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千年前苏州范氏的一段公案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人民网   发布者:胡伯诚
热度1票  浏览722次 时间:2009年11月10日 11:30

一千年前苏州范氏的一段公案

1049年,年已60的范仲淹移守東南重鎮杭州。

60岁,在唐宋人的概念中,已是人生的暮年。举几个唐宋时代的与苏州有关的古人为例:顾野王,吴县人,文字训诂学家,62岁去世;韦应物,苏州刺史,55岁去世;苏舜钦,沧浪亭主人,只活了40岁;抗金名将韩世忠,63岁;石湖居士范成大,67岁。

所以古人发出“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唐宋人的寿命比现今短多了。

年届60的范仲淹也不例外,疾病缠身,目力不逮,渐渐露出下半世的光景了。这个,他心里清楚着。他这次是从河南邓州调任杭州知州的,在范仲淹的时代,杭州的城市地位未必就比邓州高,而且邓州毕竟在河南,京畿附近,天子脚下,是一块政治热土。从邓州调杭州,走的是下坡路,政治上是失意的,所以心境也好不起来。范仲淹路经苏州,决定了两件后事。一件是开设“范氏义庄”,让范氏子孙至少能图得个温饱;另一件,他没有说出来。后来大家知道了:他百年后,不葬在苏州。

范仲淹为什么不葬在苏州?苏州天平山有范氏祖茔。他的曾祖范梦龄、祖父范赞时、父亲范墉,都葬在天平山,为什么范仲淹要另启一行呢?

在说清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把范仲淹出生时的瓜瓜葛葛梳理一遍。

范家本来“世居河内”。河内,泛指河南省的黄河以北地区。

苏州范氏家族的先祖始于范隋。范隋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70年,出任浙江丽水县的县丞,属于副县级一级的干部。三年后,王仙芝、黄巢在中原起兵,交通阻断,范隋这一支回不了河南老家,遂移居苏州,住在灵芝坊。大概灵芝坊的名气不大,所以《范文正公年谱》的作者还做了一个注释,说是在雍熙寺之后,这说明雍熙寺在当时是个地标。灵芝坊这个地名,今天是早已找不到了,因为不知什么时候,演变成了"侍其巷",这个因故,是苏州的朱红先生在《话本苏州简史》中点明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范仲淹的曾祖、祖父、父亲三代都在吴越国担任文秘一类的官的时候,都住在苏州侍其巷。

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继承父业,在吴越王钱俶的幕府做事。钱俶向宋朝纳土归顺,范墉是随行人员,可见苏州范氏与钱俶的关系还很亲近。范墉后来在徐州的武宁軍節度衙门担任“掌书记”之职(注1),此时,范仲淹降生了。这是最规范的说法,《范文正公集·范文正公年谱》就是这样说的。另有一说,是出生在河北正定。正定,也写作真定。范仲淹的母亲谢氏,就是正定人。

范仲淹虽说是苏州人,但在苏州呆的日子实在有限。大致算算,只有二段时间是在苏州的。第一段,是在他的童年。范仲淹出生后二年,父亲因病去世,小范仲淹就在这段时间随母亲谢氏回苏州住过一段日子。为什么这样推断呢?因为范墉是葬在苏州天平山的,自然要将父亲灵柩送回苏州,这段日子有多长?大约也就是两年的样子。期间,他的母亲谢夫人在苏州与朱文翰相知相识,并嫁给了他。朱文翰是山东淄州人,在苏州当“平江军推官”(宋制八品官),其行政级别与范仲淹的父亲范墉大致相仿佛。范仲淹四岁的时候,继父朱文翰调任他乡,范仲淹就随母亲离开了苏州。这一走,就是四十年,直到范仲淹45岁调任苏州,当苏州的知州,才又回到家乡。但这一次,在苏州的时间并不长,从1034年的8月到1035年的3月,总共做了半年的苏州知州。因为按照宋朝的律令,范仲淹是不能回家乡做官的,应该回避。但这一年苏州的水灾很严重,而范仲淹对治水又很有一套,所以,朝廷才破例将范仲淹调来。水灾治理好了,又匆匆将他调走,并予以嘉奖。离开苏州后,范仲淹升官了,进了京,当了开封府的一把手。

这样一算,范仲淹在苏州一共才住了两年半。

范仲淹没有等到他退休,他在赴潁州任的时候,死在了徐州,他的父亲也是死在徐州,从迷信的角度看,真是一个定数。如果,范仲淹能待到退休,他会住到苏州来吗?肯定不会。

为什么?

苏州的范氏族人不认范仲淹的这个娘。

原来,范仲淹的父亲范墉离开苏州时,带去的是他的第一个妻子陈氏。送他灵柩回苏州的,却是他的第二任夫人谢氏,也就是范仲淹的生母。生母谢氏是在徐州(一说在真定的成德軍節度)被范墉纳为继室的。按照封建礼教,谢氏如果是以正妻的身份进入范家,是应当回苏州老家祭告祖宗,有迎亲、坐花轿、拜堂成亲的一整套礼仪。但很显然,范墉的这套手续没有做,很有点非法同居的意思,所以,苏州范族有理由可以不认。  

而现在范墉死了,谢氏的身份变成似是而非,谢氏很尴尬,范仲淹的身份也很尴尬。

这是作者的第一个假设。

第二个假设是,范墉的第一个妻子陈氏没有死,谢氏是以妾的身份被范墉收纳的。如是这样,谢氏和范仲淹同样处于尴尬的境地。因为男人死了,妾的地位形同奴隶,族人就有任意处置遗妾的权力,如将谢氏卖了,也是可以的。

我为什么要假设呢?因为不可能有原始的历史资料来告诉你,没有现成的答案。于今能看到的,大都是范氏后人的杰作,自然有掩饰的成分在。在《范文正公集·范文正公年谱》上,只有范仲淹二岁的记载,然后直接跳到二十岁。中间这一段,没有的。是无事可记,还是别样原因?疑点很多。

所以,《范文正公集·范文正公年谱》上说:“(范仲淹)二岁而孤,母夫人谢氏贫无依,再适淄州长山朱氏。”的说法,怕有点牵强。宋朝对官吏实行高薪养廉,范墉作为武宁軍節度掌书记的身份,以他的薪酬也不至于让孤儿寡母立即断粮的境地。另外,武宁軍節度,看似一个军事指挥机构,但实际上是徐州的行政首脑机关。因为宋初承袭唐和五代的传统,由军人主政的。就象现今的体制,一市之长绝不是市长,而是市委书记。在解放初,是军管会主任一样。

这样看来,范墉就有点近似于市府秘书长这样的身份,能饿着娘儿俩吗?不象。范仲淹小时候真正吃到苦,要到继父朱文翰死后,范仲淹在朱家饱受屈辱,愤而离家出走以后,于是有“断齑划粥”的故事。这样的苦日子范仲淹坚持了三年。

于是,历史应该这样解释才是合理的:范墉死了以后,苏州范氏族人并不接纳谢氏和小范仲淹,谢氏无奈,只能出而再嫁长山朱文翰。所谓“贫无依”云云,意在掩饰。关键不在贫,而在无依。

这里还有一个旁证,范仲淹唯一同父异母的哥哥范仲温,就由苏州族人抚养,其中的亲亲疏疏,真是太明显了。

在宋朝这样一个宗族社会里,失去了宗族的依靠和依托,是很难想象的。谢氏只能再嫁了。而苏州范氏族人表现出有点势利和绝情。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于是又生出一个疑问来:范墉在世的时候,很可能与苏州范氏本族的关系并不怎么的和谐。

日本学者井上 彻在一篇研究宋代宗族关系解体的文章中引用了范墉的例子。他认为,在范墉的时代,范氏就已从苏州的宗族中分离了出来,移居到北方。范仲淹自己任官后回到苏州却也未定居,范仲淹自己的家位于颖昌,也就是河南开封府的许州,与苏州宗族之间同样处于分离状态。

范墉和苏州范氏族人之间的分离是什么原因我说不清,但范仲淹与苏州族人之间的分离,原因却是说得清的。是因为母亲谢氏。

谢氏嫁了朱文翰后,范仲淹改姓换名,叫“朱说”(说同曰,读yue)。但是,改姓换名有什么用? “拖油瓶”的身份,其地位可想而知。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27岁的朱说一举成進士(注2),任广德军司理,成了大宋王朝秩为九品的预备役官僚,沉积在朱说胸中多年的归族的心愿终于萌发。朱说带了母亲,一起来到苏州,欲还范姓。但看到的却是一副冷面孔,“族人有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

范仲淹作为一名宋朝的新进士,已经有了些许的政治资,本想恢复范姓,可以光范家的宗、耀范家祖,想不到遭到一阵横炮,可见范仲淹一支与苏州范族间,其裂痕已经不是一点点。

这事一直拖了二年,到1017年,朱说升任亳州节度推官了,才得以恢复范姓。这里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复姓要经皇帝批准;另一种解释是,最后惊动了皇帝,请到了圣旨,才恢复了范姓。

范仲淹事后说,“吾吴中宗族甚众,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

不光承认了家族间的亲亲疏疏,还明显是在做儿孙的思想工作。苏州范族,对待范氏一门,是有点理亏的。

范仲淹归族后,在开办“范氏义庄”前,就不断地用自己的薪俸和奖金(恩例俸赐)对苏州范氏族人进行经济上的接济和补偿。而决定开办“范氏义庄”,已是范仲淹的百年后的安排。范仲淹真是很对得起范氏族人的。

但即便这样,母亲谢夫人百年后的归宿,依然成为范氏和苏州本族间解不开的一个结。1026年,范仲淹38岁,正忙着以兴化县知县的身份在苏北大修海堰。这年,谢夫人去世,殡葬成了难题。说她是范墉的女人吧,她已改嫁了朱家;说他是朱家的女人吧,她儿子已经复了范姓,她自然也是范家的人。

最终,她的灵柩放不进范家祖莹,也放不进朱家祖莹。两者相衡,进范家的理由更充分一点,也是范仲淹所希望的。但这个结果没有出现。

谢夫人还可以葬到老家去的,他的老家在河北正定。但这是被休女人的待遇,对女人而言,是很没脸面的。谢夫人自然也没被休,他前后两个老公都是因病而亡。

范仲淹只能将母亲葬到河南。本来,河南有范仲淹的家。范仲淹一生为官,与政治相伴,他对河南是很有感情的,而且他非常喜欢洛阳,曾多次建议将大宋的首都从开封迁往洛阳。

他看中的葬地在河南伊川,就在洛阳的南郊,万安山下。

范仲淹和他的母亲及其长子范纯佑,次子纯仁、三子纯礼、四子纯粹以及一侄九孙六曾孙和两个曾孙媳妇全部葬在这里,直至北宋南渡。

可以这么说,南渡以后,开封范氏才再次融入苏州范族,体现在苏州天平山的范氏祖莹也愈加的兴旺起来了,就象我们今天所看的一样,好象范族就一直是这样的和谐和人才辈出的。

写到这里,不免有一丝丝的悲凉。南宋及南宋以后,江南的经济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这是因为江南的人杰地灵,还是全国的精华压缩在这块沃土上出现的奇迹。江南人,特别是苏州人,也千万别太自信。

范仲淹自己就常说,吾是北人。

TAG: 范氏 公案 苏州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资讯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