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一】殷代史六辨

热度0票  浏览6954次 时间:2014年11月02日 20:15

第二节  从纣都是否受到保护来厘定牧野战况

 

对微子的研究,周殷决战的牧野战况是不能回避的。

如前所述,若周师伐殷是微子和武王事先串通好的行动,则战况一定是“兵不血刃”,甚至可能如岳武佐先生所言,牧野之战本就子虚乌有,连“奴隶兵倒戈”都是后世史家瞎编的,实际只是一场微子与武王早就勾结好的、根本没有打仗的军事政变而已。实际上,要判定牧野之战是否真实存在 ,或虽存在但是否是“兵不血刃”,即牧野之战是否残酷,其实很简单,只要看看牧野之战后,帝辛(纣)实际政治中心朝歌被保护的程度就可以了。如果三千年前全球的明珠城市帝辛(纣)实际政治中心朝歌能受到武王的保护,如同解放战争中,明清古都北平受到完整保护那样,那么微子就是罪该万死的里通外国分子。如果三千年前全球的明珠城市帝辛(纣)实际政治中心朝歌受到严重的破坏,真的成为箕子笔下一片废墟的话,那么微子卑躬屈膝地向周人投降就是忍辱负重,乞求武王罢兵,为保护朝歌民众不受周师杀戮的英雄行为。孰是孰非,二者必居其一。(笔者按:以下暂称周武王伐的帝辛实际政治中心朝歌为“殷都”或“纣王都”或“王都”,详见本卷第六辨。)

关于牧野之战残酷性及武王挥师入朝歌城时对时有上百万人口的纣王都朝歌的破坏程度,历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血流漂杵,该说认为牧野之战及战后武王挥师入城的战争极其残酷,使时有上百万人口的东方第一大城市纣王都朝歌受到毁灭性破坏,以至于在短期内即沦为废墟。一个是兵不血刃,该说以《史记·周本纪》为代表作。《史记•周本纪》曰:

 

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

 

显然,在司马迁的笔下,牧野之战是一场因纣师倒戈武王不费吹灰之力即取得胜利的战争,是一场“兵不血刃”的战争;《史记•周本纪》对牧野战后武王挥师入城的描述也是一派和平解放纣王都,受到纣王都民众列队欢迎的景象。《史记•周本纪》曰:

 

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

 

《史记•周本纪》中的说法类似于19491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和平解放北平(北京)那样,它使驰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北京免于战火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新中国的定都北京奠定了基础。

上述两种说法哪一个可信呢?衡量的标准可以看也仅能看周师在牧野会战得手后,武王挥师入城时对时有上百万人口的殷都的保护意识和破坏程度。如果周师和西夷诸侯联军入城后,殷都完好无损,则是《史记周本纪》的“兵不血刃”说或“殷都和平解放”说对;如果殷都受到极大的破坏,以致两年后沦为箕子笔下的一片废墟,则是古文献的“血流漂杵”说对。

司马迁的兵不血刃说版本,看似合情合理,但却无法解释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当时地球上最繁华的城市殷都在短短两年内就沦为箕子笔下一片废墟的历史难题。

 

血流漂杵”说,缘于《尚书•周书•武成》。原文是:

 

既戊午,师逾孟津。癸亥,陈于商郊,俟天休命。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尚书》这段话中用“血流漂杵”描述这场战争的悲惨景象。

从比《史记》更早的箕子的《麦秀歌》可看出,箕子作《麦秀歌》时,时有上百万人口的殷都已经沦为一片废墟,这是支持血流漂杵”说的铁证。《麦秀歌》是箕子被封朝鲜回来朝周,还武王顺水人情途中路过朝歌或特意重返朝歌看看时写的。《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克殷后二年即公元前1044年,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向箕子问道。《麦秀歌》当然就是箕子在武王克殷后的第二年写的。武王克殷后两年,有上百万人口的当时地球上第一大城市殷都就沦为箕子笔下的一片废墟,这能说是武王在牧野会战得手后和平入城么?所以可以断定当年牧野会战及战后武王挥师入城是非常残酷的,《史记•周本纪》说武王挥师入城时殷人出城列队欢迎根本不可信,真正的史实应该不是殷都和平解放,而是殷都当年受到极大的破坏。

如果在武王克殷后殷都仅两年就沦为一片废墟为真,则“血流漂杵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牧野会战期间的血流漂杵”,一个阶段是周师和西夷诸侯联军入城后的血流漂杵”。请读者注意,这是在武庚复国被诛之前,即是说在周公平叛之前,殷都就已经沦为一片废墟了。因此,可以排除殷都是由于周公平叛才沦为废墟的可能,当然周公平叛一定更加快了殷都沦为废墟的速度。

牧野会战期间的血流漂杵可解读为:

帝辛听到探史胶鬲回报,甲子日武王将率诸侯联军到达殷都,一时之间慌了手脚,那些平日里只知道溜须拍马的祸国殃民之辈,此时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帝辛冷静下来,才想起来自己的主力部队还在东夷前线,虽然捷报早就传回来了,但是大军调动绝非一日之功。远水解不了近渴,匆忙之间帝辛想到了多年来的战俘和奴隶,他马上下令,将这些人编为军队,开赴殷都南郊牧野,以拒敌于国门之外。果如胶鬲所报,甲子日凌晨,武王联军到达商郊,总兵力不超过十万,帝辛亦率奴隶兵七十万这是《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实际不可能有这么多,因为当时朝歌城的总人口才百万左右。两军对阵于牧野战场。两军各自作一番短暂的战前动员。冲锋号角一响,以周军为首的西夷诸侯联军精神抖擞,如虎入羊群般杀入殷军阵中。而用奴隶拼凑起来的殷军士兵本来心中就不情愿,到了生死关头,更不会去为帝辛卖命,纷纷倒转矛头,反戈一击,冲向殷军的大部队。一场混战开始了,很多人尚在犹豫之中,已作了周军刀下之鬼;更多人在大部队的冲击践踏之下丢了性命。结果殷军大败,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虽然用血流漂杵来形容有些夸张,但当时的惨烈血腥景象也由此可见一斑。据《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伐纣的总体战果是,共击毙殷军和殷的属国军队共177779人,生俘300230人,攻灭纣之属国99个,臣服652个。

周师和诸侯联军入城后的血流漂杵可解读为:

帝辛一看形势不妙,率军退守王城,周兵奋力攻之。城破,周兵如潮水般地拥入城中,上百万人口的繁华王都,顿时血流成河。此时已近黄昏。帝辛一看,大势已去,正想登上鹿台,看望妲己,不料武王赶到,生擒帝辛。遂用黄钺斩下纣头,悬之于大白之旗示众。武王登上鹿台,觅得妲己等纣之宠妃,杀之,悬其头于小白之旗。此时,朝歌城里城外 ,已是一片喊杀之声,大街小巷,如一片火海。上百万人口的朝歌王都陷入一片腥风血雨之中。

上面我们是从箕子《麦秀歌》提供的证据来厘定牧野会战和武王挥师入城屠杀殷军和殷人的残酷性否定了司马迁的牧野会战兵不血刃和武王挥师入城受到朝歌民众列队欢迎的和平解放殷都的说法。实际上,以箕子《麦秀歌》为证推测武王伐纣时对殷都的毁灭性破坏并非笔者的首创,最先作出这个判断的是山东省原副省长、山东省政协九届副主席、山东省慈善总会会长、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会长谢玉堂。他在20117月出版的《甲骨文的由来与发展》一书中说:“周武王十三年纣王时的重臣箕子到周朝朝拜时特意去旧都看了一次当他看到昔日的首都一片凄凉不禁悲从中来欲哭无泪并为此作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谢先生由此推测说: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这对安阳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和破坏可想而知其破坏性绝不亚于后来的项羽毁灭咸阳。”1(笔者按:谢先生这里说的“安阳”实际指的是受到周师毁灭性破坏的位于今安阳之南的纣实际政治中心朝歌谢先生仅以公元前206年项羽毁灭秦都咸阳一例来比喻说明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时,对殷都的毁灭性破坏程度,其实武王挥师入城时烧杀抢掠、屠杀殷都百姓的残酷程度还可从下列四例外族入侵中国历代首都的的事例来推测之。

公元311年即西晋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晋都洛阳、掳走晋怀帝,史称永嘉之乱。之后,迫使晋室南渡建康(今南京)。但乱后洛阳并没有成为废墟这说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挥师入城对殷都的破坏程度应该强于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晋都洛阳时对晋都洛阳的破坏程度

公元1126年和1127年,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金军两次攻破宋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史称靖康之耻。事后,迫使宋高宗南渡杭州。但开封并没有沦为废墟这说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挥师入城对殷都的破坏程度应该强于公元1126年和1127年金人两次攻陷宋都开封时对宋都开封的破坏程度

公元1900年(庚子),八国联军攻陷清都北京,迫使清廷逃往西安。史称庚子之耻。事后,虽圆明园被烧毁,但北京并未沦为废墟这说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挥师入城对殷都的破坏程度应该强于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清都北京时对清都北京的破坏程度。笔者从六十年代在圆明园南清华园上大学时常到圆明园遗址考察起到2012年又到北京重返圆明园遗址止,共亲临圆明园遗址考察几十次,越看越觉得,被八国联军焚毁的圆明园简直就像箕子笔下被周武王率西夷诸侯联军入城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殷都的缩影。

公元19371213日,二战时侵华日军攻陷民国首都南京,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史称“南京大屠杀”。事后,虽迫使蒋介石迁都重庆,但南京并没有沦为废墟这说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挥师入城对殷都的破坏程度应该强于公元1937年日军攻陷民国首都南京时对民国首都南京的破坏程度

纵观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上述六次外族攻陷中国时王王都或民国首都事件,虽然其对时王王都或民国首都的破坏性都极其严重,但后五次都没有使时王王都或民国首都沦为废墟,使时王王都沦为一片废墟的唯一的一次就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西夷诸侯联军入侵殷都的事件。而且周军破坏殷都事件是在牧野会战周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武王挥师入城时发生的。可见当年周武王挥师入城后大规模烧杀抢掠手无寸“”的殷都平民的严重程度,一定远大于秦亡后项羽咸阳屠城、晋永嘉之乱、宋靖康之耻、清八国联军入京、民国日寇南京大屠杀等外族入侵时王王都或民国首都时的破坏程度。只是因为后来的历史是周人写的,周后的历史又是由奉“周礼”为圭臬的儒家写的。因而没有人记载,也没有人敢提这件事罢了。但三千年前箕子的麦秀歌和二十世纪考古发现证明在河南省安阳横跨洹河两岸真有个废了的殷都存在(今通称为“殷墟应该是两个铁证。更为重要的铁证,有百万人口的纣实际政治中心朝歌古城废墟可能还埋在地下,迟早也会出土说话的。

注释

1谢玉堂 著《甲骨文的由来与发展》第106-107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7月第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