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地名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泰州记忆   发布者:东汉世家
热度6票  浏览400次 时间:2009年12月11日 15:43

泰州地名考

海陵县是泰州历史上设置最早的县。《舆地纪胜》说:“以其地并海而高,故名海陵。”(卷四十)可见海陵也是以地理方位和地貌特征来命名的。泰州旧志根据《汉书·地理志》西汉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郡属县中有海陵县,以为海陵县也是元狩六年设置的。然而,早在景帝前三年(公元前154年),枚乘上吴王刘濞的说词中已说到“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很可能海陵县是吴王封地中的五十三城之一,汉初已经设县。

汉代海陵县东濒黄海、南枕长江、西界江都、北接盐渎,幅员广阔,设县尉二人,是大县。境内盛产粮盐,又有邗沟支道西通广陵,物产富饶,交通便捷。新莽时期(公元923年)全国郡县更名,海陵改称亭间(一说亭门)。古代称煮盐处为亭场,煮盐者为亭户,名为“亭间”或“亭门”,说明煮盐在海陵占有重要位置。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担心滨江郡县为孙权攻掠,建安十四年(209年)征令沿江百姓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馀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三国志》卷四十七),海陵县成为魏吴对峙中的瓯脱地,致使县废。直到“吴平,民各还本”,才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立。西晋末年中原沦为战场,北方人口大批南下,海陵县也接纳了很多北方移民,在境内置县设郡。唐武德三年(620年)海陵县改称吴陵县,并以县设吴州管辖。四年后吴州废,恢复海陵县故名。吴陵、吴州的名称显然含有文化意义。唐代海陵设监管理沿海各盐场,建常丰堰防御海潮。建有州学,出现了张怀瓘这样的大书法家。《资治通鉴》说唐光启二年(886年)海陵县有户五万。唐代是海陵县发展较快的时期。五代时海陵先后析出兴化县(杨吴武义二年,920年)、泰兴县(南唐昇元三年,939年)、如皋县(南唐保大十年,952年)、静海制置院(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境域渐小,最后成为北接兴化、西界江都、南邻泰兴、东南为如皋,仅东北与海相通的格局。南唐设泰州后,海陵一直是泰州州治所在地。宋代海陵县是望县,经济繁荣,人文荟萃,城内街衢纵横,市河通畅。明初海陵县省入泰州。作为行政建置,海陵县历经汉唐宋元,存在1500年左右。

西晋永嘉年间,统治阶级内部相互残杀引发外族入侵,中原大乱,西晋政权瓦解。北方士族和百姓纷纷逃往江南,在建康建立起东晋政权。为了安置北来人口,东晋王朝在长江两岸原有郡县境内,增设许多侨郡侨县,以北来人口原籍贯命名。海陵是大县,自然接纳众多的北方来人。《宋书·州郡志》载东晋初年仅海陵县东半部的人口,就已经超过既是南徐州州治又是广陵郡郡治所在地的广陵县。人口的自然增长不可能这么快,说明海陵县中来自北方的人口非常多。但不知什么原因,对这些北来人口未设侨置郡县管理。侨置的郡县没有固定境界,也不负担租税徭役,本不易管理,如果连侨郡侨县都没有,问题更多。在为整顿户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裁并侨置郡县的形势下,义熙七年(411年)也在海陵县东部增设建陵、临江、如皋、宁海、蒲涛五个县,并在五县之上设郡管理。

新设置的郡称为海陵郡,大概是因为它设在海陵县境内的缘故。郡治设于何县,当时没有记载,清代人说在建陵县,也是出于猜测。海陵郡到刘宋时境域扩大,增加了临泽县(故址在今高邮县东北),萧梁时又有扩大,划进了海陵县,并将郡治移至海陵县。海陵郡一直保持到隋初。隋开皇三年(583年)“罢天下诸郡”,海陵郡废去。同时,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如皋县并入宁海县(在此之前蒲涛、临江二县已并入宁海县),临泽县并入高邮县,海陵郡解体。43年后,唐武德九年(626年),宁海县又并入海陵县。从设置到废除,海陵郡存在172年。

海陵郡的情况史籍记载很少,从泰州出土的六朝瓷器量多质优推断,海陵郡的经济状况为当时上乘。

   北宋时,海陵郡的名称重又出现。这时州郡互称,泰州在《宋史·地理志》中称作“泰州海陵郡”。郡在宋代并不是行政单位,所谓海陵郡,不过是泰州的雅号罢了。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