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地区殷氏主要分支源流初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南渡殷氏文化联谊会   发布者:殷耀祖
热度0票  浏览1859次 时间:2013年6月10日 20:04

三、丹徒黄墟殷氏

南渡殷氏在华墅传至第五世希圣公(讳宗贤,庆源公次孙)时,向西南“越马迹山,重岗环抱,风气悠钟,其俗忠厚,其业耕读”,“诣云阳,道经解桥,见周围山环水绕,知为瑞气所钟,且有雉兔交驯之异,遂于元初徙居于此,命地曰黄墟”。《黄墟殷氏家乘·衣冠图》有希圣公赞言“地灵人杰,有开必先,雉兔告祥,五世始迁;申锡自天,既顺乃宣,肇基黄墟,永保万年”。又五世后,殷族在乡内逐步外迁。由希圣公下传至八世遂一公(讳轩),生二子,长曰谓二公(讳裕),次曰谓三公(讳恒)。谓二公之长子顺二公(讳俊)居黄墟。次子顺七公(讳杰)迁居庄头。谓三公之子顺五公(讳文)居上黄墟。其分派环居者,有大叶、河口、墩下、湾沟、山里、东官庄、大湾里、时庄,此皆顺二公支下正二公分派。邵家、沟西、大缺、安息、庄头、桃山、辛庄、土门、河阳(属丹阳)、草仓、镇江南门,此皆顺二公支下正三公分派。西黄墟、马达里、窑湾、辛丰,此皆顺二公支下正四公分派。石潭、栾村、东庄(隶属丹阳)、西官庄、东下沿、八亩山,此皆顺二公支下正六公分派。河西、南山庙、湖头、塘里湾,此皆顺五公支下分派。旧时黄墟,东西南北各去十余里,并无他姓错处。生聚繁衍,历史绵长。

另据有关资料,2007年原黄墟镇有87个自然村,有殷姓居住的就有67个,占77%,其中尤以黄墟集镇、西黄墟、上黄墟、华家(后裔中有一支已经迁丹阳胡桥潘家,解放前他们每年都来华家分祠祭祖)、塘里湾、丁马里、东庄、大缺、张家、谢家、墩下、大叶等村最为集中,全镇有殷姓人口4090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成为当地之望族。邑内有迁谏壁、大路、高桥、西麓等乡镇,外县有丹阳、镇江、金坛、海安、阜宁、射阳等地,至今黄墟殷氏已遍及全国各省市。20123月,黄墟殷氏笃伦堂族人殷正义,通过阅谱和访谈,撰写“黄墟殷氏的分布与变迁”一文,可供有关族人续谱和寻祖问根参考。

黄墟殷氏历来传承“耕读传家”之训,明清时期,丁兴族旺,人文蔚起  ,“润州者,辄以黄墟最著”,古称“鼎族”,《黄墟殷氏家乘·世德考》中就列有103人,文献考中列传者33人,其中进士4人,举人3人,儒学教授2人,外出为官者有数十人,还有地方名贤等,都是“人群师表,名声佼佼”。

黄墟殷氏宗祠在黄墟集镇东首,初建于明代中叶(1540年前后),又于清嘉庆七年(1802)扩大规模,在原址重建,共九间(中间三间高大,两侧各三间略小)三进,另有其他用房。前有广场,后有读书楼、孝子楼。解放后为黄墟中心小学所在地。1998年,学校利用祠堂广场并拆除宗祠第一进建成教学楼,2000年,将二进、三进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改造成图书馆和藏书楼。20046月,宗祠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除大宗祠外,分迁在乡内的各支族,还建有分祠,共有20余座,在集镇上的4座、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为黄墟粮管所、供销社、卫生院、粮油加工厂所用。各支族都有堂名,如大缺分支有六行堂,大叶分支有颂芬堂、西黄墟分支有门心堂等。各分宗祠均有一定规模,至今大部无存,仅墩下分祠还保留敞厅,族人如有红白喜事还在此地操办,平时成为村民的活动场所。

旧《黄墟殷氏家乘》约编修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共四十卷60册,现存59册(缺第1册),为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据说为国内孤本,极为珍贵。该谱卷二(第2册)为训典考、祀典考和祠规考;卷三(第3册)为续规考、遗议考和墓丘考;卷四至卷九(第4~10册)为文献考;卷十(第1112册)为闺范考;卷十一(第1314册)为衣冠图;卷十二(第15~18册)为总世系图(一至二十六世);卷十三至卷三十九(第19~59册)为各分支世系表。按定例分成六支,即黄墟殷氏始祖希圣公又五世(第十世)彦良公(讳俊)为黄墟之祖,彦英公(讳杰)为庄头之祖,彦容公(讳文)为上黄墟之祖,此三支为黄墟殷氏始分之祖。后彦公支下子孙繁衍,生有四子,将长子子祥(讳祯)、次子子和(讳禧)、三子子奇(讳祺)、四子子美(讳福)四公分为四大支,彦英公和彦容公支下则各为一支,共六大支派。另歙县上里殷氏第二十一世祖永畴公,因成家立业于润地辛丰,亦终老于此,其子孙届“清明”都与当地族人拜瞻初祖封公墓地,敦叙族谊,脉络相联,值黄墟续谱之机,捐资续修,特将上里永畴公一支附载于后,复承祖泽。卷四十(第60册)为庆余录、谱记、遗迹考、跋、附记等,内容丰富。另黄墟胜利四组殷广德、大叶村殷有则各藏《家乘》有关部分,都为软笔手抄本。大缺村殷伟国藏有六行堂世祖挂谱一幅(已重新裱饰)。20095月,黄墟东山公分祠笃行堂和笃伦堂后裔,在殷瑞昌、殷瑞凡倡修下,由殷瑞凡和殷正义执修的续谱已于20123月告成。另敦睦堂支和黄墟中一房支后裔正在编修世系近支录。

四、镇江新区留村殷氏

留村古属丹徒县平昌乡(今丁岗镇)西堡故里,居里者以驸马戴公为盛。南渡殷氏第三世祖庆泽公(讳宪),博览故今,善属文好,与戴公秦晋至好。戴公建有园林式住宅,庆泽公乐以为邻,朝夕相处,和谐亲睦。其三孙殷荣(行万三)为邑内庠生,自幼随父读书(其父梓轩公、宋瑞平二年【1235进士,饶州府儒学教授),聪明过人,因父早亡,不求仕进,隐有留恋不去之意,欲留以终老,遂自华墅定居于此,因留居此村,村名渐以“留村”为名。殷荣即为留村殷氏始祖,迄今已700余年,已传至三十一世,族人在国内已遍及北京、上海、辽宁、河南等地,国外有美国、德国等,在乡人口近4001500余人。

留村殷氏传至第十三世、因丁兴族旺,分为秀、颖、恭、琮、慈、彦六个分支,村东为恭分聚居处,共十房,长房建有仁瑞堂分祠,三房分祠敞厅原悬有明万历四年(1576)户部尚书殷正茂书赠并镌刻的“东汉世家”匾额(在文革中被砸毁)。村西北是琮分居处,村西为秀、颖两分聚居,村中前后为慈分聚居处。全村人烟稠密,民风淳朴,旧时分祠敞厅堂楼,参差相望。东去半里有小留村,有族人居住。南去三里有南巷村,为彦分支族聚居处。

留村殷氏宗祠在村东首,初建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前后),堂名为“伦叙堂”。清康熙十二年(1673)扩建,并办起学堂,后又两次进行复修扩建,颇俱规模。惜于咸丰十年(1860)因太平军起义发生战乱,宗祠大部被毁。战乱平息后于同治十二年(1873)复建落成,直至解放,是为“留村小学”用房。1967年在文革初期,横扫“四旧”,祠堂破坏严重,加之年久失修,已成危房。20034月,金陵游子、族人殷寿源等,心系桑梓,念祖思根,筹资八十多万元在原地重建,于20048月竣工,校祠并用,恩泽后世。20077月,因生源不足,小学并迁,祠堂成为留村村委会办公地点和村民活动中心。同年底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吸引着众多殷氏后人前来瞻仰。

《润东留村殷氏族谱》自明洪武二十七年(1398)初修以来,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已第十三次续修,至今除保存光绪版谱外(由族人殷大槐收藏),余已无存。光绪版谱共十六卷32册,卷一为序,卷二为谱例,卷三为诰敕,卷四为姓氏考,卷五为衣冠图(合为第12册);卷六为世系总图(第34册),卷七为各分支世系表(第5~28册),卷八为世德考(第2930册),卷九为闺范考,卷十为文献考(合为第31册),卷十一为祠宇考,卷十二为祠规考,卷十三为家训考,卷十四为里居考;卷十五为丘墓考,卷十六为遗事考和执谱考(十一至十六卷合为第32册)。200710月,留村殷氏恭分长房大槐,协成、协恺倡修,由殷耀祖编修的《润东殷氏伦叙堂·恭分长房实裕公分支谱》告成,除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外,还为殷氏后人提供确实可信的珍贵资料。

 

南渡殷氏第一世至第五世(约1164~1300年)始迁情况表

第一世

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

第五世

说明

(字秉常,南宋右武大夫,南渡始祖,居润之丹徒县大港镇)

(字永辉,与弟先迁埤城汤巷,又寻迁丁岗华墅)

 

 

 

 

(字永宁)

(字庆深)

 

 

 

 

(字庆源)

 

 

(字庆泽)

 

 

 

(均居华墅)

(字承宗)

   

(字承先)

(字承明)

  

 

 

 

  

(宋端平二年进士,饶州府教授)

(字绍先)

 

(字仁卿)

   宗道

(字希贤)

   宗贤

(字希圣)

  

(万一)

  

(万二)

(万三)

第四世立公为丹阳麒麟始祖

第四世章公为丹阳巷始祖

第五世毅公为京口谏壁合族始祖。二十一世从顺公为润城合族始祖

第五世宗道公越三世至第八世恒三公为丹徒谷阳下白袍始祖

第五世宗贤公为丹徒黄墟始祖

第五世成公为丹徒高桥中和圩始祖

 

 

第五世荣公为丁岗留村始祖

注:表中第四世昱公录自《殷氏敦裕堂近支录》第十二页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