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上代邮:对皖岳西殷诗明宗兄来信的十点答复

热度54票  浏览1033次 时间:2010年9月07日 03:36

网上代邮:对皖岳西殷诗明宗兄来信的十点答复

(收信人:安徽省岳西县店前镇前河村 殷诗明邮编:246670

 

 

诗明宗兄大鉴:

旧历七月二十日信悉,所附关于对殷氏研究意见的文稿也拜读。兄长如此高齡,尚念念不忘统编族谱之事,弟深为敬佩。但是,就弟看来,兄长的诸多意见多是值得商榷的,甚至是可操作性较差的,由于兄长的这些意见有一定的共性,故在网上公开答复,希望亦有益于其他族人。

(一)、关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此乃一种传说。从现代科学理论来讲,已没有任何人会相信,人吃鸟蛋会致孕的事。因此,关于商族起源问题,我们最多只能这样说:“商族是以鸟为图腾的民(宗)族”。如果不喜欢用“图腾”这个外来词语的话,则可以说:“商族是一个崇尚玄鸟的民族”,这一点已为今人对甲骨文的研究所证实。至于商族始祖“契”的生世(父帝喾母简狄)也只是古代的一种传说,到目前为止,还无任何可信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我们今天研究族史应站在科学的角度,而非只是相信传说。

(二)、您认为“子姓只指‘契’一人,而从契子照明以后,国与姓都是商”的观点是不符合史实的。商族子姓的观点不仅符合史实,而且目前已为国内外姓氏学家所共识。

(三)、你认为“契封于商”“宅于殷地”,认为这个商“是陕西商县,宅于殷地,即住在河南殷地,殷是地名,也可以以殷地为姓”。对此,我作如下说明:

1、关于商族起源问题:商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史记•殷本纪》曰:“殷契,母曰简狄,有 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困立。曹困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报丁立。报丁卒,子报乙立。报乙卒,子报丙立。报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这就是《史记》给我们留下的商族先公传承的大致脉络。由此可知,商的始祖契大约与夏禹同时,因为帮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封于商。契的母亲简狄“见玄鸟堕其卵”,遂“取吞之,因孕生契”。这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故事,反映出商族也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经历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大概传到契,商族开始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因为契以下的世系就是按父系排列的。商族又是一个常常迁徙的民族,在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之前,不断迁徙,游移不定。《史记•殷本纪》说:“自契至汤八迁。”由于史籍记载不详,加上后世地名变化很大,商族起源于何地遂成为千古之谜。目前恐怕也只能等待考古学地下之新发现了。

2、关于商族起源地的几种说法:

1)东方说(非关中说),认为商族起源地在今河南、山东一带(如商在商丘、亳在山东曹县等),而决不在关中。持此说者,首推王国维,继有郭沫若、王玉哲等。

2)西方说,这是传统的说法。此说认为商族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汉晋间司马迁、许慎、郑玄、皇甫谧、徐广等都持此说。

3)北方说,又可细分为幽燕说和东北说两种。

4)山西说

5)江浙说。

3、关于契的住居地。要弄清商之起源地,得要搞清契之居住地。

 《史记》云“契封于商”,《世本》云:“契居蕃”。“商”与“蕃”是一个地方,还是两个地方?

  关于契封于商的地望,自汉以来,主要有三说:上洛说(今陕西商县一带,此说已为现代考古发掘资料所否定),宋国说(即现河南商丘,王国维力倡此说,但商丘考古尚未发现有力的证据支持此说,发现的证据都是否定此说的,近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李民常务副会长认为,今之商丘是汉代的叫法,商周时期的相士商地在豫北,决非是今之商丘),殷墟说(即盘庚之迁地,更是不可靠的)。

 既然上述诸说都是不可靠的,那么契封于商的地望究竟在哪里呢?现代学者的共识是:商族起源于北方,先族契发起于易水流域,后南迁到冀南和豫北,经过在冀南豫北长期发展,最终在汤时,都郑亳,灭夏,而有天下

(四)、您认为“盘庚迁殷以后,改商曰殷”。这也是不对的。

   这也是与地下发现不符合的。将盘庚迁殷以后的商代叫“殷代”,或“殷商”,是周以后史家的称谓,商代人自己从来没有改称过殷,从甲骨文的考证中可证明,在后商273年,商族自己从来没有自己称自己为殷代,都一直自称为姓子,国号商。

(五)、您认为,“太丁生三子,长曰比干,次曰箕子,三曰帝乙。”认为“比干为纣剖腹剐心而死,无后裔”。“箕子带家属等5000人去朝鲜,国内无后人”。这些看法,也与史实不甚符合。

太丁生三子,长曰比干,次曰箕子,三曰帝乙,正史中有蛛丝马迹,在林姓和钟姓族谱中记载甚详,较为可信。但言比干无后,就不对了,现代林姓中之大宗支认为其得姓始祖就是比干夫人的遗腹子林坚,林坚还得到周武王封赏。目前林姓人口有1300万之多,是第17位大姓,而我们殷姓人口只有170万,是111位大姓。箕子也不是自己去的朝鲜,而是武王封王让他去朝鲜。后来回国朝周路过殷都沦为废墟,作麦秀歌“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流传至今就是明证。另外近代有人研究,古之朝鲜非今之朝鲜,古之朝鲜实际是今辽宁一带,即今山海关外一带,具体地理位置在辽西锦州一带。还有朝鲜殷氏认为至圣之地箕子墓,后来被金日成当众打开,里面什么也没有也是一个佐证。还有今韩国幸州殷熙权等人捧出的最古殷氏家谱也只溯源到唐朝时去的殷氏,而拿不出是箕子后人的任何确切证据。

近代甚至还有人找到比干并不是死于帝辛之手的史料,而是西周统治者硬加在帝辛头上罪名,这些我们就不去说了。

(六)、您认为“帝辛生三子,长殷郊、次殷宏似为殷洪之误---引者注)、三武庚。郊助周而亡,无嗣。宏早死,无后。武庚为周公诛杀,亦无后。”这些说法也无史据。殷郊、殷洪是《封神榜》中人物,无史据。武庚复国未果,为周人诛杀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武庚无后裔。我们现在虽还不能肯定现在的殷氏中是否有武庚嫡系后裔(网上已经有殷氏自称是帝辛嫡裔),但可以肯定的是禄姓后人中有武庚嫡裔,因为禄姓是奉武庚为得姓始祖的。

(七)、您认为现代的殷姓从家谱上来看应该全为微子、微仲的后代。这个我比较赞同。但您认为微子、微仲兄弟受封于宋后,国号宋,仍姓殷的说法就不全面。应该说微子微仲后裔有的姓殷,有的姓宋,也有姓了别的姓。这样讲就比较符合事实。就以宋姓来说,是在宋国灭亡以后出现的姓氏,约有2200年的历史。目前宋姓人口约有900万,是全国第23位大姓,其人口数也远多于殷姓。

(八)、你认为太湖受三、受甫祖源于微仲,族谱始终保持衔接,没有断线。我认为您的看法也是不全面的。有以下几点为证

1、从宏观上来看,中国没有任一姓的家谱是准确不断线,就是保存得比较好的孔氏家谱,也有明显的弥补断线的文人加工痕迹。至于很有名望的苏氏谱和欧阳谱,那更是攀龙附凤者多。至于我们殷氏谱,更是不可能不断线,目前江西老谱、湘鄂老谱、微山老谱,看上去都连续有一百多代,甚至有一百四十多代,但如果仔细分析,各谱中,在明清两代之前的世系都错误百出,攀龙附凤、张冠李戴、互相矛盾之处比比皆是。其实这是自欧阳修和苏洵创立欧式谱和苏式谱以来必然会有的一种谱牒文化现象。因为一代文人欧、苏两大家在先世各代断线无法弥补的情况下居然造出完美的没有断线的标准格式谱牒,于是,在明清两代,凡有文人的各姓都仿而效之。其规律是,文人的名气越大,造假越多,衔接的世系越久远(多数能追到黄帝,认黄帝为远祖),而成谱的世系间天衣无缝的程度也越高,只有那些没有经文人精心处理过的乡间家谱才是最为可信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中华民族的家乘业发展到晋代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有整整一百个大姓的族谱被列为国谱,被列为国家档案,号称百姓百谱,当时就靠这一百部族谱来区分门第高低、选拔人才、互通婚姻。五胡乱华后,司马氏政权、百“姓”要员,携百谱渡江,建立东晋政权。后来在南朝不知何因,国家档案中一百部谱毁于一旦。这一浩劫在颜之推名著《观生我赋》中有详尽记录。中国家乘业经此浩劫,断代数百年,如果再想恢复,实际上已不可能。至大唐中兴,各姓中有名望者才又复提修谱事。唐代殷姓大学问家、谱牒专家践猷祖(践猷祖被大诗人贺知章尊为“五总龟”)就是集大乘者。唐代人殷敬编写的三卷《殷氏家传》就是唐代最出名的谱牒了,但就是像殷践猷、殷敬这样的唐代最伟大的谱牒学家也没有本事将东晋至南朝毁于一旦的百家百谱恢复的。何况后世的欧阳修、苏洵等人。家乘业在东晋南朝间被毁以后,在唐代经殷践猷、殷敬等人的努力,又中兴起来,殷敬的三卷《殷氏家传》的编成就是一个标志。不幸的是,好景不长,唐亡,经五代乱世,被唐人部分恢复的谱又一次失传,就是殷敬的《殷氏家传》也难寻踪影了。尔后,到了宋代,才出了欧式谱和苏式谱,再往后,到了明清两代,家乘业才又获得发展,但此时各姓编成的族谱,其宋代之前的世系多是不真实也无法真实的。这里说的中国历史上家乘业的几次大起大落是全国的大气候。是各姓的家谱都无法躲过的。

2、对我们殷姓而言,家乘业受到摧残除了上述的普适因素以外,还有特殊的原因。自帝辛失国以后,一千多年间,殷姓一直处于受压状态,哪有条件搞家乘业?直到入汉以后,北地太守殷续以功封于汝南,情况才有好转,其后定居陈郡长平,经几代人努力,至两晋,长平殷氏才一支独秀,挤进门阀世族行列,至南北朝、隋唐这八百年间终于实现了殷氏的中兴,但好景不长,至赵宋当政,为避赵匡胤父赵弘殷名讳,殷姓又被打了下去,宋代时殷姓纷纷被迫改姓,晚唐名士殷文圭之长次子殷崇义、殷崇礼被迫改姓汤就是一例。可以这样讲,自帝辛失国以来,只有末代殷商王室的死硬分子,为不忘故国,才敢姓殷,王室的大多数人都姓别的姓了,加上宋朝的强迫改姓事件。所以现在的殷姓人口才如此的少,在拥有近亿人口的殷商后裔大家庭中,殷氏总人口才170万,少得可怜,其原因盖此!顺便还要说一句,殷姓不是古姓,是帝辛失国以后才出现的姓氏,因为从甲骨文中还找不到殷为姓氏的佐证。在商代只有子姓,没有殷姓。

(九)、还有您对编写殷氏族史或通谱或统谱的理解是不全面的,研究的方法也是不妥的。您认为“帝辛失国后,箕子失考,不予追究。武庚后,无裔,更不必追究。需研究寻根的重点,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就是研究微子的后裔分布在国内哪里些地方,从何处分迁的,,上溯始祖属于何人。”“微仲的后人分迁在南宗,分迁地区也很多”。总之,您认为,搞殷氏研究的实质内容,就是研究清楚微子、微仲弟兄后裔的下落。我认为,您的这个研究方向是不全面的,甚至是可操作性很差的,您的这个研究方法也是不对的。原因如下:

1、由于上述的历史原因,现在中华各支殷姓的谱系早已经断线,仅存的一些古谱,也都是经过文人加工造假过的,大多数是不可信的。也就是说,凭现有的家谱,要搞清微子微仲的世系是永远也不可能的,就是让唐代谱牒大家殷践猷再世也是不可能完成的。现有各地古谱不可信的两个明显的表现是:(1)古代各世(代)的分支极少,少有的分支多数是名人,这与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古代实际情况是明显不符的。(2)自晋至唐这八百年间的殷氏名人几乎毫无例外的都出现于全国各地的古谱中,而且有很多世系错乱、互相矛盾的现象存在。

2、用于研究谱系的一个可靠资料来源是考古学的地下发现。可是至目前为止,地下发现的可信殷氏资料只有初唐殷仲容、颜颀合葬墓的出土一份,显得非常稀少。

3、一个现实是目前全国殷姓只有出过大文人或大官的大支的族谱才被加工至百世以上,多数只有几世到几十世,甚至根本没有家谱。面对如此的现实,如果还坚持要分清谁是微子的后人,谁是微仲的后人,谁是帝辛的后人,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4、就研究方向来看,目前的殷氏研究我认为要从四方面进行有效的研究比较妥当。

一是挖掘各地的家谱,让各支将各支自己的支谱续好,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向上溯源。因为现在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殷氏是坚信自己的郡望是汝南郡。也就是说坚信自己的先祖是陈郡长平殷氏,是汉北地太守殷续的后人。我们就可以顺着这根线向上溯源,查一下现在全国属于汝南郡的支是怎样从河南在何时播迁到各省市的。至于长平殷氏殷续之前的世系因为已经早就断了线,就不要白费劲再去研究。

二是三千年来,殷氏虽然流中断,但源有据,现在的殷氏,不管分布何方,但都确信自己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是帝胄的一宗。为此我们可以加大对殷商末世研究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历史上真实帝辛的研究,还被自西周以来历史歪曲了的帝辛的本来面目,以激发大家的荣誉感和向心力,借以实现全国各支殷氏(不管支派大小)的团结,达到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目的。

三是现在全国各支殷氏分布较广,互相不了解,我们要成立一个组织和办一个网站促进大家进行交流,互相增进了解,只有大家相互了解了,才能谈得上团结。

四是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摸清全国殷氏的现有情况(如人口分布、支派大小、始迁祖、迁徙历史、族谱修建、文化遗产等情况)。什么叫族史?什么叫通谱?将这些真实的东西整理成文字就是合格的族史、合格的通谱。从这个意义上说将那种依照各地谱中的古人(主要是明清两时人)造假的东西综合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大一统通谱,即或是统一到微子,甚到统一到黄帝,反而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行家一看就知道它是假的!

(十)还有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您对研究族史或编辑统谱的意义的认识是不全面的。这方面我举一个例子最能说明问题了。山东微山系秉吾公后裔为什么能将族谱修得比较好呢?这个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微子的墓在那儿,而从周起的历朝历代君主又都是力挺微子的。特别是在北宋时,殷秉吾被朝庭任命为祀奉微子的专职官员,北宋理学家尊微子为孔学奠基者,一下子将微子捧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自认为是微子后裔的微山殷氏的家乘业当然也会受到官方力挺的。这里说的是清代之前的情况,五四以后,随着孔家店被捣毁,微子的地位也就动摇了,所以微山谱自1873年(同治十二年)五修以后也和江南秉常系一样一百多年没有续修过。但微山殷氏和江南殷氏不同的就是抱气和团结,他们不仅将微子陵园维护好,还将微山系郗山支支始祖戬尔公的郗山祖陵也维护得非常好,就拿有专人日夜看守祖陵这一条来说,就令我们各支殷氏叹服。他们有严密的宗亲组织,专司祭祀和修谱事,经过数百人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仲夏将涉及到十多万族人的规模达123179页的戬尔支(微山系郗山支)族谱修膳完成。虽然他们最终没有将戬尔、单尔、百尔、谷尔、大尔、炽尔、昌尔这六支统谱修出来,但能修出其中的一支也是很不错的了。 
 
 其实我们研究族史,缅怀先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今天全国殷氏的团结,腊梅一支独秀总是冬,只有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才是春,那些长平籍老祖宗究竟是谁的祖宗,能考证清楚的就考证清楚,实在弄不清楚,各支也就不必争了,就当成是各支共同的老祖宗好了。事实上,上文提到过,殷氏的族谱(长平一支)在晋时是很全的,属于国家档案的级别,据《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 》中的颜之推传列出的颜之推名著:《观生我赋》记载:畴百家之或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也就是说,晋永嘉之乱时,随晋室南渡有百家百谱(据专家考证,这里的百家百谱是实数,殷家谱是列在前二十名内),后皆覆灭略尽。自此以后,全国就没有可信的谱了。入唐,又兴起了重修谱牒热,先祖践猷、敬就是唐代谱牒学大家,史载殷敬编写的《殷氏家传》很有名气,可惜又一次失传。入宋以后,欧阳修、苏轼又倡导修谱,史称欧式谱和苏式谱,各姓氏又争而仿之(当年的秉常公十五世孙正茂公就是出色的仿效者之一),各家才又有了谱,由于战乱灾荒致各姓的族谱都有中断,因此各姓谱中北宋之前之系列先祖多由攀龙附凤而来,并非实际的世系,这就是我们殷氏江南谱、江西谱、山东谱等谱牒都确认羡、融、浩、仲堪、开山、侑等长平籍历史名人都是其祖宗的原因。当前全国各支殷氏团结的形势一片大好,全国性的殷商后裔传承文化研究组织的成立指日可待,我们希望全国各支殷氏【包括江南秉常系,微山秉吾系,皖太湖殷氏各支,江西殷氏,湘鄂殷氏,源于江南殷氏的两广殷氏、四川西昌建南殷氏、现今人口最多的云南殷氏和经(或从)苏州阊门移民苏北的各支殷氏在内】避开门派之见,求同存异,在弘扬殷商文化、振兴中华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以上管见。仅供诗明宗兄参考。顺告,以上十条的基本精神都体现在200938日晚于淇县山海宾馆召开的首届全国殷氏代表会议通过的《殷氏十条》中,《殷氏十条》的全称为《全国各支殷氏族史家乘宗谱研究或编修人员开展工作的十条指导性意见》,宗兄可以从网上下载参阅。

          敬祝

寿超南山,福誉东海

                       弟 作斌    2010- 9-7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