语》等,翻阅数日,终于从史海文山中觅得卜氏序中所列之先祖先贤名讳生平,并将其整理成文,以注文形式诠释于后。诸史书中查不到之《族谱》中人物只好暂缺矣。
殷作斌 2015年8月5日 于淮安
殷五遷,不出大河南北【1】。其間,南亳、北亳居商丘,西亳居偃師【2】,敖居滎澤,皆在河之南;相居魏郡,耿居平陽,皆在河之北。其分封也,子孫以國為氏,有殷、有來、有空桐、有稚、有北殷、有目夷[3],皆子姓而祖契。周有天下,封殷民六族於少皞之虛【4】,封七族於殷虚【4】,微子之封亦在北亳,舉不得謂之南宗【5】。秦漢以還,自京房【6】弟子嘉【7】籍東海外,會稽太守通【8】,董仲舒【9】弟子廣川忠【10】,與夫瑯玡之崇【11】,汝南之陶【12】,雁門之謨【13】,皆北派。至劉宋都建康,然後景仁【14】、湻【15】、穆【16】、仲【17】、素【18】、孚【19】、淡【20】、芸【21】,見於南北史。盈孫【22】、文奎【23】、季友【24】、仲容【25】、承業【26】、成己【27】見唐書。承叙()【28】、士儋【29】、謙【30】、尚質【31】、正茂【32】、弼【33】、云霄【34】、渊【35】、大白【36】、士望【37】見明史。南殷、北殷始不可軒輊【38】。而劉宋以前之乂【39】、凱【40】、叔(
)獻【41】、融【42】、簡之【43】、曠之【44】見於晉書者無論已。
醴陵之殷祖,齊、德、滄、景節度使侑【45】。侑故陳郡長平人,其五世祖鄖節公開山【46】。開山之祖司農卿不害【47】。不害弟,太傅錄尚書事不佞【48】。不佞子梵童【49】,尚書金部郎。由不害上溯南北朝有:孝祖【50】,為兖州刺史;琰【51】,豫州刺史;兖州子和,給事中【52】。又上溯典午【53】有:假節鉞羨【54】,羨子浩【55】,從子仲堪【56】,皆至大官;而吳興太守康【57】,康子顗【58】,亦為南蠻校尉。其在唐:麗正殿學士踐猷【59】;子寅【60】,太子校書郎; 孫亮【61】,杭州剌史。世系相率相聯屬,無不籍長平者【62】,蓋即醴陵之殷之所祖也。長平或稱西華【62】,實殷先哲王建都之地,其受姓視諸殷為較碻。然數十傳後,已北祖而南宗矣。
殷譜凡四修,言世系大率類是。茲當五修,吾友瘁瘽實主之。一日語世藩曰:明洪武初,我祖宗孫公由豐城遷醴陵,有子三:鎮芳居縣西,楚芳居縣南,智芳子孫散居湘潭之株州及寧鄉。三族代興,以生以長,無慮萬余人。而侑以下名氏官閥多不見於書,見者譜或逸之,吾亦不能強之使同,詒郭崇韜拜汾陽之誚。若夫體例明備,書法謹嚴,略補前譜所未逮,則族之父老彥()碩、廉亭、海青、月輪、克敏、曉南、伯翔、席吟、覲(
)元、桂蓀、懷(
)庵輩有以裁之,而非予小子所能任也。
於戲,有功不伐,成書所由純懿欤!昔孔子言禮,於殷,以宋不足征為憾。夫《商頌》一篇,敷陳殷德者甚備。孟子亦曰:“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文獻豈遂無征?況六族、七族之封,嘗使帥其宗氏,輯其分族,祝宗卜史,備物典榮官司彝器,俾得收其族以尊祖而敬宗。又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於有閻之土,使之有田則祭,夫何憾焉?徒以帝王之子孫,夷為士庶,虞賓雖在,鳳皇誰儀?故論《詩》至“殷士膚敏,裸將於京”而歎:大哉天命!善不可不傳於後嗣也。此大聖人難言之隱也。瘁瘽今日意豈同之耶?世藩則進一解曰:讀周雅之詩,不忘祖德,殷其方興未艾矣。
民國二十有四年夏時乙亥清和月
前奉政大夫署甘肅正寧縣知縣任命撫彝縣 光緒癸卯恩科舉人
同里 卜世藩【63】頓首拜序並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