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氏历史名人:【唐】 殷侑

热度11票  浏览2141次 时间:2017年2月23日 09:14

注释:

江西峡江派《濂溪殷氏族谱南宋德祐元年(乙亥年,1275)的首修记载,殷侑生于唐大历丁未(767)二月十二卒于唐开成三年戊午(838)九月初四而《旧唐书》本传记卒于该年七月二者稍有出入

殷侑之字,旧《唐书》本传未见记载,字延正从江西峡江派《濂溪殷氏族谱》南宋德祐元年(乙亥年,1275)的首修。也有学者认为殷侑字文懿。但若从古人起名与取字的联系来理解,字延正更可信。古人取字在字义上与名讳多有联系,多遵守“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原则。如司马迁,名迁字子长,字“子长”与名“迁”有密切联系。“子”既是尊称,又有“后代”之意,“长”有延伸之意。“子长”合称,寓前程远大、子孙后代似瓜瓞绵绵,兴旺发达。殷侑名侑,“”者也,有待人宽厚、包容、助人为乐之意。取字延正,显然是名“”字义的进一步升华,若取字文懿,似与名讳 “”字的字义无必然的联系。

《旧唐书》本传记为陈郡人”;新《唐书》本传记为陈州人”;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尊殷侑为“陈郡公”;江西峡江派南宋德祐元年老谱《濂溪殷氏族谱》序记为“世居陈州宛邱水驿,该谱世系表正文中记为其先居陈州宛邱水驿”。“陈郡”、“陈州”,本一地,都因古陈地(陈国)而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阳(陈州宛邱)。陈郡殷氏的祖地“长平”就在唐“宛邱”西与今西华间,据西华县志,古“长平县”故城就在今西华县城东北九千米处的董城村。陈郡殷氏实际祖居地当就在长平宛邱间一带。因此,可断定,殷侑之先当属陈郡长平殷氏无疑。长平殷氏以西汉北地太守殷续为始迁祖。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定居时属汝南郡的长平县,东汉时划长平县隶,时设封国,称淮阳国陈国,时国除复秦制称陈郡,三国魏袭汉制置陈郡,唐置陈州。这是长平殷氏一个祖地有汝南陈郡两个地望之缘由。有些学者未明长平一地先属汝南后隶之沿革,持殷续先以功封于汝南后移居陈郡长平之说是不确的,殷续以功封于汝南时就定居长平,无“移居”一说

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统计支调的官名。三国曹魏始设度支尚书,晋及南朝宋、齐、北朝北魏、北齐均设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隋初沿之。隋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为六部尚书之一。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

唐代,因尚书令一职曾为太宗李世民所任,故一直避讳而空缺,于是设了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相当于左右丞相(宰相)。但自唐高宗以后,任实职的尚书左右仆射很少,多数为无实职的检校尚书左右仆射,相当于现今的名誉职务。殷侑晚年(832年起)被放出京师充天平军节度使,虽是权倾一世的地方军政长官,但节度毕竟是地方大员,为其具有中央大员的头衔,故在充天平军节度的同时,加赐检校尚书右仆射,以别于一般节度,就如同现在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放出京城任省市级地方长官一样。令人不解的是,按《大唐开元礼》的规定,殷侑是完全有资格享受“立四庙或虚立其始封之祖共可祭祀五庙”的政治待遇的,可是他实际上没有这么做,只上奏皇帝申请对曾祖、祖、父三代近祖立庙。殷侑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应该享有的立庙特权而只立三代近祖庙呢?是殷侑不知自己四代以上的先祖名讳呢。还是另有隐情?后来的研究者百思不得其解。殷侑(767-833)生活于中唐时代,正处于唐初至唐中逐渐完善起来的家庙制度盛行的时候,依中唐家庙制度的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必须立家庙六品以下的卑官不得立庙该立不立不该立而立都会受到法司的弹劾。当时官员建家庙是按本人申请建庙规格、国家依法审批的程序进行的。国家审批的法律依据是《大唐开元礼》《大唐开元礼》卷三《杂制》(四库全书本,第646册第65页)规定:“凡文武官二品以上祠四庙,五品以上祠三庙(三品以上不须兼爵四庙外有始封祖者通祠五庙)”。即文武官二品以上可以虚立其始封之祖,共可祭祀五庙。成年时的殷侑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和文宗六朝,正是唐朝按《大唐开元礼》的规定推行严格的官员家庙制度的时代。这个时代背景证明后来的研究者作以下猜想不是没有道理的殷侑为什么要放弃这个应该享有的立四至五庙特权而只立三代近祖庙呢?或许是因为:在修家庙时殷侑只考证出其三代近祖(曾祖、祖、父)的名讳,对其更远的祖先名讳基本上无法考证了,他只从其家世传说中知其二十一代祖在东汉桓灵二帝时做了大官,为谏议大夫,出任过冀州刺史,为避党锢之祸,才弃官南渡过江,隐姓埋名,栖于曲阿。至于他的二十一代祖叫什么名字也无法考证了。因此殷侑在建家庙时,只将三代近祖的神道牌位(名讳)一一列出供奉,只“奉工部、卫尉、骑省三府君,李氏、周氏、刘氏三太夫人神主,克祔于其室,自西徂东,靡陋靡丰,守经据古,处约为恭。” 

此从《旧唐书》本传,1275年建修的江西《濂溪殷氏族谱》记载,殷侑卒于唐开成三年戊午(838)九月初四,与此稍有出入

 

TAG: 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