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州“殷张”来历小考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大汉陈友谅文史研究网   发布者:程卫国
热度0票  浏览895次 时间:2013年8月10日 21:15

大汉王陈友谅妹夫殷文才的家乘信息

湖北随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  程卫国

早就听说过随州的张姓有殷张、阳张之分,一直以为是极具幽默感的人在开张姓的玩笑,近来有幸访得《张氏家乘•黄家畈、刘店分支》一册,才知道“殷张”来源于一段农民起义的战争史。

这部分志初稿于1929年,直至1998年才由第十八世张连堂先生会同族人将分志稿续订整理编印出来,历时70年,可见其间的艰辛。

据张先生在序言中介绍,该分支始祖(分志第一世)原本姓殷,名文才(?~1363)。原籍山东,元末以游击参将之职,驻防鄂之随邑,遂于随城西关玉波门定居。殷文才原配陈氏,系湖北沔阳陈友谅(1320~1363)之妹,生育有殷福、殷禄、殷礼三子。陈友谅起义后,殷文才和明玉珍一同加入红巾军队伍,殷文才当然和陈友谅在一起,明玉珍则被徐寿辉授为统兵元帅。在陈友谅与朱元璋鄱阳湖一战中,殷文才同陈友谅一起牺牲战船上。在这场角逐中,陈友谅已成败局。随即,殷文才的妻子陈氏带着三个孩子逃奔到山东张店娘舅张家避难。孩子因而改殷姓同外祖母姓张,此即该族人生前姓张死后依然归宗姓殷之故。朱元璋洪武(1368年)称帝后,宣布皇恩大赦.诏令逃亡外省难民仍回原籍,并敕令湖南、江西四川、河南等省居民迁移到湖北垦殖,江西迁来的最多。及至殷福、殷禄、殷礼三兄弟回到玉波门时,旧址已成废墟,家什早已荡然无存,以致成为赤贫。后又慢慢流浪到徐家陵(现柳林镇天星庙东)繁衍数代。从分志谱中记载情况看,凡去世的人均记为殷某某,凡健在的人均记为张某某,可见殷张这一特殊现象存在的真实性。

湖北省监利县柘木乡赖桥卫生室的赖晓平先生,在其《陈友谅是监利人——陈家棚遗址发掘引出其生平新线索及传说》一文中说:“陈友谅在鄱阳湖战死的噩耗,传到老家后,陈氏家人为避免诛灭九族,遂隐姓埋名,迁出陈家棚,在逃难途中,遭到明军查问而谎称姓邓,据当地老人们讲,他们以后就一直姓邓,再也没有复姓,现居住在一个叫邓咀的地方。为了查清真象,笔者受考古所委托,前往该地进行调查,在一位叫邓汉中的老人家里,这位老人已85岁高龄,他找出家谱,在这本手抄的《邓氏家谱》上,元朝末年他们的确有一位祖宗叫邓有亮,出生于元朝天历年间,他不仅出身时期和名字与陈友谅相同,而且其祖千一,父普才,妻周氏,子善、理,殁年不详,葬流水崖,等世系和葬地都与陈友谅身世惊人的相似,所以外姓都说他们是陈友谅的后人。另外在邓咀家族中还有一个“生邓死陈”的说法,即“在生姓邓,死后姓陈”,并且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四日,全族要以隆重的三牲九礼追荐其先祖之灵,这种祭祀活动,叫做天地会道场,这是其他姓氏都没有的。并且过年吃两次年饭,除夕在家里吃,正月初一要到野外去吃。”这一考证可与“殷张说”相互印证。

关于陈友谅后代及宗支改姓的说法很多,如同有甘姓、谭姓等姓氏人说是明玉珍后代改姓一样,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的民俗文化现象,有待专家、学者研究考证。

张氏家乘分支谱的记录,为研究随州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姓氏民俗方面,也为陈友谅这位红巾军起义领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随州的环潭镇境内现有大小殷张山,地名志上记载说:传说很早前有殷张二姓为霸占此山经常争斗,官府以分水为界划给二姓,故名。与姓氏中的殷张说有无什么联系待考。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