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姓氏来源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泰州记忆(人文典故)   发布者:东汉世家
热度21票  浏览758次 时间:2009年12月11日 17:54

泰州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自南唐建州以来,居泰者世代繁衍,人口日益增多,各种姓氏难以一一录存。今天的人们或许会认为,泰州历史如此悠久,那么我们的先民应该在南唐或之前就定居于此了。其实不然,真正在宋元以前就定居泰州并绵延至今的“土著”极为稀少,而近现代所谓“世居于泰”的大家望族却多数是明初以后从其他地方迁入的。泰州(包括历史范围内的海陵、姜堰、泰兴和海安)各姓氏的具体来源,有些因年代久远无法考证,不过粗略归类,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种:

其一,明初自苏迁泰。历史上有“洪武赶散”之说,即明代初期,经历元末明初的长期战争动乱后,苏北人烟稀少,土地荒芜,朝廷从江南迁移了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民国泰州人夏兆麟先生在其《泰县氏族略》中另有记载并评说道:“吾邑氏族由苏迁泰者十之八九,今述其事原委,可作泰人之一页惨史读也。”原来在明洪武初年,泰州为吴王张士诚占据,明太祖朱元璋命大将常遇春率军攻取泰州。因为久攻不下,朝廷对泰人十分厌恶和仇恨。后来常遇春用水陆两路夹击的方法攻破泰州,进城后大肆焚烧屠杀以泄其忿。恰在此前,朱元璋命人从高家堰放水淹没淮扬(也是为了攻城),泰州随即成为一片沼河泽国,有泰谚为证:“城中三尺水,坡子七人家。”这句话是说泰州城以坡子街地势为高,但大水淹来,城中水深三尺,高处也仅存七户人家,至于城外低洼处可想而知遭到没顶之灾了。一时间泰州兵灾加水灾,百姓们非死即逃,以致城空地荒,明太祖乃下令迁移苏州部分百姓到泰州定居。“洪武赶散”和夏前辈的“苏人迁泰说”在史书方志中虽未见记载,但未必是空穴来风。在一些本邑家谱旧序中,讲述泰州始祖为明初由苏州迁来的较多,今俞扬先生查阅大量资料后在《“洪武赶散”与泰州方言》一文中也指出“明洪武时或统称明初迁入泰州的氏族有15支,其中来自苏州8支”,说明泰州人的祖先确有不少来自苏州,如朱氏、徐氏、袁氏、俞氏等等,这是泰州人姓氏来源最常见的一种。

其二,避战乱迁泰。泰州历史上是一个太平之州,地势平坦,无险可峙,又非交通要道,所以在历代战争中少有战事,常常偏安一隅。一些家族为躲避战乱、延续血脉,或富贾豪门为保全财产,多选择泰州作为避难之所,并在此繁衍生息。如原籍山东的孔姓南宋间在江都为官,后避金兵来泰定居;缪姓在元朝至正年间避战乱从浙江嘉兴迁泰;陈姓、崔姓明初避陈友谅之乱分别从江西马田、苏州阊门迁泰;仲氏明建文年间避“燕王之乱”从苏州迁泰……其中尤以躲避清初扬州乙酉之乱及清朝太平天国起义迁居泰州者为多。《泰县氏族略》中还提到:辛亥革命时期,镇江驻防处有罗姓、赵姓等满族人害怕遭到仇杀,携家眷随吴玉树、费孝桥来泰避祸定居,吴、费二人为泰州人,时任京口八旗学营教习。

其三,为官或从戎来泰。泰州姓氏中有先人在泰为官或驻守泰州而定居的,此说在泰州的地方志和谱谍资料中可找到佐证。清夏荃《退庵笔记》卷十记载:丛桂坊周姓为泰州望族,远祖周敬述成都人,北宋雍熙间以秘书丞身份任泰州知州,卒于任,后人遂在泰地定居;又宫姓祖先在明初为泰州州篆,后在泰定居;李姓一支祖先为福建人,明时驻守于泰,遂定居泰州。另据《乔氏族谱》载乔姓祖先帖木耳为蒙古人,后归顺明朝,洪武初年征战云南因战功调泰驻守。后来他的孙子完成于永乐年间受赐乔姓,又隔了两代人,到了乔岡时,他先居住在扬州,后带家属迁居到泰州城南门,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南二铺。林、萧、钟、尤、董等姓先人都是出于上述两种原因来泰定居的。

其四,经商来泰。外来姓氏中,因为来泰经商久而久之定居泰州的情况也不少见。如《泰县氏族略》中提到“皖商以业茶漆家于泰者,洪姓胡姓最多……姜堰洪义和胡震泰胡源泰(注:胡震泰为民国开设的胡源泰茶庄分号),亦皖商之久于泰者”,其他的如经营南北货有镇江曹姓,经营盐业的有安徽吕姓、汪姓,经营布业的有江姓等等,不一枚举。

除此之外,泰州姓氏还有一种由来,先人“乐其地僻俗淳而家于此”(引自《泰县氏族略》)。也就是说,有些姓氏见泰州土地肥沃,民风淳厚,于是选择其作为定居地。如梅姓始祖于明中叶以鸿胪寺卿身份归隐定居海陵,(钱塘)许姓侨居泰州日久遂以泰为家。

需要说明的是,姓氏有派系,同姓未必同宗。如泰州刘姓就有三支不同,迁泰始祖分别来自北京、江西和苏州。姜姓有两支,一支世代居住姜堰,古时在当地赫赫有名,民间有说法称姜堰地名就是由姜姓而来;另一支是明万历年间由浙江鄞县迁来,居于泰州城北门外。上文中提到的迁泰姓氏,有些只是举其中一支为例,所以大家在寻根问祖,或修撰家谱时,应多方考证、认真核查,不可随意对号入座。

泰州历史上的人口迁入,无确切记载。今据《(道光)泰州志》、《(民国)续纂泰州志稿》、《(民国)泰县志稿》、夏兆麐《泰县氏族略》、陆铨《泰县著述考》以及公私所藏谱牒,简介现今行政区划内自宋至清可考迁入宗族,以窥人口迁入之一斑。

 许 宋初宣城许元为官泰州如皋,后迁居海陵。宋代黟县许氏迁泰州。清初许承钦 由湖北汉阳定居泰州。清代钱塘许氏定居泰州。晚清许至德由六合避兵迁至泰州。

查 宋初休宁查氏迁至泰州。

周 宋初成都周敬述为泰州知州,子孙定居泰州丛桂坊。明代周世纶由宜兴迁泰州。

曾 宋代晋江曾孝序为海陵监仓,留居泰州。

张 宋末张三六(籍贯失考)迁居泰州。明初张福元由苏州桂花亭迁至泰州。清初泰兴张氏移居泰州南门外。清代张文纬由江都迁泰州。

缪 元至正时缪古兴由嘉兴迁泰州。

徐 元末徐大岗避兵由苏州迁于泰州北门外东坝坊。明初苏州徐氏迁泰州海安,清初徐子科迁于城内。清乾隆年间徐步云由兴化定居泰州。

戈 元末戈胜四由广德迁泰州。

王 元末王处俊由金坛迁海陵。元末王景隆由苏州迁泰州。元末王谷桢由山西太原迁泰州北乡,明成化年间王安迁居城北西仓等地。元末王千三由池州迁泰州海安,后一支迁泰州城内。明昌黎王之屏为泰州守御所,后入籍泰州。清宁波王雅,因世乱避居扬州,再迁至泰州。

陆 元末陆仲高为泰州如皋县令,后居海安,清代一支迁至泰州城内。明末陆天锡(籍贯无考)由姜堰徙居泰州席行巷。

李 元末李重八由苏州迁泰兴柴墟,后一支迁泰州鲍家坝。明代李后泉由福建迁泰州,居城北西仓。明代李珠由江西迁泰州。明末李彩公由苏州迁泰州。

陈 元末陈道兴避乱由吉水迁泰州城内丛桂坊。明代陈贞由苏州迁居泰州城北西仓。明代陈小山由丹徒迁泰州北门外天德巷。晚清陈铁峰由丹徒迁泰州陈家桥。

潘 元时潘永临由苏州迁泰州。

朱 明洪武初,朱通甫由苏州迁泰州。

袁 明洪武时袁德先由苏州迁泰兴,十传至袁春华迁泰州。

仲 明建文时仲子宣由苏州避兵迁泰州富安,后一支迁居城内。

卢 明永乐元年卢千驷由苏州迁泰州。明初卢师孟由苏州迁泰州新城。

俞 明永乐年间俞兴一由苏州迁泰州北关外。

萧 明永乐年间益阳萧爱华任泰州州判,后世遂定居。

宋 明初宋道真由苏州迁泰州港口,后一支迁居城内。

储 明初储凝七由宜兴臧林迁泰州。

宫 明初静海宫智达为泰州知州,后留居。

费 明初费陶然经商由湖州迁居泰州新城,至八世费及云移至北门外东坝。

翟 明初翟铨由泗州迁居泰州南乡颜塔,至十二世翟宣迁居城内。

管 明初管全由苏州迁泰州东台场,八传至管栻迁居城内。

崔 明初崔大亨避乱自苏州迁居泰州虎墩。

尤 明初福建尤溪尤世用统海防军屯戍泰州,子孙留居城内文利坊。

乔 蒙古族帖木耳于明初任泰州所守府,永乐年间赐姓乔,至五世乔岗袭职,迁居 泰州南门外南二铺。

林 明初先世由福清县从戎来泰州守御所,占籍为泰州人。

纪 明中叶纪君万由歙县迁居泰州城外兔儿巷。

蒋 明嘉靖时蒋君英由苏州迁泰州南乡,后一支析居城内。

刘 明嘉靖时刘华盛由苏州迁泰州。明代刘奉诚由苏州迁泰州。清咸同时刘子廉由旌德迁泰州。

姜 明万历五年姜东泉由浙江鄞县迁居泰州北门外。

叶 明万历八年歙县盐商叶心富由扬州迁居泰州便民坊东甲。

邹 明万历初邹近溪由无锡迁泰州。

夏 明代夏勗侯由新建县迁泰州泰宁桥。清顺治时夏日旺由苏州迁泰州北关外东街。

仇 明代密云仇氏迁泰州。

吴 明代新安吴氏迁泰州。清康熙时高邮吴氏迁泰州。清乾隆时吴澍由休宁入高邮籍,又迁入泰州。

万 明末万士玮由苏州迁泰州。

高 明末高林由无锡迁泰州。

石 明末石盈山由苏州迁泰州。

团 清顺治三年团锦(蒙古族)由仪征迁泰州。

董 清康熙三年董大用自辽东奉旨占籍泰州,住董家小桥。

方 清康熙初年於潜方树程为泰州知州,后定居。

吕 清康熙时吕清由新安迁泰州。清康熙年间吕潜由遂宁迁泰州定居。

彭 清初彭振吾由苏州迁泰州。

沈 清初沈有成自苏州迁泰州。

邓 清初邓汉仪由苏州迁泰州。

韩 清初廉季康由无锡避兵迁泰州,改姓韩。

程 清初程麟琯由休宁迁江都,又由江都迁泰州。清初程端德由休宁迁泰州。

汪 清初汪承泽由旌德侨居泰州,子孙留居为泰州人。清代汪一伦迁泰州。

洪 清初歙县洪氏至泰州经营茶号,遂定居。

钟 清乾隆时宛平钟灵为泰州州同,殁后子孙留居泰州。

单 清代单伦理由扬州迁泰州。

胡 清代皖南胡氏迁泰州。

姚 清代旌德姚氏经营香业迁居泰州。清代丹徒姚氏迁泰州。

支 清同治十一年支方廉由丹徒侨寓泰州,遂定居泰州。

罗 辛亥革命时,蒙古镶黄旗巴岳特氏由镇江迁至泰州,改姓罗。

佘 明清时莆田佘氏迁泰州。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