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殷代史六辨

热度0票  浏览6954次 时间:2014年11月02日 20:15

第四节  驳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二

 

近代、现代学者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二微子是帝辛的政治反对派。微子、箕子、比干这“三仁”确实与帝辛政见不合,治国理念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为了殷代的长治久安,何况“三仁”据理力谏的都是针对帝辛身上的缺点的。否定微子的人列出的这个论据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纵观中国历史,不管哪个朝代的中央政府中,都有政治反对派。中国如此,外国也同样。因为在中央政府中,有政治反对派,才显得“民主”,没有政治反对派,那只能叫“独裁”。在帝辛的中央政府中,尚允许以微子为首的“三仁”这样的政治反对派有限地存在,正说明帝辛(纣)的“专制独裁”也是有节制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党外无党,帝王思想;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因此,微子是帝辛的政治反对派这一条不能作为否定微子的论据。

 

第五节  驳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三

 

近代、现代学者否定微子的论据之三:微子出走奔周与周人订了倒纣的里应外合的共头山之盟。微子为了自保暂时出走是事实,但微子奔周没有任何史据为证。至于说微子与周人订了共头山之盟,只有《吕氏春秋•诚廉》一例孤证。《吕氏春秋•诚廉》的故事原文如下

 

孤竹人伯夷叔齐二子西行如周,至于岐阳,则文王已殁矣。武王即位,观周德,则王使叔旦就胶鬲于次四内,而与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四内,皆以一归。又使保召公就微子开于共头之下,而与之盟曰:‘世为长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诸。’为三书,同辞,血之以牲,埋一于共头之下,皆以一归。伯夷、叔齐闻之,相视而笑曰:‘嘻!异乎哉!此非吾所谓道也。……今天下暗,周德衰矣。与其并乎周以漫吾身也,不若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行,至首阳之下而饿焉。”

 

这个故事的白话意思是:“从前周朝将要兴起的时候,有两位住在孤竹国的贤士,名叫伯夷、叔齐。因仰慕文王之德,两人—起西行到周国去,走到岐山之南,文王却已经死了。武王即位,宣扬周德,派叔旦到四内去找胶鬲,跟他盟誓说‘让你俸禄增加三级,官居—等。’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牲血涂在盟书上,—份埋在四内,两人各持一份而归。武王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下去找微子,跟他盟誓说:‘让你世世代代作诸侯之长,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允许你供奉桑林之乐,把孟诸作为你的私人封地。’准备三份盟书,文辞相同,把牲血涂在盟书上,一份埋在共头山下,两人各持—份而归。伯夷,叔齐闻知这些,互相望着笑道,‘跟我们原来听说的不—样啊!这不是我们所说的道啊?……如今天下黑暗,周德已经衰微了。与其依附周使我们的名节遭到玷污,不如避开它使我们的德行清白高洁。’于是两人向北走,走到首阳山下饿死在那里。”这是一个武王伐纣前对殷用间的故事听起来更像小说是否虚构我们先放在一边不说现分析这种结盟的真实性。从故事情节看,伯夷、叔齐行到周时,文王已死,武王即位。即是说故事发生在武王伐纣之前。二人听说武王用间,先派叔旦在四内与胶鬲盟,又派保召公到共头山与微子盟。显然,这应是周室绝密的事情,伯夷、叔齐两位外来之客是绝对听不到、看不见的。这是疑之一也。用间有多种不同的设计,伯夷、叔齐二人听到的消息,或可是周室故意放出的风,意在让这些消息传到殷都去,以离间殷的君臣关系。这是疑之二也。据《史记》武王在牧野决战得手入城后,微子面见武王时是非常卑躬屈膝的,生怕武王拒降而杀他。如果他们真的有盟在先,微子可以理直气壮地要求武王兑现盟约条款,还有必要那么卑躬屈膝乞降吗?这是疑之三也。武王伐商得手后,并没有践共头山之约,并没有封微子为奉守殷的各种正常祭祀,而是封纣子武庚禄父为殷侯。微子被封是在武庚复国失败被诛之后。这是疑之四也。由下文将要分析的《吕氏春秋•贵因》可知,武王率领西夷诸侯联军伐殷出师时,微子并不知情,还是等胶鬲至鲔水看到周师回来报告后,才知道周师的动向。按理说,如果武王与微子早订好了里应外合的计划,周人早就该将周师何时出发何时到达殷都全部告诉微子,绝对不会再要微子派胶鬲去探听。这是疑之五也由此可见微子胶鬲与周人密谋推翻纣王这件事绝对不是真实的。因此宋镇豪主编韩江苏、江林昌著《商代史卷二(<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第230-232页从陈奇猷说,认为微子在周灭殷的战争中,充当了内线或间谍的角色是根据不足的,要定此案,除《吕氏春秋•诚廉》以外,得要有旁证。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