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陵地名掌故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泰州记忆   发布者:东汉世家
热度9票  浏览422次 时间:2009年12月10日 17:44

海陵地名掌故

前 言

海陵,是一座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许多老地名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历史信息的一种载体,也是了解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老地名也随着地理实体的不复存在而消亡。为了让人们了解一些老地名的来历、含义和演变,从而可以回味这座文化古城的历史,我们准备辑录整理一些有关地名掌故的资料。现辟《海陵地名掌故》专栏,陆续发表这方面的稿件,欢迎赐教。

一、海 阳

“海阳”,是泰州这块地方的最早称谓,也是泰州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地名。

早在8000年前,蜀冈以东还是一片浅海。据地理学者研究,这是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时,江南古陆下沉而形成的。那时的长江口,在今镇江和扬州蜀冈之间,今泰州及周围地域还是一片汪洋,长江口外只有江南古陆下沉后残留的几个高顶——狼山浅丘群和孤山孤零零地露在水面上。

由于长江每年要携带4.5亿吨以上的泥沙入海,江水流至入海口后,因水面骤然开阔,流速减慢,加之受海潮顶托,泥沙长年累月沉积,浅海海底逐渐增高,先在长江口外的浅海处形成水下三角洲。在波浪的推动下,促使部分泥沙向江口两侧迴旋堆积,形成沙咀。长江北岸的沙咀受地壳上升的影响,很快便形成了一条长约200里、宽约50里、平均海拔7-8米的冈地,现在地理学界把它称做“扬泰冈地”。如今泰州的部分土地就在这个冈地之上。以后陆地不断扩大,在距今约5-6千年前,这里已成为人类聚居之地。因为长江北岸这一片新成陆的地域面海向阳,所以历史上最早把它泛称“海阳地”。

海阳地,夏、商时,属《尚书·禹贡》所称“九州”之一的扬州;西周属邗国;春秋时期,先属邗,后属吴;战国时期,越并吴,后吴又为楚并吞。秦统一六国后,海阳地属东海郡。
相传周敬王三十七年(前483),吴王夫差为了向北扩张,与晋国争做霸主,曾召鲁、卫之君和宋皇瑗在海阳东部古名“郧”的地方会盟(《崇祯·泰州志》:“郧即立发地(在今海安境内),旧有发繇亭”)。

为了铭记泰州在历史上曾称海阳,泰州市政府在整顿城市街道名称时,特将招贤桥向西通向工业区的“跃进路”更名为“海阳路”。

二、海 陵

“海陵”,作为一个地名,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是在不同时期,“海陵”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海陵,是西汉的一个县名,当时因其地“傍海而高,为海渚之陵”,故名。“海陵”一词,在历史文献上,最早见之于枚乘《谏吴王刘濞书》:“转粟西向,陆行不绝,水行满河,不如海陵之仓”。这是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的事。至于究竟何时设置海陵县,史籍上未见明确记载。据《汉书·地理志》,武帝元狩六年(前117)置临淮郡,辖二十九县,其中有海陵县。过去有人把置临淮郡的时间当做设海陵县的时间,看来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早在刘邦称帝前三个月灌婴平定淮南时,刘贾为王的荆国已有“三郡五十三县”了,其中就包括海陵县。据推测,海陵县可能是秦汉之际为当时的占领者项羽所设,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6至202年。此说若能成立,则海陵设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

到东晋时,“海陵”既是县名,又是郡名。西晋末年,由于先后发生“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黄河流域陷入混乱之中,引起大批人口的迁徙,其中迁至长江流域的至少有七十万人。为了便于对相聚而居的南迁北人进行管理,东晋义熙七年(411)分广陵郡部分地区新置海陵郡,领侨民较多的建陵、如皋、临海、临江、蒲涛五县。奇怪的是虽名海陵郡,但海陵县仍属广陵郡,直到梁武帝天监元年(502)改以海陵为海陵郡郡治后,海陵县才属海陵郡,此时距海陵郡初设已相隔九十一年。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惟新朝政,废诸郡,海陵郡废,建陵县并入海陵县。南唐建州后,海陵县仍然存在,直到明太祖洪武初年,海陵县省入泰州,才取消了海陵县的建制。海陵县虽然不存在了,但泰州人对古海陵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以后的数百年间,有不少人仍把泰州城厢称做“海陵”。

从西汉到明初,除了王莽篡汉将“海陵”改称“亭间”,唐武德三年改称“吴陵”外,海陵县在历史上存在了1500多年。1996年组建地级泰州市、以原县级泰州市的行政区域设区时,省政府和国务院正是考虑了海陵县的这段历史,决定取“海陵”作为这个区的区名。现在海陵区是泰州市的主城区。主城区纵贯南北的一条最长的道路,也是以“海陵”命名的。

三、泰 州

“泰州”之名,始于南唐。

唐以后,五代更迭,十国相争,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纷乱的局面。公元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凭借手中掌握兵权,自建“吴国”于扬州。杨行密死后,其子杨渥、杨渭、杨溥先后继位。公元937年,权臣徐温的义子徐知诰(后改名李昇)逼杨溥退位,改国号为唐,建元昇元,都金陵,史称“南唐”。

昇元元年,徐知诰以扬州为东都。因海陵“咸鹾赡溢,职赋殷繁,可谓水陆要津,咽喉剧郡”(见《泰州重展筑子城记》),出于政治和经济的原因,于是同时在海陵建泰州,升海陵制置使褚仁规为泰州刺史。“泰”者,取“通泰”之义。泰州下辖海陵、泰兴、盐城、兴化四县。同年置海陵监,管八个盐场。当时,海陵县的辖区东抵海边。

李璟保大十年(952),分海陵县如皋场设置如皋县,后周世宗显德四年(957),分泰州之静海都镇制置院置静海军,后改称通州。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盐城改属楚州。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宋时,泰州“东西一百七十里,南北二百五十里”。

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泰兴改属扬州。淳熙四年(1177)兴化县改属高邮军,泰州只领海陵、如皋二县。

康熙三年(1725),如皋县改属通州,从此泰州不再辖县。乾隆三十三年(1768),分泰州东北境设置东台县,泰州的管辖范围进一步缩小。

民国废州为县,泰州改称泰县,“泰州”则成为泰县城厢的专名。泰州和泰县均简称“泰”。1949年泰州解放,划泰县城厢设泰州市。此后行政区划多变,泰州市与泰县曾两合两分,1959年1月到1962年6月,泰州市与泰县第二次合并时称“泰州县”。
1950年1月至1953年1月,泰州还一度是一个行政区,它管辖的范围包括:泰州市、扬州市(1950年8月改为直属苏北行署)及泰兴、靖江、江都、兴化、高邮、宝应、仪征、六合、泰县9县。

1996年8月,地级泰州市成立,“泰州”又成了四市二区的总称,不过人们仍然习惯地把主城区称做“泰州”。

国内有些城市还把“泰州”用来作为街道名,如上海、青岛、扬州现在就都有一条“泰州路”。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