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远流长的丹阳牒谱文化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丹阳日报   发布者:丹阳
热度17票  浏览614次 时间:2010年12月01日 14:26

牒谱,亦称宗谱族谱、家乘、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的宗族史书。丹阳牒谱始于晚唐,可谓源远流长。丹阳族人,传承修谱以别亲疏、立志而祥源流之俗。无疑,研究丹阳的牒谱文化,对于了解先祖历史,激发后人奋进,增强民族合力,促进社会和谐,必将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追宗寻祖的线路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祖敬宗、追本溯源的文化传统。古时,举国各地族人皆注重编修家谱,丹阳先人亦然。北宋宣和年间御史中承陈过庭,在为丹阳后臧宗人编修的《符氏宗谱》谱序中云:“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后所当慎终追远”,牒谱“上溯姓源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民昭穆以尚祖也,系所生以尚嫡也,序长幼以尚齿也,列像赞以尚思也。”其深刻阐明了编修家谱的意义。丹阳家谱谱训中多有修谱系一项,如大华村蒋氏三鹤堂谱训中云:“二十年若不修谱,责以不孝”;“愿我子孙务以修谱为汲,或十年一修,或二十年一修,积公需以为之,庶免不孝之讥云”。

丹阳首修牒谱为晚唐时季扎后裔编修的《吴氏宗谱》。宋时丹阳修谱之风渐起,至明清时修谱风气愈浓。其时,但凡氏族,姓姓修谱,且一修再修,连绵不断。迄今民国,许多家谱已续修20余次。

牒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系图,此图从一世起,分枝溯源,绵延而下,线条相连,脉络清晰。牒谱正文按世系图所列顺序,逐一介绍各宗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生辰、享年、卒日、谥号、婚配等基本要素。你若想知悉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其子何许以及其他情况,一看牒谱便一目了然。可以说,牒谱是人们追宗寻祖的线路图。

包拯(俗称包青天)其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包拯祖籍在何处,细查《包氏族谱》便可知晓。丹阳《包氏族谱》序云:丹阳包姓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因包咸和其子包福都曾做过皇太子的老师,故名声显赫。包咸后人包安始居上党,公元588年9月,为隋文帝护驾南征有功,被赐平南侯。后因与太子杨广不合,携家眷及奴仆共30余人,置田数千亩,定居在丹阳万顷洋西侧,并建王阁以成村。唐代包融,乃包安之后人,生有包何、包佶二子,其父子3人才华出众,时称“三包”,死后均葬于丹阳延陵。《唐才子传》曾为其分别列传。包佶生有包庆、包庚、包庠、包序4子,次子包庚因战乱流于泸州(安徽合肥),在合肥定居。包庚之六世孙包愉生授、拯2子。包拯是包氏之39世孙。可以说,包拯祖籍就在丹阳。《包氏宗谱》又载,明代永乐初年,包拯之15世孙子富,原定居崇明,因嗜好山水遍游名胜,后携家小定居丹阳北乡包港(九曲河入口处),子富成为包港包姓始迁之祖。清光绪版《包氏家谱》载,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港包氏已历13代。在丹阳,包氏的宗祠均取先贤包拯的谥号为名,称“孝肃堂”。

又如,丹阳全州培棠村,岳姓有400多户,那么其宗人是否与抗金名将岳飞有什么关联呢?查《岳氏家谱》亦可悉知。据载,宋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一月,因奸臣秦桧诬陷,岳飞及其长子岳云被害于风波亭,岳飞一门均受株连流放岭南,其年仅12岁的三子岳霖潜逃在外。岳飞契友秣陵关总镇史贡祖文,为保岳飞后代,弃官归隐,潜护岳霖,携其匿居于曲阿南乡柳茹村达20余年。丹阳岳氏一脉由此而生。由此可见,丹阳岳氏乃岳飞后代。

丹阳牒谱中详尽记载各姓氏历代伟人、名人及祖宗创业历程,收编前人的勋业著踪、徽言懿行,是激发后辈勤奋学习,造福社会的教材,也是了解历史,了解社会的宝贵资料。

 据《荆氏宗谱》载,丹阳荆氏始于西汉初年。前206年,刘邦的堂兄汉代开国功臣刘贾被封为荆王,属地为延陵等江南23城。公元前196年,淮南王黥布谋反作乱,刘贾带兵征讨战败身亡。此时,朝中突生变故(吕氏专权),刘氏王亲受欺,刘贾长子刘文惊逝,次子刘武迁徙于曲阿。一为永记父王之封号,二为避仇家追杀,遂易刘为荆,成为丹阳荆氏始祖。后汉武帝又封荆谭为荆王,封田5万亩于润州东南乡,名谭府庄(荆城港),并在此筑土为城,名荆城。自汉初开基至民国34年(1945年),在2100多载的岁月里,曲阿荆氏繁衍历经43世,丹阳荆氏人才济济,仅明、清两代涌现进士18人,举人数十人。

古人云:“治天下者要以史为鉴,统郡县者要以志为鉴,治族人者要以牒谱为鉴。”可见,牒谱虽属野史范畴,却与皇家的国史、官修的方志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存史、教化的重要作用。

丹阳大多姓氏,修谱至20世纪40年代,后因种种原因,曾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丹阳民间宗族意识渐强,寻根溯源亦渐被族人重视。至90年代,曾一度销声匿迹的编修宗谱之风又悄然兴起,吕城镇爱树堂、敦本堂和孝友堂分别续修邵氏、李氏和张氏宗谱。云阳《赵氏宗谱》,皇塘《荆氏家谱》等先后问世。进入21世纪,开发区《史氏宗谱》、云阳镇玉树堂《谢氏宗谱》、吕城镇宗圣堂《曾氏家谱》、导墅镇《符氏宗谱》等也相继出台。近两年,司徒欧阳姓氏之《荻书千秋》、《荻塘曹家村史》、延陵塘东《韦氏家谱》、小吕庄《张氏家乘》和怡谷堂《贡氏家谱》等陆续面世。

二、耗资费时的文献

丹阳人孝悌观念极强,对修谱之事颇为重视,故姓姓修谱,且一修再修。和任何传世文献一样,牒谱编修是一项耗资费时的浩繁系统工程。为修一谱,往往需要数人忙乎三四年时间。修谱需投入大量资金,有的宗族为此自愿投资毫不吝啬,只求修谱流芳百世。

解放前,丹阳组织修谱的是家族。当有人提出修谱的建议后,家族就召开各房分代表会议,作出是否修谱的决定。倡修者,或是族长,或是政治界、经济界名人,亦有对宗族事务特别热心的族人。20世纪90年代后,因宗族并无实存机构,需要成立修谱的专门机构来组织修缮。此时的倡修者,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是经济上有一定实力的宗人,或是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宗人,亦有宗教事务的热心者。当修谱建议提出后,即召开有各房各分代表和政界、经济界名人参加的筹备会议,由筹备会议作出是否修谱的决定。如决定修谱,则成立族谱编修委员会,并选举委员会主任或理事长,负责修谱事宜。修编家谱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从确定编辑、筹措经费、组织调查、编辑汇总,到审稿定稿,印刷发行,需花费大量的心血,付出艰苦的劳动。

 修谱需要一笔巨款,其包括印刷费、办公费、车旅费、伙食费、资料征集费及修编人员工资等。其中印刷费是修谱中最大的一项费用。

编写家谱,首先要熟悉老谱。要对既存老谱特别是上届老谱仔细阅读,摸清老谱的格式、风格,对本族的历史源流和支派体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要对前谱中有名且健在的族人和前次修谱后到本次修谱时出生的人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将每个族人的姓名、字辈、住址、单位、职务、简历等要素和父亲、配偶、岳父、子女的姓名及有关情况,填入普查表,然后整理材料,撰写每个族人的条文。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系源流,编写家谱时应根据老谱所载源流,结合普查实际,将本族世系源流考证清楚。然后编写新家谱目录,撰写初稿。初稿既成,则邀请相关人员审稿定稿,最后付印。

旧时,丹阳族人印家谱,有的请刻工、印工等技师,在本祠刻字、排版和印刷,有的则将谱稿送往出版社印刷。家谱印好后,一般都选在清明、冬至等节日举行发谱仪式。旧时,丹阳族人的发谱仪式异常隆重。届时,族谱供奉于祠堂香案之上,点香燃烛。先由族长率领各房长辈面对香案顶礼膜拜,然后由族老训诫。训诫毕分发族谱。此日,宗族在祠堂大摆筵席庆祝,谓之“做谱酒”,族人皆参加。大多宗族还于此日邀请奏乐队和大戏班前来表演,以增庆典气氛。近年来,丹阳家谱修编后,族人亦举行发谱仪式。如2003年,开发区晓墟《史氏宗谱》印就后,举行了虔诚简朴的发领宗谱仪式。2009年,延陵小吕庄村新编《张氏家乘》付印后,也于4月4日清明节举行了隆重的发谱仪式。

 三、包罗万象的史书

丹阳各姓氏家谱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每部家谱,皆包括谱名、谱序、凡例、遗像、祠堂、坟茔、世系、传记、年谱、风俗、艺文、恩荣录、名绩录、字辈谱、余庆录、先世考、族规家法、契约文书等内容。一部内容丰富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的百科全书。

概而括之,家谱主要分为序言、宗规、字据、图说、传志、世系等部分。

序言内容包括修谱意义、家族源流、修谱过程、修谱者姓名等内容。为提高姓氏知名度,一般请名人撰稿书写。其内容真实,文笔流畅,词语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本姓氏的赞美之情,使后人读后深感荣幸,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宗规包括祠规、家规、派语等。祠规为祠堂管理的条文,如保持祠堂肃静、祠堂财物管理、祭祀祖先仪式等方面规定。家规、家训,是对族人生、老、病、死、衣、食、住、行、坐、立、言、礼以及祭祖、婚姻、职业、信仰等行为的规范。旧时,丹阳的家规、家训有尽孝悌、睦宗族、肃闺闲、慎婚嫁、完国课、倡公益、护交通、行周助、戒****、禁赌博、绝盗窃、读诗书、务正业、崇节俭、亲贤俊、息争讼、戒暴戾等方面的规定。派语则是为族内子弟取名的规定,以列行次、连世系、定尊卑。

字据主要有就购置坟山、祠田、学园等族内公产的契约,就坟山或划分届址与外姓签订的合约、合同,就山林、田地、湖州纠纷由官府审判处理的文书。

图说包括祖先遗像和坟墓、屋场、牧场、湖州图及说明。其中坟墓图篇幅较多,其详细说明所葬何人,其地理环境及墓向,以便后人祭扫。

传志包括族务志和人物志。族务志内容较复杂,包括祠堂志、学校志和族居迁徙志等。其中祠堂志叙述祠堂的规模、环境和修建沿革,祠堂祭祖的祭文、仪式等,有的宗谱中还有祭祀时神位、祭案和祭品摆设位置的说明。学校志介绍族内学校的沿革、规模及学产情况。族居迁徙志为家族迁徙、居住情况的记载。滨湖而居的家谱中还撰有湖业志,主要记述湖州购置,面积和与外姓解决湖州边界纠纷的情况。人物志为家族名人如官宦、乡绅、节妇、贤母等人的传记、寿序、墓志及人物表等。不少族谱还附有这些名人的诗歌、文章、被封赠的皇帝诰敕等。

世系为家谱的主体部分,其从一世祖起,分枝溯源,绵延而下。世系图以线条链接,一目了然;世系表则逐代逐人介绍祖先及配偶的生殁时间,埋葬地点及墓向,生育情况及简要生平。

 据载,晋代将领殷仲堪任晋陵太守时,于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到古延陵季子庙拜谒,撰写《谒延陵季子庙碑》一文。死后,其子殷简子遵嘱扶柩归葬季子庙后,遂在墓旁筑庐而聚,后定居吕庄村(今延陵镇大吕村)。

据《麒麟殷氏家乘》记载,该支殷氏始祖为殷秉常,名秩,世居泰州,北宋时在都城汴京为官。金兵南侵时,其随军护驾高宗皇帝南渡,后被封右武大夫。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其定居丹徒。后其儿子移居华墅村(原属丹阳,解放初划属丹徒)。其第四世一支迁麒麟(今后巷镇其林村),另一支迁姚巷(今埤城镇尧巷村)。第五世时,又一支从华墅迁黄墟。第十四世时,麒麟殷氏一支迁访仙东茆塘里。该《家乘》将丹阳东北部殷氏宗人的来龙去脉交代得一清二楚。据《孙氏宗谱》载,丹阳孙姓始于东汉末年。时浙江贤士孙钟,字光禄,为避战乱,隐居于丹阳县城西门外15里处(司徒镇白鹤山)种瓜,死后葬于白鹤山下。其生坚、济、静三子。其子孙坚,为东汉末年著名将领,死后与妻同葬于白鹤山。坚之长子孙策继承父业,以曲阿为根据地,壮元扩基,称雄江东,死后归葬于丹阳。策弟孙权,拓展父兄基业,建立吴国,史称吴大帝。其后裔在司徒已繁衍30余世。另据《严庄孙氏宗谱》载,孙谏为丹阳建山严庄孙氏始祖。孙谏三子孙衍,字彦渊,宋光禄寺丞,后弃官归隐,定居包港(九曲河与长江夹江交汇口),成为丹阳包港孙姓始祖。孙衍之十世孙毅(良三)由包港迁居严庄,建宇于七峰山下。至孙衍之十五世孙思行、思和俩昌大祖业,在七峰山下建有楼、堂、阁、亭、门、园、坊、房、庵等建筑设施达百余座,其结构讲究,排序合理,造型别致,称之七峰山“园林”。可惜的是嘉靖年间,倭寇东来,大肆烧杀抢掠,胜景毁于一旦。谱载:“自前明遭倭寇之变,七峰山之诗画,严山之篇什尽归鸟有……”孙氏家谱对丹阳孙氏宗人的渊源及其原居住状况作了详尽的介绍。

四、深藏民间的瑰宝

牒谱与皇家的国史,官修的方志并行不悖,互补互助,发挥着正史和方志无法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一般家谱皆有秘不示人的家规,每当续修家谱后,旧的家谱除留下极少几套保存在宗祠或族长手中外,其余皆全部销毁而代之以新的宗谱。这种奇特的风俗习惯,为古老宗谱的保存设置了人为障碍。尽管如此,作为家族生活轨迹记录的家谱,仍有不少被保存下来,无疑,这些保存至今的家谱,实为深藏民间的瑰宝。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和一批热心于家谱的人们,为挖掘这一瑰宝,不辞劳苦,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如,丹阳吉氏家谱,虽先后续修8次之多,但在一个较长的时间一直无人目睹。研究吉氏的人们只能在《江南通志》和《丹阳县志》中寻找片言只语。研究者积极努力,奋力寻找,终于在互联网上发现美国有一套吉氏家谱,但介绍简单,只说谱书全套共16册,连谱在美国何地也不清楚。后通过上海图书馆提供的线索,将目标锁定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谱名为《云阳吉氏家乘》。目标虽然发现,但想买回完全不现实,全书复印的要求亦被无情拒绝。寻求吉氏家谱的工作人员毫不气馁,另辟蹊径,终于从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中查到了《云阳吉氏家乘》,并获许全部复制。就这样,流失在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家谱又完整地回到了出生地——丹阳。据不完全统计,丹阳现已发现宗谱280余部,计2800余册,其分别由国内外图书馆,大专院校及丹阳民间收藏。其中美国、日本等国外图书馆30部,国家图书馆8部,上海图书馆82部,南京图书馆37部,外地大专院校等其他单位44部,丹阳档案馆等单位17部,丹阳乡镇及行政村21部,私人收藏46部。

可以肯定,随着旧家谱的不断发现,新家谱的相继问世,丹阳源远流长的家谱文化将更加灿烂。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