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汝南郡—篤親堂 殷氏《江西老谱序》试释----- 答皖宗亲传福先生问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殷传福   发布者:殷作斌
热度12票  浏览1364次 时间:2010年3月24日 20:49

                 第三部分:注释

 

(注1):炎宋将兴”,就是赵宋顺天意将要兴旺之意,作入宋以后或宋代兴起讲,所谓炎宋兴,受周禅”是也炎宋”是宋朝的说法,这和古代的五行衍生说有关。自秦开始历代王朝为标榜自己为正统,取代前朝是天命所归,都会说自己代表五行之一。秦代以为自己为水德,而周代表火德,取水克火的意思。到西汉开国的时候就认为自己得到了土德,因为土可水。而王莽篡汉的时候对五行衍生进行了修改,改相克相生。并认为自己得到了土德,于是把汉朝改为火德,取火生土之意。于是我们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经常可以看到炎刘的说法,就是炎刘就是指汉朝。到了宋代,也认为自己代表着火德,故历史上也称炎宋

(注2):圉,读作本意为养马人地方,有防之意。牧圉,即牛马,借指播迁中的君王车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扞牧圉?杜预 注:牛曰牧,马曰圉。擾攘,吵闹混乱的暴动、纷乱之意,干戈扰攘。牧圉擾攘就是皇帝一代代的轮換的意思。

(注3这里说的由汝南迁江西鄱阳的“愛山公”可能不是与皖太湖殷氏始祖“受三公”、“受甫公”为同时人,江西鄱阳始祖“愛山公”与皖太湖殷氏始祖“受三公”更不是同一人,可能二者有一定淵源,江西鄱阳始祖“愛山公”可能是皖太湖始祖“受三公”的先祖,甚至有可能是直系先祖,待考。

(注4殷亮,这里的殷亮是指明代宣德年間的殷亮,字明(,古同蟸),不是唐代的陈郡籍名人殷亮。据亮公本人在大明景泰五年甲戍秋月(公元1454年旧历七月)为自家殷氏谱写的《源流序》的落款知其是:宣德壬子(1432年)科进士,任四州保甯府文林郎,知昭化县事,陞授府同,辞归奉养续修宗谱。

(注5wǔ shì高官厚禄之意《诗·小雅·节南山》

琐琐姻亚,则无膴仕。毛 传:膴,厚也。郑玄笺:琐琐昏姻妻党之小人,无厚任用之,置之大位,重其禄也。宋王安石 《节度使加宣徽制》比以明扬,屡更烦使,遂躋膴仕,良副訐謨。清 赵翼 《故人》诗:故人多膴仕,快若凌风舸。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而舆马、僕从、服食、应酬、租赁所费不貲,自非膴仕优差,大商素封,其能竭其劳力可资孝养者,盖亦无几矣。

(注6“我鄱陽科第近雖寥匕,而禮樂、衣冠、文章、燈火猶有苦志上向者”,这里的意思是说,作此序那个时候,我鄱陽殷氏后裔登科及第者虽然很少,但崇尚诗书礼乐者甚多。

(注7山東汝南”,汝南在故九州之一的豫州,即今河南省汝南一帶,九州之名源自战国时期成书的《禹贡》,即冀州(河北省冀州市)、兖州(山东省兖州市)、青州、徐州(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扬州(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荆州(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豫州(河南省汝南县)、梁州(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雍州(陕西省凤翔县)。后来,九州逐渐成为天下中国的代称,此中蕴涵了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大一统的正统观念,孕育了促进国家稳定和完整的强大力量。自古汝南有负山面淮,控扼颍蔡之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譜上所說自山東汝南遷來不是說汝南屬山東省,而是說從大山東面的汝南原居住地遷出的意思

(注8金陵蘇鉅,指今南京一带。

(注9浙之杭紹,指今浙江之杭州、绍兴一带。

(注10湖之荊襄,指今湖北荆州、襄阳一带。

(注11即我豫章接壤,意思是说,就以与我们豫章接壤相邻人地方而言。豫章因豫章江,即赣江而得名,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拥有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豫章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202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下辖18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安平、海昏、历陵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莽新的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将豫章郡易名九江郡。 东汉、三国、晋、南北朝,以郡名则为豫章,以郡治所名则为南昌。 隋开皇九年(589)罢豫章郡置洪州,治南昌县。 唐至德元年(756),豫章郡名改称章郡。唐朝贞观年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设置了江南道,公元733年唐玄宗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江南东道历经演变,现在已是江苏安徽两省;江南西道则以江西之名延续了下来,进而也逐渐取代了豫章作为江西地区的行政名称。

(注12)獉狉zhēn pī谓文化未开的原始景象。清 王韬 《原道》盖獉狉之气倦而思有所归,高识之士以义理服之,遂足以绥靖多方,而羣类赖以生长。清李鸿章 《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国 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亦作獉獉狉狉《中国近代文论选·论科学之发达可以辟旧小说之荒谬思想》猿化为人,未离猿性。故原人之时代,獉獉狉狉,图腾之社会,浑浑噩噩,飢则思食,寒则思衣,健则思动,疲则思卧,以嬉以游,翫岁送日,一切器具未备也,一切制度未修也。

13不逮bù dǎi即“不足之处”的意思。

(注14儻(tǎng),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如果人意思。

15峕,即是“时”字,“峕”是“时”的讹字,是文人作序时故意这样写的。

16大明崇正丁丑歲,似为明代崇祯十年,1367年。

(注17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歲次壬午仲春月,是1942年旧历二月。岁次也叫年次。古代以岁星(木星)纪年。古人将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12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恒星为标志。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12年走一周。每年岁星(木星)所值的星次与其干支称为岁次。我国过去是干支记年,写岁次,是中国传统的表示年份的用语。如1894年,书面纪年文字,就应写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在文章用语中,也可以写岁在。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头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用岁次岁在表示年份,前边必须有年号年数。但如只写干支二字,就可以独立使用。中国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用的干支纪年。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开头就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就是指的宋神宗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当然,当时如果是碑文、表章、文书的后缀纪年,就应写:宋元丰五年岁次壬戌”。

 

    [《江西老谱序》原文(图片) 见另文]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