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安姓氏概述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海安政协网   发布者:程太和
热度10票  浏览877次 时间:2012年7月24日 21:35
      姓和氏在上古代是有区别的,“姓”是指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是由“姓”衍生的分支。现今的“姓”和“氏”已经混同,“姓”即是“氏”,“氏”亦即“姓”。

      青墩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5000多年前海安及其周围地域就有远古人类在这一带生息繁衍。但土著居民及其姓氏,至今未发现有史料记载,现有的姓氏都是随人口迁徙而来。

      《左传》记载,春秋有贾国上大夫贾南屏,因晋国灭贾国,他“义不事晋”,率部族千里迢迢避居古郧邑,这“郧”就是发繇口,即今天城东镇立发桥一带。海安贾氏尊贾南屏为一世祖,传至今已85世。

      西汉时,吴王刘濞召天下喜游子弟至江淮东部煮盐,迁入户数较多,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当时迁入的盐户姓氏记载。

      三国时,曹操“恐滨江郡县为孙权所略,强令徙民,江西(今江北)遂空”,海安及周围地域亦成为隙地。后由东吴大司马吕岱重建海陵县(海安当时属海陵县),召抚乡民回归,海安才重新有人类居住。

      西晋末年,“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乱华”,黄河流域的汉人,纷纷迁往长江下游,其时海安及周围地域人口大增,因而在东晋义熙七年(411)置海陵郡,辖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5县。宁海县即今海安县,为海安地区建县之始。但这一时期外来人口的姓氏亦无考。

      宋代,因游宦迁入海安周边地区定居的有陕西安定堡的胡氏等。元末战事纷乱,海安又一次人口大迁出。后因朱元璋屠城事件使海安及周围地域人口又开始猛增。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出兵攻打张士诚的都城平江(今苏州)受挫,后破平江便下令屠城,常遇春不忍,私开阊门放出1万余人,他们渡江至江北后,除一部分去高邮、兴化、宝应地区,大部分留住在泰兴、如皋、海安地区,如周、黄、孙、丁、李、谢、吴、薛、季等姓氏,都是此时落户海安周围地区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上午从阊门到达江北的,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要烧十月朝,敬祖宗,下午到的就不烧,说是“中午烧过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建都南京并修筑城墙,但国库银两不足,江南豪富沈万三承担了半个南京城墙的修筑。然而因沈万三比朱元璋提前3天竣工,并发放银两慰劳民工,朱元璋气恼不过,便借口沈万三捐资替苏州修筑街道时动用了“贡石”,扬言要对沈家满门抄斩,于是,沈万一、沈万二、沈万四率全家渡江逃至如皋定居,后部分迁居海安东部地区。沈万三后被充军云南。

      元明鼎革时,更有元镇南王后裔于如皋变汉姓为“冒”。元忽必烈入主中原后,即封其第九子脱欢于扬州为镇南王,同时赐予如皋城东门的大片良田,并于东门外3里处兴建镇南王世子别业万花园。世子即长子,名老章,后袭镇南王位。元亡时,其后裔(亦说脱脱丞相之后裔)东林公,即在如皋变汉姓为“冒”,后成为如皋大姓之一。海安李堡、角斜地区“冒”姓为如皋“冒”姓的一支。

      明清时,为避“燕兵之乱”、“洪杨之乱”,由江南迁至如皋、如东、海安的有管氏、康氏,殷氏、张氏等。因经商迁至海安、曲塘、李堡及周边集镇的,有来自安徽的戴、汪、洪、方、谢、柯、胡、程、江、项氏等。

      每个姓氏都有各自的“堂名”、“对联”。海安张姓的对联是“九居世泽,百忍家声”,王姓是“三槐世泽,两晋家声”,马姓是“绛维设教,铜柱立功”,范姓是“三公世泽,万笏家声”,宗姓是“周官典礼,宋室昭忠”,陈姓是“颖川世泽,太丘家声”,姚姓是“文明世泽,元德家声”,姜姓是“天水世泽,尚父家声”,邹姓是“忠襄世泽,文靖家声”,任姓是 “任城世泽,禹阳家声”,孙姓是 “映雪世泽,后书家声”,杨姓是 “一品世泽,四知家声”,缪姓是“二贤世泽,鼎甲家声”,蔡姓是“洛阳世泽,状元家声”,何姓是“三高世泽,四部家声”,常姓是“平原世泽,贤臣家声”,许姓是“汝南世泽,二龙家声”,程姓是“儒宗世泽,理学家声”,朱姓是“紫阳世泽,镇国家声”,钱姓是“钱彭世泽,吴越家声”,汪姓是“平阳世泽,越国家声”,康姓是“东海名流,华山懋绩”,管姓是“锄金见操守,披发赖匡扶”殷姓有“源自商代;望出汝南”,“汝南世泽;汉国家声”,豫传世泽,润衍家声。……

      过去,读过《幼学琼林》的人,看到人家的对联,便知道这户人家的姓氏。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