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公布朐阳殷氏脱谱支名录、牢记明初移民血泪史和做好五届谱采访编辑扫尾工作的通知

热度0票  浏览2585次 时间:2016年1月27日 04:26

关于公布朐阳殷氏脱谱支名录、牢记明初移民血泪史和做好五届谱采访编辑扫尾工作的通知(修正稿)

           (朐阳殷氏第五次修谱委员会 2016年一号文件,以此稿为准 

 

编委会各位常务编委、编委:

各支派采访负责人:

朐阳殷氏各位宗亲

朐阳殷氏第五次修谱工程自201143日经族人代表大会(运河会议)批准立项以来,编委会在处理1865年《朐阳殷氏聪公谱》、1864年《汝南郡德一堂滨海淤尖聪公谱》、《响水彭庄聪公谱》三部以明代殷聪为始迁祖的独立宗谱的统谱合谱问题,处理1902年三部不同版本的朐阳殷氏三届谱的互相印证校讹问题,解决1989年朐阳殷氏四届谱遗留问题、十二世之前的祖根认证问题、五届新谱续谱信息采集问题以及五届新谱世系人名谱电子稿上网校对问题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五届新谱世系人名谱电子稿的编辑工作已经接近完成,90%以上的在谱成员已经可以在族脉网上查阅核对,在2016年春节之前,电子人名谱的入网上传工作可望基本完成,预计于2016年底或2017年初能完成《朐阳殷氏宗谱(五届谱)》纸质谱的全部编辑工作,并交出版社正式出版以求永久传世。《朐阳殷氏宗谱(五届谱)》纸质谱将克服传统家谱篇幅庞大难于保存、不公开出版难于永久传世、不能像查字典那样快速检索谱中世系人名、不能与网络配合以便即时续谱以及“不严谨溯源追远”“攀龙附凤”“乱认祖宗”的五大缺点,将成为中华系列家谱中便于保存,方便检索,尊重史实不无根据地杜撰、附会、美化祖宗,脱颖而出的一朵务实家谱奇葩。根据编委会的统一部署,《朐阳殷氏宗谱(五届谱)》的续谱和脱谱信息采集工作已于20151231日宣布结束,网上在谱人名信息校对工作也将于2016331日结束。为了使查找脱谱支派工作尽可能做得完美,编委会决定将本通知附件中的95个已知脱谱支派的续谱信息收集工作再延迟两个多月(即也到2016331日结束),希望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德一堂聪公系脱谱宗亲见此通知后,立即将自己支派的续谱信息直接发至主编殷作斌信箱hy_yzb@126.com中,不会发电子邮件的,请与主编手机18036503718电话联系。

朐阳殷氏迁海州朐阳始祖聪公(一说是公之父),其先祖源于末代殷商王室,子姓。帝辛失国后,为不忘故国,先祖坚持以殷代的“国氏”子姓殷氏为氏。后来,历春秋建国至秦汉姓氏合一,才从子姓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姓氏,称殷姓。据文革被毁的《殷氏家传》后一百多页《附录》记载,聰公之直系近祖,望出汝南,堂号德一,本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氏。晋永嘉之乱期间,携谱南渡江左(今南京一带)。后移居吴地姑苏(即今苏州,元代的平江路),为江南富户。元至正十六年二月(1356),盘踞高邮的反元大周政权义军领袖张士诚攻陷平江、湖州、常州等地后,将都城从高邮迁到平江(今苏州),并将元代平江路改为隆平府。时朱元璋也攻下集庆路(今江苏南京)并将南京改为应天府,派遣杨宪向张士诚示好,共商反元讨陈(友谅)大计。张士诚收到朱元璋交好信后,竟然扣住杨宪。不仅不回信,反而与朱元璋交恶。派遣水军进攻镇江,结果被朱元璋大将徐达在龙潭击败。朱元璋随即派徐达和汤和攻常州。张士诚派兵来援,大败,损失了姓张和姓汤的两员战将,这才写信求和,请求每年送给明军粮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朱元璋回信,限令他放回杨宪,每年只要送五十万石粮食就行了。张士诚又不搭理了。因为张士诚是反元盖世功臣,得到苏州民众的大力支持,时苏州各姓富族看到张周政权受到西朱南元夹击的威胁(时朱元璋已占领苏州西面的南京,南边嘉兴和杭州的元军势力还很强大),苏州殷、朱、刘、王、席、唐、吴、杨八姓富族联名上书张士诚,主张“西和元璋,南攻强元”,请求张士诚释放朱元璋特使杨宪。然而,张士诚仗着自己占据富可敌国的苏南富饶地势之利(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张士诚最富之说),不听劝告,继续执行全面出击的战略。时张士诚派胞弟张士德南攻嘉兴(今属浙江)已被当地元朝守将、苗族大帅杨完者(字世杰,原名杨通贯)多次击败。张士德企图绕道先攻破杭州,再图嘉兴。杨完者回兵救援,张士德又吃了败仗,逃回苏州。后来,朱元璋派耿炳文攻取长兴,徐达攻取常州,吴良等攻取江阴,张士诚的军队西面、南面都被堵住,势力逐渐衰落。不久,徐达率兵攻下宜兴,然后进攻常熟。张士德迎战失败,被前锋赵德胜活捉。胞弟张士德被活捉后,张士诚非常郁闷。朱元璋想留住张士德来招降张士诚。张士德派人偷偷地给张士诚送信,叫他投降元朝。于是张士诚就决定请求向元军投降。江浙行省右丞相达识帖睦迩将此事报告给元廷,元朝廷封张士诚为太尉,他手下的文武官员都按级别封了官。胞弟张士德被押送到金陵(南京)以后,拒绝进食,最后饿死。张士诚虽然不再称王,但是,他仍然和以前一样拥有武装和土地。达识帖睦迩在杭州与杨完者有矛盾,私下里召来了张士诚的军队。张士诚派史文炳偷袭杀掉杨完者,就占据了杭州。元顺帝派人向张士诚要粮,赐给他龙衣和御酒。张士诚从海上往大都送粮十一万石,每年都送这么多。这样,张士诚更加骄横,让他的部下歌功颂德,要求元朝廷封他为王,元朝廷没有答应。张士诚投降元朝以后,因为朱元璋受到西边的陈友谅牵制,无力与张士诚抗衡,加上元廷的腐败与内斗,张士诚的势力又一次强大起来。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九月,张士诚又自立为吴王,把勾结他袭击杨完者的达识帖睦迩囚禁在嘉兴。元朝廷再来要粮食就不给了。那时,张士诚占据的地盘,南到绍兴,北超过徐州,到达济宁的金沟,西边占据汝宁府(河南汝南县)、颍州(安徽阜阳)、濠州(安徽凤阳东北)、泗州(江苏盱眙),东边直到大海,纵横两千余里,带甲的将士数十万。以弟弟张士信和女婿潘元绍为心腹,以左丞徐义、李伯升吕珍为爪牙,以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等人为智囊团,以元朝的学士陈基、右丞饶介掌管秘书工作。随着势力的强大,张士诚统治集集的腐败也日趋严重,终于败给了老谋深算的朱元璋。时朱元璋与陈友谅相持不下,陈友谅也派人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但是张士诚想当个旁观者,表面上答应了陈友谅,最后还是没有行动。等到朱元璋攻下武昌,消灭了陈友谅,率领军队回到南京,就命令徐达等人谋划攻取淮东地区,先后打下泰州、通州(江苏南通),拿下高邮,夺取淮安,淮北一带都落入明军的手中。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老朱多计,命二将不要先攻苏州,反而直击湖州,使其疲于奔命,羽翼既疲,然后移兵姑苏,取之必矣!徐达等诸将依计而行,只几个月工夫,杭州、嘉兴、湖州等战略要地全部落入朱元璋之手。到了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年底张士诚都城平江(苏州)已成为孤城,面临南西北三面被围之势。令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平江城坚,城内百姓均自愿出钱出人助张士诚守城,明军攻了十个月,损兵折将无数,于1367年十月明军才最终攻克平江城。一代克元英雄张士诚被明军押送南京(应天府)后,当夜,趁人不备,上吊自杀,终年四十七岁。小小苏州城,攻了十个月才攻下这件事,拉开了史家不敢写、志家不敢书的明代移民史中最黑暗的苏州阊门移民的序幕(我因家传《殷氏家传》毁于“文革”,虽然脑中记忆犹新,但怕专家质疑,也不敢公开提这件事,现在已经接近年耄耋之年,再不写出就会带进棺材,所以决定借公布脱谱支名录的机会将形成众多脱谱支的根本原因---血泪斑斑的苏州阊门移民史,公布于众)。为什么说,在明代诸多移民点中,以苏州阊门移民点最为悲壮黑暗呢?因为朱元璋将损兵折将花费十个月才攻下苏州城这笔账全部记到了城内“助张守城”的殷、朱、刘、王、席、唐、吴、杨等姓苏州富族的头上。1368年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险些坏了他“皇帝梦”的 “助张为”的苏州富族。于是下令秘密地设立苏州阊门移民点,将支持张士诚死守“平江城”的苏州各姓富族中死硬家族全部赶到苏北不毛之地充当盐丁入“灶籍”,世世代代不准入“民籍”,我们朐阳殷氏始祖聪公(一说聪公之父)就是其中的一员,这就是朐阳谱序中记载的“聪公原籍海州场,属板徐,世为灶籍”的缘由;表现好一点的,则移向朱元璋的家乡凤阳,以填充因战争形成的人口空白。时朱元璋下了一道密令,不准史志家记载经苏州阊门移民苏北充作盐丁的事,只准史志家有限地记载自苏州向他的老家凤阳移民,以填充因战争形成的人口空白的事,且美其名曰“以填实帝国中都”。这就是明朝万历进士徐学聚敢于在《国朝典汇卷八十九》中记载明初由苏州移民凤阳十四万人这件事,而没有人敢提经苏州阊门移民点向苏北几大盐场强迫移民几十万人以充作盐丁贬入“世为灶籍”这件事的缘由。

我祖聪公一脉(亦说自聪公之父起算)被赶到海州(别称朐阳)西南乡殷家邨以后,度过了五、六代受监视的“盐丁”生活。直到五世恒吾太爷率族众南迁涟水余东沟(一名嵇屯沟)后,才有了“人”的政治地位。当时根本不敢提修谱之事,只小心谨慎地秘密保存一部老谱。由1864年《汝南郡德一堂滨海淤尖聪公谱》序得知,这部唯一的老谱,又失于1862年西来捻军战乱。后因,各支迁徙分散,天各一方。各自凭“门头谱+记忆”的方式重修宗谱,这就是朐阳殷氏存在1865年《朐阳殷氏聪公谱》、1864年《汝南郡德一堂滨海淤尖聪公谱》、《响水彭庄聪公谱》三部以明代殷聪为始迁祖的独立宗谱且直到201143日族人代表会议上才“三谱会师”的原因。由于各支修谱,除了自己本门头有“门头谱”为据外,对本支以外各支世系的记载都是只凭“记忆”,因此必然会出现因记忆不准确致各谱记载互有出入甚至互相矛盾的现象,也必然会出现因各谱漏记产生众多脱谱支的现象,这也是朐阳殷氏编写五届统谱的难点所在和直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聪公父祖辈名讳的原因。

在编写五届统谱时,编委会在各个支派的大力配合之下,克服了无数的困难,终于形成了目前已能上网查对的《朐阳殷氏宗谱·世系人名谱》的电子稿。有了这部公示于网上电子稿,即使因受天年所限,致主编不能完成纸质谱的编辑出版工作,也不愁《朐阳殷氏宗谱》编不出来了。这个成果来之不易,既值得庆贺,也希望大家倍加珍惜,使这部电子稿,能尽可能更完善些。下面向编委会各位常务编委、编委,各支派采访负责人和各位宗亲提出珍惜和进一些完善网上《朐阳殷氏宗谱·世系人名谱》的电子稿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在2015331日之前完成:

 

 

(一)学好本通知,牢记明初移民血泪史,珍惜现有成果

 

 

《朐阳殷氏宗谱·世系人名谱》的网上电子稿能达到目前的这个水平,既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主编作斌家兄作超、家父绍林、家祖佩余、家曾祖高良(字显祖)四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主编作斌家曾祖高良公依据“聪公自苏州阊门来”的世代传说,只身以教私塾为名去江南苏锡镇常四地寻根三年,其间深入苏南各殷家祠堂考察学习、通览了能见到的苏南各支殷氏族谱或家乘,虽然最终没有达到寻根的目的(查找聪公父、祖辈的名讳和所属支派的具体名称),但他留下了一箱研究家史族谱的手写文献资料和书法作品。主编家祖虽然在主编家父三岁时即英年早逝,但主编家祖母于29岁即孤儿寡母地没有改嫁守住这些秘不示人的宝贵资料,直到主编家父结婚生子长大成人后才移交其保管,主编家父家兄将这批资料视为自己的生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将这一箱资料隐藏于夹层墙中,才得以保存到建国后,并从1958年起,他们就命作斌主编熟读这些资料并背诵其中的重要内容。作斌主编胞兄作超大公虽因当校长于“文革”时被批斗下决心销毁了这批资料,但他早年不仅自己熟读这些资料,而且命其弟作斌主编上中学时就熟读这批资料也是有大功的。主编曾祖留下的一箱资料,除了书法作品外,其中最重要的有下列五件:

1)首页上记有“出于晋谱”的《殷氏家传》手抄本及其一百多页《附录》。作斌主编应父兄二人的要求,上中学时即熟读其内容,并像读《大学》《中庸》即样死记硬背其中似懂非懂的部分章节,否则作斌主编也绝对写不出《殷代史六辨》,也不会对编写朐阳殷氏统谱产生如此惊人的兴趣。

2)《二十辈分字手记》。其中含有朐阳殷氏1902年三届谱二十辈分字----“绍作开昌会,宜家履太清。其然同慎淑,永享福来春”本初含义的解释。文中说,二十字的本初立意的主题是以顺口溜的辈分字形式阐明朐阳殷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十一字家训。首句“绍作开昌会”是引领这十一字家训的总纲。意思是“绍复先祖劳作兴族大业,开启后世昌盛齐家会典。”第二句“宜家履太清”讲的是“正心、修身、齐家”六个字。意思是“减欲正心宜得其所家安,履险如夷终生安太清廉。”第三句“其然同慎淑”讲的是殷氏子孙在“从政、治国、服务社会”方面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意思是“顺其自然循规蹈矩国治,同心慎行方显淑人君子。”第四句“永享福来春”,讲的是殷氏子孙,经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后,就能一辈子安享“天下平”的盛世和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其意思是“国泰民安永享美好时光,终身幸福迎来天伦之春。”从结构上来讲,这最后一句,起总结的作用,以便与首句“绍作开昌会”的引领作用相呼应。

3)提供三届谱主修人德成公参考的《关于以陈郡长平殷氏十一字家训为朐阳殷氏家训的建议》。該建议提出长平殷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一字家训乃是后世兴族齐家之纲的观点。建议中说:“《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正心,才能修身,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国治才能平天下。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吾殷氏自羡、融中兴以来之会典也!即是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是我们中华殷氏自洪乔、洪远公中兴以来之家训之纲也。”

4提供三届谱主修人德成公参考的《关于接纳涟水李集殷氏和涟水牌坊殷彭庄殷氏入谱的建议》,这个建议虽未被三届谱主修人德成公采纳,但为五届谱解决“权三公支”遗留问题和如何接纳脱谱支提供了思路。

5手书对联一副:内容为“传汝南世泽、振长平家声”,落款为“苏州阊门人 显祖书”。这副对联使我们确信:清朝的朐阳殷氏族人是确认本族是来自苏州阊门的移民,是属于中原陈郡长平殷氏的南渡支派的。

TAG: 移民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