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地区殷氏主要分支源流初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渡殷氏文化联谊会   发布者:殷耀祖
热度0票  浏览1859次 时间:2013年6月10日 20:04

五、丹阳市延陵镇大吕庄殷氏 

大吕庄村原属行宫镇,2005年底,因乡镇建制调整,行宫镇并入延陵镇。该族始祖为东晋名将(先后任晋陵荆州刺史)殷仲堪后裔仁安公,于北宋年间(960~1126)定居大吕庄,公生于宋开宝元年(968),娶周氏为妻。明天启年间(1621~1627)已传至第二十三世,因人丁兴旺,族人大量外迁,附近有保官殿(包岗顶)、史家(赐加)、河东殷甲庄、西殷甲(后甸)、韦巷、谭巷、胡巷等村,县内有延陵黄泥坎、麦溪殷庄、丹阳东门宝塔湾等处,外县有丹徒宝堰坞村、金坛陶村等地。现大吕庄及殷甲村殷氏有100余户400余人。该族曾于民国6年(1917)重修殷氏宗谱,惜大部散失,仅有部份保存在丹阳市档案馆内。谱载自北宋至民国已传至35世。

旧时大吕庄村东建有殷氏宗祠,为五间三进,门前有石马一对,前正中门上悬有“殷氏宗祠”匾额,中厅挂有“清远堂”大匾,后进为享堂,按放先祖牌位,排列有序,挂有“源远流长”匾额。天井全用板石铺地,前天井两侧植有“金桂”、“银桂”各一棵,喻示“金银连贵”之意,后天井砌有花坛,栽有花卉,四季常开。另保官殿村亦建有殷氏宗祠分祠,规模与“清远堂”相仿,现已无存。

六、丹徒谷阳白袍殷氏 

始迁祖殷恒三,为南渡殷氏第八世祖,世居华墅。恒三公“性嗜乐泉,不乐仕进,偶游润南(镇江南部),见其人文秀美,土沃风淳,欲居之”,又见北(白)鲍(袍)村址居长山之南麓,峰峦挹秀,林壑钟灵,田肥美,民殷富,宜宗族繁盛,遂自华墅徙居于此。“择基长山之麓,爱其山明水秀”。旧时在村内建有殷氏宗祠,1958年折除,材料用于建白袍小学之用。

该族于民国35年(1946)八修谱本《润南东北鲍殷氏宗谱》。现为族人殷元俊收藏,全谱共四册(卷),内容简明扼要,祠规家训,世德世系记述比较详实。

七、镇江润城殷氏

据该族旧谱(近支录)载,为南渡殷氏第五世祖仁卿公(讳毅,由乡贤授福建建宁府教授,又授浙江乌程县知事),自华墅迁至谏壁,后人有迁龙潭、沛县、宝应、东台、南通等地,仁卿公为“合族之祖”。至第二十一世从顺公(字子敬)皆弟从容公自谏壁迁至润州城南,成为润城合族之祖,是为谏壁之分支。越四世,第二十五世祖全柞公(为清道光年间议叙从九品封奉直大夫),于城南大觉寺附近创建宗祠,堂名为“敦裕堂”,并与谏壁合族共修宗谱,冠以《润州谏壁殷氏宗谱》。清道、咸间(1821~1861)因太平军起义发生战乱,润州城南首遭毁损,不仅祠宇全毁,家室为墟,且族人播迁离散。待战乱平息后,族人仅回30余人,无奈“四方糊口”,“彼不相识”。直至民国19年(1930),二十八世松年、甲第二公毅力热心,重辑家乘,宏愿难偿,仅将老三房一派编为《殷敦裕堂近支录》(上海图书馆收藏)。200510月,甲第公之孙,第三十世玛豫先生特自上图翻印成电脑版缩印本取回,为后人续谱提供了珍贵资料。

该族始迁谏壁仁卿公,因与黄墟殷氏始迁祖希圣公都为二世祖永辉公之曾孙,又因黄墟殷氏为邑内鼎族,名声较著,先祖均以黄墟殷氏自冠。

八、丹阳埤城尧巷殷氏

南渡殷氏传至第四世承先公(讳章,庆深公次子)时,偶来尧巷,见此村在周山之麓,界于常州孟河至丹阳埤城之大路(今镇澄公路)间,可以长居,遂携家眷自华墅徙居尧(姚)巷。今尧巷殷家村有殷姓40150人左右。

九、丹阳市访仙镇东茆塘殷氏

东茆塘里村在麒麟村南约7里,隶属丹阳市访仙镇。自麒麟殷氏始祖承宗公(讳立)在该村定居后,越七世,即南渡殷氏第十一世彦璧公(讳珙)时,约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后)迁居东茆塘,为东茆塘殷氏始祖,辟荒创业,子子绳绳,瓜瓞绵绵,已传至第三十一世,现该村有殷姓住户120余户,在乡人口350多人。后人分布丹阳、镇江、常州、南京等地,外省有北京、上海、四川诸省市。

该村族人殷炳芳藏有民国13年(1924)重修的《麒麟殷氏家乘》,全谱应3438册,因保管不善,现在存36册,缺431两册。依据此谱;,由族人殷川松执修,利用业余时间正在续修中。

东茆塘殷氏传至二十六世敖德公(讳元德,1868~1938)时,因家道中落,族人视其为人正派,勤劳朴实,助其看护南渡殷氏始祖秉常公墓茔,遂于光绪十二年(1886)携家眷迁居埤城雀梅墩,为雀梅墩殷氏始祖。来雀梅墩后,全家初居“小祠堂”,经数年艰苦创业,自建砖木结构楼房五间,并围有院落,可为子孙有安身立业之处,为雀梅墩殷氏分支,至今已传至31世,后人有迁上海、南京、四川、镇江、丹阳、埤城等地,在乡共有20多户100余人。20025月,由耀祖和云飞(二十八世)执修,续修成《丹阳埤城雀梅墩殷氏族谱》,全1册。

自敖德公始护墓以来,后裔直以护墓为已任,延续百余年,为殷氏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20093月,殷氏后人在此举办秉常公诞辰91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11月,根据族人倡议发动资助修墓。20124月,墓地修缮一新,并在此举行竣工典礼和祭祀仪式,以告慰先人,启迪后世。另悉,丹阳市文物部门,拟在待批以秉常公为主的殷氏古墓群为该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丹徒当江沙殷氏 

南渡殷氏第九世祖(麒麟派)琏公(字友珍,号樵云)于元末明初自丹阳麒麟徙迁丹徒县当江沙河家港(为江中洲地,已坍没)。自琏公曾孙富一公(讳镇)始,重新编定世次行序,字句为:“富贵荣华,仁德尧舜,禹汤文武,元亨利贞,聪明睿智,宽裕温柔”。洲地坍没后,重迁何地不详。上海图书馆藏有当江洲殷氏族谱八卷,由殷大文主修,王逢春编纂,为清光绪二年(1896)木活字本,全8册。卷一为序、姓氏考、本源考、诰命、家规、传记、行略等,卷二为像赞、世系图,卷三至卷八为排行字派、世系、年表等。

十一、镇江新区大路镇薛港殷氏

大路镇薛港殷家村和建东殷家村殷氏,因原有宗谱毁于文革期间,笔者于2002年曾两次到该村访谈,据当地老人殷柏顺、殷铿等清楚回忆,殷家村始祖为黄墟殷氏第十八世祖正标公徙迁于此,后又分迁至附近殷家。解放前,今老人们在“清明”、“冬至”日曾去过黄墟参加敬祖祭宗活动。两村旧时都建有殷氏宗祠,属黄墟分祠,今已无存。

十二、丹阳导墅云阳殷氏 

丹徒黄墟殷氏始祖希圣公越三世至千一公,于南宋淳佑三年(1243)首迁云阳(今丹阳市城区)东门外越渎河之长安桥(在今折柳镇境内)。传至第十世祖和一公,其长子东一公仍住长安桥,次子东二公迁居溧阳,三子东三公迁至金沙(今金坛)塘安乡殷庄。至十一世东一公于元至正五年(1345)由长安桥迁徙丹阳导墅镇酒阁村旁的三元里村(即今桑园里),为三元里殷氏始祖。又传至十八世祖志德公,遂次子有三公迁居大华村西雅里。明万历二十年(1592)西雅里建有殷氏宗祠,为三间二进,堂号为“怀德堂”,敬奉东一公为“怀德堂”始祖,至今已传至三十二世,宗祠已于“文革”初期被毁。后裔有迁至横塘青墩、杨西南庄等村。该族虽“割为四分,支分派别其源流虽远,但斑斑可考,毫无差错”。旧谱《云阳殷氏宗谱》,为民国36年(1947)编修,木刻本,全六册(卷),由族人殷正南收藏。

十三、丹阳市司徒镇殷巷村殷氏  

司徒镇殷巷村位于丹阳城区西门外约2公里。殷氏源流因谱牒无存,仅知始祖为兄弟三人自丹徒黄墟迁来。民国15年(1926),该村曾建有殷氏宗祠,一进三间,堂号为“聚义堂”,因年久失修,于20069月由族人集资利用旧料重建,并增建辅助用房二间,成为族人活动场所,并建有专用水井一口。据九十多岁高龄的族人立鹏先生回忆,该族曾于民国32年(1943)续修宗谱,由其父树仁公执修,还清楚记得字辈行序为:天、道、钦、明、德、仁、成、佳、克、昌。现该族在乡有80多户,300多人,集中在2个村民小组。与此一脉的附近有杏村七庄殷氏、薛家村的邵甲殷氏、黄家庄殷氏等。另薛家村的杨家庄还有一支殷氏,据说始祖亦由黄墟迁来,现有10多户50余人。

十四、丹阳市横塘汉王村殷氏   

古称汉王庙殷氏,因该村旧有汉王庙而遂称汉王村。该族始祖据走访亦自丹徒黄墟迁入,因谱牒无存,世系无考。现该族在乡有150余户500人左右。近年因地方建设需要,全村拆迁,村民安置入住“皇嘉花园”住宅区,隶属云阳镇管辖。

十五、丹阳市练湖张官渡殷氏   

练湖张官渡殷氏在丹阳城西门外,始祖自丹徒黄墟迁来,据老人回忆,旧谱一套有30余册,颇为详实,“文革”期间被毁。现在乡族人有100余户400人左右,隶属丹阳市经济开发区管辖。

十六、丹阳市胡桥潘家殷氏   

胡桥在丹阳城东北约5公里,潘家村殷氏源流据第二十七世九十多高龄的族人国鼎先生介绍,始祖为丹徒黄墟殷氏第二十四世,自黄墟大叶村迁居胡桥小潘家村,其后又分迁至中潘家村,并建有宗祠,堂名为“积善堂”。后有部分族人返迁黄墟的大叶、小叶、墩下等村。现该族宗谱、宗祠已无存,小、中潘家殷氏在乡有族人40多户150余人,已并入祁钦大村,隶属丹阳市经济开发区。

十七、润东顺江洲中和圩殷氏

润东顺江洲即今丹徒区高桥镇,为一江中洲地。南渡殷氏第五世祖万一公于元明鼎革之际,为避兵乱,携家眷自华墅迁江中大沙曹府圩,后因沙洲坍没,再迁丹徒顺江洲之中和圩,为中和圩殷氏始祖。该族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8)编修《润东顺江洲中和圩殷氏族谱》,全六卷,为殷乾璧主修,木活字本。现上海图书馆存卷一、四、六册。民国19年(1930),由殷建慎、蒋玉斋编修《润东顺江洲中和圩殷氏族谱》为积善堂木活字本,全10卷(册),亦为上海图书馆收藏。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