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朐阳殷氏宗谱》公开出版 并向部分宗亲和图书收藏单位免费赠送的公告

热度0票  浏览661次 时间:2019年10月10日 11:58

         《朐阳殷宗谱》公开出版 并向部分宗亲和图书收藏单位免费赠送的公告
                              (附宗谱《前言》)


【一】历时八年的《朐阳殷氏宗谱》(五修,全一册)终于编成,将由殷作斌主编独资支付费用于 2020 年正式出版发行。
【二】届时将向国内外著名图书收藏单位 (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历史研究所等)免费赠送 500 册。
【三】向每个有需求且愿意收藏的(以来函索取为准)、有一定收藏能力的殷汤氏祠堂免费各赠送 1 册。
【四】本谱曾于 2018 年初向有关宗亲发行过 1000 册征求意见性的《内部简装珍藏本》(红色封面)。考虑到那些内部版本有 2000 多处未纠正的人名信息错误和遗漏掉 396 位入谱人,且没有快速检索全谱 13984 位单独列条朐阳殷氏在谱人中任何人的《索引》,现决定向持有《内部简装珍藏本》(红色封面)的宗亲每人免费赠送一册。(在广大宗亲的大力支持下,现在的正式版本不仅纠正了内部版本的诸多错误、添加了遗漏的 396 位入谱人,还特别增编了《卷六 世系人名索引 》,读者利用《索引》可像查字典一样快速检索 13984 位在谱人中任何人的信息。)
【五】2018 年初没有订领过《内部简装珍藏本》(红色封面)的读者,不享受免费赠送的的待遇,如果有需要,可向 18036503718 主编手机发短信订购(告手机号、地址、邮编、收谱人、订购或索赠册数)。
【六】为便于读者了解《朐阳殷氏宗谱》正式版本的独特编法特点,特将简要介绍《朐阳殷氏宗谱》正式版本特点的《前言》发表于后。
                       特此公告。

                                                                       《朐阳殷氏宗谱》主编 殷作斌 2019-10-9

附件:   《朐阳殷氏宗谱  前言》

                                        朐阳殷氏五修宗谱前言
                                                                                  
                                                             殷学润 殷作斌

       木有本而叶茂枝荣;水有源而源远流长;国有史,记正统,别善恶,为后世鉴,而屹立于世;家有谱,明世系,传家风,为后嗣鉴,而收宗睦族。家之谱,犹木之本、水之源、国之史也,故先人不遗余力,鼎力为之。2011 年 4 月 3 日首次族人代表会议命我等重修族谱,历尽坎坷,经八年努力,乃成。我们朐阳殷氏是中华殷氏大家族的一个分支,我们这一分支之所以叫朐阳殷氏,是因为先祖于明初自苏州地区(元代的平江路)北迁别名朐阳的苏北海州而得名。本支因明初北迁时先人携带的苏州老谱于 1862 年捻军入淮战乱中丢失,致明代之前的逐代先世成为失考的悬案,清代虽然有人据看过苏州老谱的先人传说,将本支明代的始记祖聪公的先世理出些头绪来,但一时还难以形成定论。因此,目前只能从现存三部不同来源的清代谱的始记祖聪公修起。聪公,明代嘉靖至隆庆年间(1565 年前后)人。据文革被毁的《殷氏家传》记载,聪公直系先祖源于末代殷商王室,子姓。帝辛失国后,先祖为不忘故国,以殷代开国大帝成汤的国号“殷帝国”、国氏“子姓殷氏”中的“殷”字为姓,称殷姓。殷末,先祖居殷都朝歌。周初,被周人遣送至洛阳。春秋,东迁至今河南省颖川的殷水一带。秦末,移居河内野王(今沁阳、武陟一带)。先祖西汉北地太守续公因功封爵汝南,定居时属汝南郡后又析隶陈郡的长平县(长平县故城位于今河南省西华县城东北九千米的董城村)。因此,本族以汝南为郡望,史称中原陈郡长平殷氏。西晋末年永嘉年间,聪公的直系先祖为避乱随陈郡长平殷氏全族过江南渡,侨居建康(今南京),后又移居苏州(元代的平江路)。时为苏州殷、朱、刘、王、席、唐、吴、杨八大姓旺族之一。明初,先祖因曾支持与朱元璋抗衡的义军领袖张士诚,为朱明政权所不容。经苏州阊门移民机构办理户籍迁移手续,被明军遣送至苏北海州板浦盐场,贬为“盐丁”,列入“灶籍”,定居于海州西南乡殷家邨,以烧盐为生。这在《朐阳殷氏宗谱》清同治十年(1871)二修谱《序》中有明确记载:“聪公原籍海州场,属板徐,世为灶籍。”因海州别称朐阳,故称聪公后裔为朐阳殷氏。因聪公后裔在海州西南乡殷家邨曾建有堂号为“德一堂”的宗祠,因而聪公后裔称自己为“汝南郡•德一堂”传人,以区别于陈郡长平殷氏后裔中的其他支派。聪公后裔之所以将堂号命名为“德一”,是缘于《孟子》经典。《孟子 • 公孙丑下 • 第二章》曰:“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又因本族于明末清初由海州南迁涟水(清安东县)余东沟(亦名嵇屯沟),故朐阳殷氏亦名涟水殷氏。经朐阳殷氏 2011 年 4 月 3 日首次族人代表会议(响水运河会议)确认,在苏州老谱于 1862年丢失于捻军战乱以后,朐阳殷氏各支派后人凭尚存的门头谱和记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又各自独立地重修族谱三部。第一部是 1865 年首修、1871 年二修、1902 年三修、1989年四修的主支谱—《朐阳殷氏宗谱》(简称为《朐阳谱》),第二部是 1864 年首修、1937年二修的《汝南郡 • 德一堂 • 阜邑东乡殷氏宗谱》(简称为《滨海谱》),第三部是缺页损坏不知于清代何年编修的响水张集《彭庄殷氏宗谱》(简称为《彭庄谱》)。这三部重修谱都以聪公为一世祖,前五世的记载也大体相同。这次的五修谱就是在这三种重修谱本的基础上统编统修而成的。
        朐阳殷氏五修谱是一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式家谱,其编辑思想、编辑体系和具体编辑方法与传统家谱有本质的不同。因之,本谱既可作为朐阳殷氏族人缅怀先祖、传承殷商文化、培养优良家风、查阅和续修家谱的工具书使用,又可作为兄弟姓氏、兄弟支派纂修新式家谱的参考书使用。现将本谱纂修过程中考虑到的方方面面,分四个专题向读者作简略介绍。

                     【一】中华殷氏的起源

      《左传 • 隐公八年》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里说的虽然是周代社会新增姓、氏的情况,但也是对中华姓氏起源的科学概括。古代的君主,把姓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的下属,称之为“赐姓”,对受赐姓的下属而言,称之为“得姓”,例如,史书中记载的“黄帝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便是其证。于是,所赐之“姓”便成为受赐的下属及其子孙后代的“标志”。这个赐姓制度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为夏殷周三代所沿用,在西周时发展到鼎盛阶段,是有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室宗法制度的衰落,诸侯各自为政,各诸侯国君才与周天子一样享有“赐姓命氏”的权力。在原始氏族社会早期,姓、氏原本不分。姓与“生”相关,叫“生以为姓”,天子赐姓,也是据其“生”赐姓,用以别婚姻。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权制社会过渡到父权制社会,私有制随之产生,在同一姓中的不同男子,其社会地位有了区别,于是在同一姓中,便衍生出专用于男子的不同的氏,用以别贵贱。这便是先秦社会奉行姓、氏双轨制的来由。至秦汉时,随着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的出现,以宗族为单位的社会管理模式为以地域为单位的社会管理模式所取代,各姓氏的宗族长的社会管理权力为中央政府任命的各地行政长官的社会管理权力所取代,是自秦汉以后又回归到原始社会姓氏合一不分的状态。我们中华殷氏的起源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
         传说,殷氏的始祖为黄帝的四世孙(玄孙)契,为尧兄、舜臣,史称“司徒公”,又称“玄王”。契,因功封于商。赐姓“子”。契的六世传人曰冥(即甲骨文中的“高祖河”和民间祭祀中的祖先神“河”),为夏之水官。受夏天子之命治理黄河,数十年如一日,勤其官而水死。因冥有大功于夏室,殉职后获赠司空,封于殷(其地在太行山以东,夏殷时期之古黄河以西,洹、漳二水流域间)。其子七世亥(即甲骨文中的“王亥”或“高祖亥”)率族人西渡黄河迁至亡父的封地殷袭爵,依夏天子之命,易诸侯国号“商”为“殷”,称六世冥公后裔为子姓中的“殷氏”(《世本》记载殷商子姓有以殷氏族为首的九大氏族——“殷、时、来、宋、空同、黎、北髦或比髦、目夷、萧”)。因此,史家将“子姓商族”又称为“子姓殷商族”,称六世冥公为子姓殷氏的“肇氏始祖”。有史家曰,契的二十三世传人盘庚迁殷后,才有殷商之称,此乃魏、晋间学者皇甫谧首倡之谬说也。望殷氏子孙勿受其惑。二十三世盘庚不是始迁殷,而是回迁到先祖的封地殷。正是七世亥迁都至殷,才有后来八世上甲微在殷地的“复兴”,才为后来成汤代夏的殷商族近六百年基业奠定了基础。自七世亥迁殷后,子姓殷氏枝繁叶茂,族旺人多,雄踞殷商子姓九大氏族之首。七世亥之后,又经过七代人的努力,子姓殷氏的宗族长成汤终于代夏而有天下,定国号为“殷”,并仿照夏启将姒姓定为夏代的“国姓”、将姒姓中以禹为肇氏始祖的夏后氏定为夏代“国氏”的先例,将子姓定为殷代的“国姓”,将子姓中以冥公为肇氏始祖的殷氏定为殷代的“国氏”,还为后世立下“殷、商并用,族号称商、国号称殷”的族规。成汤建立的泱泱大国殷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六个世纪之久,创造有灿烂的文化,至契的第三十世传人帝辛(纣)时,由于帝辛的文治武功,疆域达到顶峰,民族数量也跃居史上之最,为今天中华版图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帝辛用兵频繁,激起民怨,晚年刚愎自用,居功自傲,用人不当,不听微子、箕子、比干等有识之士的谏言,致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大厦,在周师的袭击之下,顷刻坍塌瓦解。帝辛失国后,子姓殷氏中的殷商末代王室的部分后裔,为不忘故国,脱离子姓,在后世姓氏合一的潮流中,以国号、国氏为姓,于是,便有了殷姓。以上所述,就是朐阳殷氏五修谱希望所有殷氏子孙都应该知晓的中华殷氏起源。

                            【二】新时代为什么还要提倡修家谱

        因为中国的家谱,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兴隆起来的,传统家谱中也确实有许多为封建社会政治服务的糟粕,因此,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被提倡。改革开放以来,经过拨乱反正,党和政府虽然调整了政策,提倡修家谱,但传统认识的惰性还很大,一提到修家谱,总有些人摇头,认为修家谱是在搞封建的东西。其实修家谱和搞市场经济一样,修家谱既可为旧社会的政治服务,也可为新社会的政治服务。总之,在步入新时代的今天,为什么还必须提倡修家谱这问题,还有从理论上阐明的必要。我们现在提倡修家谱,就是想通过修家谱收宗睦族,凝聚人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培养中华学子和子孙后代的爱国情怀。也就是希望中华民族的年青一代、我们的子孙后代,不要被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洗脑,从孩提时代起就要用心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经典,用心读自己家谱中记载的族史、家规、家训、家族中名人传记等,自觉传承家族的优秀文化,自觉接受无形的优良家风熏陶,以便长大成人后,报效祖国,使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个家族,大至全族,小至每家,在家谱中如果不记载、没有传承家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沒有形成良好的家风,绝对培养不出好的后代来。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上出现那么多贪官污吏的重要原因,也是产生唯利是图的一些不法商人的重要原因。新社会修家谱就是为了传承祖宗优秀文化,树正气,立族规,扬家风,内树精神,外塑形象。不然人和动物界一样,要修家谱干嘛 ?
        我们,作为中国人,最起码的品质就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人人都要懂得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可是,现在总有一些中国人,特别是一批留学西方的中国年轻学子,他们骨子里头就是崇尚西方那一套,张口古希腊柏拉图、德国康德、黑格尔,闭口西方的民主、自由。在这些人眼里,一提到中国就是落后的象征,一谈到西方仿佛就是什么都完美,就是人间天堂。要改变年青一代的这些错误认识,修家谱是重要手段之一。
        西方宗教有个说法:世界上有天堂、还有地狱;有天使、还有魔鬼。柏拉图认为:世界有两部分,一个是理念的世界,一个是现实的世界。康德认为:世界分为“此岸”和“彼岸”,此岸是人们能看到的,彼岸是人们永远也无法认识的。一些年青人,所向往的西方正统文化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叫“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这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 冲气以为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等哲学观点水火不相容的。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先生(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 年~ 1975 年),对比西方文化、东方中国文化后,得出结论说,人类的文化如果走向和平,走向最终人类的和解,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救世界。他说这个话,是经过深刻思考的。我们中国的年青一代,不要小瞧中国文化,我们祖宗的智慧在这方面要比所谓的西方正统文化高出许多倍。读过《中庸》的人都知道,《中庸》里边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易传》中也有相应的文字。《易传》里边讲,天下何思何虑,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所以,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特别讨厌西方“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这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根本不同点。西方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说白了,就是:“我好了你就不能好,你好了我就难受。”而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则是“万物并育”,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我们期望全世界都好,期望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发展起来,期望世界都和平,都安宁,让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和平的阳光。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胸怀。
        然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中国老祖宗的传承文化智慧再高再大,我们自己的不肖子孙,不去学习,没有情怀,没有担当,没有拓疆万里传播中华文化的雄心壮志,也不行啊!如果我们没有这种有抱负的年青一代,中国也一定不会有未来。如果我们不争气,多少年青人都被西方那一套洗脑,多少年青人骨子里头已经预设了“非彼即此、二元对立”的思维,在他们的心里,一提到中国就是落后的象征,一谈到西方,就一心向往,许多孩子从小就立下上大学、出国留洋、在国外定居的志向,这怎么能行呢?纵观当今世界,西方的一些政治家们骨子里就是想遏制我们,就是希望我们中国不好,当年战争中得不到的东西,现在他们想用和平的方式得到。其办法就是对大量的中国年青人、孩子们洗脑。我们一定不要上当。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姓氏,每一个家族,都要将自己的家谱修好,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优良家风永远传承下去,让我们子孙后代的每一个人都确立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添砖加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奋斗!

                                【三】以修家谱为中心搞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

        旧社会,修家谱的主要作用是为封建社会的政治服务。那时,各姓氏各宗族修家谱,主要是为了使本姓本族跨入“高门”,迎合封建统治者“依门阀选才取士”的需要。正因为此,旧社会各姓各族修谱时,为了使本姓本族迅速成为官府在册的“高门显族”,往往造假成风,将原本不是自己直系祖宗的本姓历史名人攀龙附凤、强拉进谱,将其错列为自己的直系祖宗,借以抬高自己所在宗族的身价。例如,在我们有些支派的殷氏家谱中,经常见到这种造假现象,将原本不是自己直系祖宗的东晋名将殷浩、兴唐元勋殷开山、中唐高官殷侑等殷氏历史名人攀龙附凤成自己的直系祖宗。为了防止别的支派宗亲发现自己的造假行为,他们往往将自己攀龙附凤搞成的造假族谱,藏于密室,秘不示人。在新社会中,随着旧社会家谱“依门阀选才取士”这一社会政治功能的完全消失和新社会家谱“明世系、传家风”功能的进一步强化(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有利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现代人们对家谱普及的呼声越来越大,每家拥有一部便于传世收藏且世系绝对真实的家谱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需要。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家谱几乎和字典同样重要。
        那么,应该如何看待以修家谱为中心搞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呢?我们认为,对一个家族而言,其历代先哲和传承文化的最大时代价值,就是给后人提供一种可资学习的榜样和可起启迪作用的精神力量。就这个意义而言,以修家谱为中心搞家族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价值,不在于过去出过多少帝王将相或历史名人,也不在于停留在对辉煌过去的频频回望和狂热的历史自豪中,而在于以过去的辉煌为榜样、为动力,去创造和超越。
        那么,如何正确地传承家族文化,以体现其时代价值呢?现提出三点意见,供宗亲们参考:
       一是要挖掘和传承家族文化中的正能量基因,坚定不移地走文化兴族的路线。家族文化不能脱离所处时代的国家形态和政治,从古至今,真正的家族文化从来不是反政府、反社会、反人类的,只有那些支持政府、符合人类根本利益并有助于推动时代进步的家训、家规、家风和家族人才,才能为家族带来兴旺发达。
       二是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高度重视家庭的教化作用。除传统的家长教化(父教和母教)和垂范外,家庭教育也包括家训、家规、家传、家风的有形教化和无形的熏陶。
        三是通过“家学”传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子孙后代做出垂范。家族的每个成员都要强化“责任”意识,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家族的兴旺、任何人才的持续成长与成功,除了极个别纯靠先人积德之荫和个人机遇外,大多是靠品行和学识的积累、勤奋劳动、正确的道路选择和团队合作的力量,成功者往往在孩提时代和少年时代就树立起高远的个人目标,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就有不畏困难的担当精神和清醒的“责任”意识。所谓“责任”,是指一个人基于自己的角色,做好份内应做之事,对没有做好的份内之事,要勇于承担过失。就家庭而言,父、母、子女如能各尽其责,这个家庭就和谐、兴旺;对家族而言,所有成员如能各尽其责,这个家族就团结向上;对社会而言,在其位尽其责,谋其政,社会就会和谐、进步。

                            【四】纂修新式家谱宜遵守的基本原则

        中国是家谱大国,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编修家谱的传统。但进入现代民主社会后,传统纸质家谱(欧式谱和苏式谱等)的编法受到挑战,不得不让位给网络电子家谱。然而,网络电子家谱也有其普及和收藏的难度,目前的大多数人,还是钟情于纸质家谱。也就是说,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纸质家谱还必然是家谱传承的主流。例如,我们的五修新谱,虽然网络版、电脑版、手机版、纸质版齐全,但族人翘首以待的还是纸质谱。未来的纸质家谱是什么样的,它怎么与现代社会共谱家族的“人口爆炸”和家谱作用的改变相适应?这一直是许多人关心,但却鲜有人研究的问题。因为无人进行革新式的研究,所以各姓氏各支派在续修家谱时,仍然多是沿用传统家谱的编写模式。沿用传统纸质家谱的编法,一是成本太高,二是无法编制索引, 不能像查字典那样快速检索家谱中的人名及其世系。在古代,因为同一共谱家族的在谱成员少,编制“家族树”式的世系结构信息,多浪费些空白纸面空间也无所谓,一本容不下,多编几本即可。这就是古代只有数千人的家族却往往编有一部十几册甚至几十册家谱的来由。而今天不一样了,古代数千人的共谱家族,现在已经繁衍成数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共谱家族,若仍沿用传统的修谱方法和体例,过去的一部几十册规模的谱,便会扩大成一部上百册甚至几百册规模的谱。如此庞大的家谱规模,既难编辑,又难收藏,更难公开出版传世。另外,古代的家谱多藏于密室(如收藏在族长家里或祠堂中),平时,只是家族中少数精于本族世系的人在查阅,一般族人是不看的,因此册数多少、是否能快速检索、是否要公开出版,都无所谓,甚至没有必要。实在出版不起,搞几部“手抄本”或印一些“私印本”也可以。可是,现在不同了。随着旧社会家谱“依门阀选才取士”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完全消失和新社会家谱“明世系、传家风”功能的进一步强化,现代人们对家谱普及的呼声越来越大,每家拥有一部便于传世收藏的便携式家谱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需求。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家庭而言,家谱几乎和字典同样重要。因此,家谱的“世系记载真实化”、“便携化”、“可快速检索化”、“公开出版普及合法化”已经成为现代民主社会对每一部家谱的基本要求。依此“四化”要求,来审视现行的所有家谱,够格的几为凤毛麟角。据此社会需求,《朐阳殷氏宗谱》在纂修实践中总结出下列五项纂修新式家谱的基本原则,现提供给同行们参考:
     【1】坚持“凡殷商后裔,不管大姓小姓、大族小族、大支小支、谱内谱外,一律平等”之原则,谨慎处理与兄弟姓氏、兄弟支派的关系问题,以茂我中华殷氏之林,睦我中华殷商之族。
     【2】确保谱中世系记载真实可信,为后世子孙纂修《中华殷氏全族统谱》奠定基础。为此,要注意下列三点:
         ① 上不造假。逐代真实记载先祖的世系名讳,绝不攀龙附凤,绝不拔高甚至乱认祖宗。
         ② 下不遗漏。现代社会人口流动量空前巨大,在外打工就业相识结婚生子者比比皆是,且无明显的人口迁徙规律可寻,家谱中世系记载一旦有遗漏支派,后世再修谱时将无法查找。
         ③ 旁不无根据“联宗”。大支修谱时,往往会遇到近域脱谱小支的入谱请求。遇到此类问题时,修谱人必须谨慎处理。如果申请入谱者,确系该大支的脱谱支,并且在大支谱中找到其准确的世系接口,应该准其入谱。如果申请入谱者,与该大支本无世系瓜葛,或找不到其脱谱的准确世系接口,则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鼓励其根据中华殷氏不管大支小支一律平等的原则独立建谱,不要搞无根据的“联宗”,不要勉强将其收入谱中,以确保其谱中世系的真实可信,以免给后世子孙编修《中华殷氏全族统谱》时增加难度。
       【3】 遇有脱谱,仔细查考,查考无果,留下接口。以便为后世修谱时留下继续查找的续谱空间。
       【4】摒弃旧式家谱中为封建社会政治服务的相关内容和糟粕,确立以“明世系,传承家族优秀文化,培育优良家风,借以熏陶子孙后代”为主要目的的纂修新式家谱的指导思想。
       【5】克服旧式家谱“篇幅庞大”“不利检索”等弊端,改革家谱编法,确立以“便于收藏、容易检索、合法传播”为主要特色的新式家谱纂修模式。依此原则,作斌主编纂修成功的《朐阳殷氏宗谱》具有以下六大亮点:
           ① 首创“以《总谱》为根谱,以各《分谱》为支派谱”的建谱、续谱体系,为拥有几万甚至几十万成员的大家族组建分层次的修谱团队提供了可行性方案。对于人口众多的大家族,《总谱》和各支派的《分谱》,可以由不同层次的修谱团队分别纂修。
          ② 首创“一人一码”的在谱成员编码体系,使克服重名、编纂便于检索的《世系人名索引》成为可能。
          ③ 首创“以世系图为纲,辅以图外文字说明,并以编码作为世系图和图外文字说明之间联系桥梁”的编辑方法。因为“文”在“图”外,可简可繁,能充分利用纸面空间,这将大大有利于成谱的篇幅控制和读者的快速检索。
          ④ 章节划分,以族人繁衍过程的自然支派为序,这进一步体现了“不以大支为荣,不以小支为贱,不管大支小支一律平等”的思想。
          ⑤ 编有《世系人名索引》,读者可像查字典一样,查找谱中海量人名(单独列条的在谱人)中任何人的世系关系和简要信息。
          ⑥为方便读者查阅和编者编纂,采用双轨制的页码插入方案。全谱各页编有绝对的总页码,各卷内部又编有利于在卷内查阅的相对页码。
          以上所述,仅供读者参考。

                                                   (本文拟稿:主编 殷作斌;     审定:主任 殷学润将军)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