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黄墟二十七世“承启堂”殷雪原

热度0票  浏览1933次 时间:2015年10月21日 09:15

【提要】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上书画,从中学起便开始剪贴报纸上关于这方面的资料,在大学时开始涉足收藏名人字画,踏入工作岗位后依旧痴迷不改,特别是有了经济能力后,更是广泛收藏,细心把玩,使自己的书法水平日渐提高。至今他收藏字画500幅,他就是宿城区书法家协会理事会主席殷雪原。

受父亲影响自幼喜爱书画

1963年出生的殷雪原,受其父亲影响自幼就喜欢上了书画。他的父亲名叫殷柳村,解放前参加工作,后一直在埠子小学任教。老人家不仅在西南片很有名气,就是在县城也是知者甚多,与当时县城的书画名流经常聚会唱和,父亲参加这样的活动经常带上年幼的殷雪原,所以至今他还记得这些人在一块时吟诗作画,抑扬顿挫的场景。

每年写春联,亦或谁家遇到红白喜事,邻居总要请上有学问的父亲,挥毫泼墨间,迎来啧啧赞叹声,殷雪原感到很自豪,也就从那时起,喜欢上了书画,练习起来也就特别卖力。每每得到父亲的称赞,他学习的劲头也就更足了。

殷雪原一直以父亲做榜样,专心学习书法。而父亲更是悉心教导,并且让他的朋友帮助指正殷雪原书法作品的不足。殷雪原告诉记者,1963年,整个宿迁只有父亲和刘云鹤参加江苏省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至今他还精心保留着父亲参展作品。

中学期间开始剪贴书画资料

父亲在埠子小学教书,因此殷雪原也就到了此地上学。每天放学后,父亲都要额外布置任务,那就是每天都要练习书法。从描红、临摹到自由书写,每天都要写十几张纸,从不间断。

进入中学,殷雪原开始搜集书画方面的资料,然而父亲和他的文友没有,到新华书店购买也没有这方面的书籍,而父亲从六十年代开始便从报纸上剪贴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成了他最喜欢看的东西。因此从中学开始,只要在报纸上阅读到关于介绍书画的资料,他都会将其剪切下来张贴在本子上,直至高中毕业,坚持不懈从没间断过,剪贴本子就有五大本。

昨日上午,殷雪原从抽屉里拿出这些已经泛黄的本子,打开可以看到,最早的还是六十年代报纸上刊登的名家书画作品,更多的是七十年代关于书法名家的介绍。看到自己年幼时精心剪切的资料,殷雪原感慨万千。

大学时第一次收藏到名家作品

殷雪原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埠子高中毕业后考入江苏商校,1983年分到糖烟酒公司上班。积极上进的他,1985年他又考入苏州商业职业大学继续深造。也就是在上大学期间,他收藏到属于自己的第一幅名家作品。

当时学校有书法兴趣小组,殷雪原是成员,1981年学校校长邀请著名书法家侯敬昶到校举办书法讲座。殷雪原很兴奋,因为他知道侯敬昶是胡晓石弟子,是当时国内书法名家。在讲座结束题字时,殷雪原主动上前,希望能得到名家墨宝。侯敬昶欣然提笔,为他写下“诗书怡情”四个大字,并题上赠送殷雪原小字,这令他大喜过望,这也是他收藏字画的开端,为此他一直将其精心收藏。

从那以后,只要有机会,他都要参观各种书法作品展,鉴赏名家作品。当然只要有机会,他也会尽己所能购买收藏自己中意的作品。特别是在他踏入工作岗位后,有了一定经济能力,更是不遗余力搞收藏。

画廊2000元收藏苏葆桢作品

在殷雪原收藏作品中,不仅有清代名家的书法作品,还有全国画葡萄最出名有“葡萄苏”之美誉的苏葆桢“紫藤小鸟”书画。而收藏到这幅书画,其中还有一段渊源。

很小的时候,殷雪原就知道宿迁有个大画家苏葆桢。他生于1916,卒于1990,是原宿迁县南蔡乡苏圩村人,其父系清末秀才,开办私塾教书,喜书画。葆桢自幼受其父熏陶,以善画闻名于乡里。1936年从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高职班毕业。1939年考入设于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艺术,1986年在重庆南山写生系,获得艺术大师徐悲鸿、傅抱石等大家的教诲。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艺术系。

苏葆桢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绘画生涯中,留存下了多姿多彩的作品,其卓著的成就,为新中国花鸟画的发展留下了重要的一笔。特别是他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开始创造的墨彩葡萄图,历经三十余年的反复提炼,最终达到融中西绘画技艺于一炉的境界,为现代花鸟画坛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他笔下的一花一木、一石一鸟无不出自生活,他是一位热爱生命的艺术家,他用生命的华光照亮了不平坦的艺术之旅。

在罗圩乡有一个喜欢书画并热衷收藏的老人名叫张干臣,经常写信给苏葆桢,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苏葆桢赠送给张干臣一幅花鸟画,当时县城书画界人人皆知。1975年暑假,父亲骑着自行车带上殷雪原,赶到几十里外的张干臣家,欣赏到苏葆桢的真迹。同时还看到张干臣收藏的蒋孝游的山水画和王相的一副对联。而张干臣告知有一幅明朝开国元勋书写的草书,在文革中被烧,令他懊恼终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天殷雪原到一家画廊闲逛时,惊喜地发现了苏葆桢的紫藤小鸟图,经了解原来张干臣去世后,其子女因经济原因将其父一生呕心沥血收藏的书画作品贱卖,殷雪原经讨价还价,最终以2000元将其拿下。后有人出价5万元购买,被他婉拒。

5000元购买乾隆恩师书法真迹

在殷雪原的藏品中,还有一件书法作品弥足珍贵,那就是清朝乾隆皇帝恩师徐用锡的书法作品。昨日上午,记者看到这幅装裱好的作品,唯一遗憾的是,纸张上面有些霉斑。

原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有一天殷雪原到市区一家画廊准备装裱字画时,突然发现墙边有一幅已经装裱好的书法作品,仔细一瞧,不禁又惊又喜,原来这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本地名家徐用锡的书法作品。

徐用锡字坛长,号昼堂,清代宿迁人。生于清圣祖顺治十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以后,年80余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引年归。徐用锡死后葬在宿迁北马陵山西麓,就是人们常说的翰林墓。墓三面环山,前临绿水。在墓的东面右侧另有9座小山丘环绕墓地,当地人称为“九龙抱珠”。墓前有碑,碑文镌刻的是“清侍读徐公用锡之墓”。过去,墓地有族人出钱请人看管,现墓与碑保存完好,是马陵山名景点之一。

殷雪原当即与店主交谈,并最终达成交易,以5000元钱将其拿下。

收藏500幅书画作品

殷雪原告诉记者,自己最早的藏品,有祖上传下来的四条屏,还有三张清朝小册子。而他除了字画,还有“宝贝”,那就是两块砚台。当日上午,殷雪原小心翼翼从抽屉里拿出砚台,向记者讲述它的来历。其中一块清朝绿端十分稀少,主人是埠子镇一个名叫陈占元的老画家,原来他家贫困,父亲经常接济他,后赠送给父亲的。只见这个砚台四周雕刻有两条龙,栩栩如生。在砚台中间偏下位置还有一个凹痕,原来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将其埋在地下,红卫兵用农具刨时留下的。

另外一块砚台是紫端,据殷雪原介绍,好砚台哈气成水,这些都在这块砚台上显现。而砚台背面则有一首诗:“赵氏连城璧,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落款董其昌,并有一个印章。

殷雪原介绍,这首诗名叫《夜送赵纵》,是唐代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送别诗。而据专家考证,此砚台上的送别诗确为董其昌所作。董其昌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卒于明毅宗崇祯九年。出身官宦之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青云直上。三十四岁举进士,开始了他此后几十年的仕途生涯。当过编修、讲官,后来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他对政治异常敏感,一有风波,他就坚决辞官归乡,继而买回官职。董其昌工书法,自谓于率易中得之,对后世书法影响很大。其书画创作讲求追摹古人,但并不泥古不化,在笔墨的运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带秀,体现出文人创作中平淡天真的个性。

在殷雪原书房里,记者看到几只笔筒里装有几十只用过的毛笔,而墙角更是摆放着批发来成堆的宣纸。盛放名家字画的樟木箱子,还是祖母陪嫁,做工非常精细,拐角全部用金属包边。由于樟木箱子不生虫,字画放在里面非常安全。

殷雪原最后表示,自己痴迷书画数十载,收藏字画500幅,从没有出售过,全都留作收藏。正是自己对于书画的痴迷和成就,殷雪原当选宿城区书法家协会理事会主席。他表示将不辱使命,协会将致力于搭建平台,创办自己的网站和内部期刊;加大交流,定期举办书法展览、书法讲座;重视普及,开展书法进校园、进社区、进单位活动,培育好宿城区书法的“土壤”。

TAG: 理事会 书法家 宿城区 宿迁 新闻网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