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殷商后裔姓氏志

热度0票  浏览8215次 时间:2014年11月02日 20:12

《世本》记载,商族子姓中有九大世族。成汤定其国号为“”以后,又将其所在的氏族,九大氏族中的殷氏族定为“国氏”。跟夏代的“国氏”是姒姓中的夏后氏类似,殷代的国氏是商族子姓中的殷氏。从此,殷氏族总是位居九大世族之首,其排列顺序是:“空同北髦(比髦)目夷”。

 ”又是商王族的指代称,在殷商族内部又称为“大宗殷”,“大宗殷”就是商族中第一大氏族---殷氏族中第一大宗的意思,也有“天下第一宗”之意。“大宗殷”实际上就是史书上常说的“商王族”。殷代的国家是一个商族内氏族如林、商族外方国争雄的国家。无论是商族内的各大小氏族,还是商族外各方国中的大小氏族,都是聚族而居,与现在的一个行政区域内可以管理好多族的概念完全不同。商王或殷天子就是靠这层层的宗族组织和精神控制手段“祭祀”来实现其统治的。为了统治的高效和集中统一。殷代有一套完整的宗法制度。商王以天下共主的身份出现时称殷天子,这时他是全天下的最高主宰;商王以商族总族长的身份出现时,称“商王”,或简称“”,这时商王是商族中各大小氏族的最高主宰。在商族中的殷氏族内部,商王也是整个殷氏族的最高主宰,起殷氏族的首领的作用。在殷氏族内部的“大宗殷”的宗族内,也就是在各代时王的王族成员中,商王又是大宗殷王族内部的最高主宰大宗长实际就是起王族家长的作用。所以在殷代的国家中,商王或殷天子处处都是绝对权威。全天下,商王是天下共主“殷天子”;商族内,商王是总族长“商王”;殷氏族内,商王是氏族的“首领”;大宗殷的宗族内,商王是大宗长,实际就是王族成员的“家长”。在殷代,商王从身边的王族(“大宗殷”)起到“全天下”的“天边”止,王族的“家长”、王族所属氏族的“首领”、全商族的“”与天下共主“殷天子于一身。殷氏族作为商王所属的商族子姓中的一个氏族,随着商王代数的增多,殷氏族越来越庞大,商王为了突出自己的绝对权威总是想办法将自己所属的殷氏族中的一个分氏族(大宗殷也就是王族的范围弄得相对较小只将与自己血统比较近的王族成员留在大宗殷即留在王族内。其办法就是“分宗类似于现在的弟兄分家,将殷氏族中商王族的远房分出去,另立新的分氏族。这就是《世本(秦本)所记的商族子姓中九大氏族的殷氏族,又分为二十三个分氏族的原因。不管殷氏族怎么分成更小的氏族,整个商族内约定俗成总将商王所属的氏族(宗)称为”,并总将商王所属的族排在第一位。例如,在整个商族的九大氏族中,总将商王所属的殷氏族排在第一,这已为《世本》所证明,排序为:“空同北髦比髦)、目夷”;在商族中的殷氏族中,又先后分出二十三个分氏族就是二十三个“大宗”,也将殷分氏族“殷氏”排在第一,这也已为《世本》所证明,排序为:“殷氏衣氏汤氏乙氏甲氏沃氏稚氏梅氏祖氏武氏邓氏……空相氏。”到殷代后期,商族中“殷氏族”中的“殷分氏族”还是比较大,不能突出商王族的高贵和显示统治集团的集中统一,于是商王又将“殷分氏族”分成许多更小的氏族更小的宗不管怎么分商王所属的那一族那一宗总排在第一大宗殷”。“大宗殷”实际就是史书上常说的“商王族”。在殷代,规范“王族”即“大宗殷”成员范围的分宗通则是“五世而斩”,即是说,“商王族”即“大宗殷”的范围是随着时王的更替而变动的。以时王这一世为中心,上至“王祖”,下至“王孙”,这五代属于“大宗殷”的王族成员,五代以远,则要分为子姓殷氏中的“别宗”。当然,“五世而斩”分宗通则,只是个原则的规定,具体到谁是王族成员,谁不是王族成员,王族成员婚姻嫁娶对王族资格的影响等,则还有一套更详细的规定实施细则。依此“五世而斩”分宗通则,传到末代商王帝辛(纣)这一世时,所谓殷商末代王族即“大宗殷”的成员,实际上就是从帝辛的祖父太丁起五代内的成员,即帝乙、比干、箕子这些人及其后代。过去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虽然同属于殷这个大氏族中的人成千上万甚至几万但他们按房远房近地位高低各有自己的氏称”,是不准都称殷氏的。到商末时,只有“殷太丁(文丁)一族的男性后人才可称为殷氏”,即是说,到殷末时只有帝乙比干箕子这些人及其男性后代才有资格称殷氏”,而女子虽然也是子姓殷氏族的成员虽然也是商王族即大宗殷的成员但她们只称姓子一般没有独立的(按:不过,在殷代,“有身份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并没有周代那么严格,殷代有特殊贡献的女子也可以称氏,有些女子还有自己的封地。这是《殷氏家传》中的说法,殷代有特殊贡献的女子也可以称氏,也可以有封地的说法,还有待于地下考古发现的证明。弄清了“商王族”即“大宗殷”的概念以及“有身份的男子称氏女子称姓”的概念后,我们就很容易确定现代的殷姓是殷末哪些人的后代了。现代的殷姓就是由子姓商族的殷氏族中商末殷大宗(商王族)中有资格称为殷氏的部分成员为不忘故国将本来的子姓殷氏升级为独立姓氏”,以符合后世姓氏合一的潮流转化而来的换句话说现代的子姓之殷(不包括清初满族旗人改姓之殷)就是殷太丁(文丁)的几个儿子帝乙比干箕子等人的后代,而不包括殷太丁以外的其他旁系先王的后代。周灭殷后,殷太丁(文丁)的几个儿子帝乙比干箕子等人的部分后代以国为氏,先称子姓殷氏,后来随着姓氏合一的潮流,由子姓中的殷氏衍变成单独的殷姓。成为现代中华殷氏的主体包括北宋时因避赵宋宣祖讳改为汤氏和商氏的殷氏后裔。因此,关于现代殷氏的来源可以作如下概括远祖是子姓商族始祖契,商族的“立族史”至少有四千多年殷氏的“肇氏始祖是第六代商君也是第一代殷君冥殷氏的“得氏史”至少有三千八百多年殷姓的“肇姓始祖是帝辛的祖父太丁(文丁)更具体的世系有帝乙系比干系箕子系等,其中帝乙系又可分成帝辛系微子系微仲系三个子系殷姓的“得姓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