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湖北大冶市殷祖镇殷德旭等宗亲问

热度26票  浏览2177次 时间:2012年8月01日 18:59

注释:

1 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6月第1版)。

[注2 上古时,只有衣姓,无殷姓,那时殷、衣、依三个字是通用的。详见殷商两网上拙著《说“殷”论“商”》第三部分:

中国先秦以前的古姓,传说中,除太皞风姓、黄帝姬姓、炎帝姜姓、少昊赢姓、皋陶偃姓、夏禹姒姓、殷商子姓、周人姬姓外,上古时期还有“祝融八姓”和“黄帝之后十二姓”之说。祝融八姓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黄帝之后十二姓”是:姬、酉、祁、巳(“巳”亦作“己”与祝融八姓通)、滕、箴、任、荀、僖、姞、儇、衣《国语·晋语四》中“衣”误作“依”)。中国先秦古姓到底有多少,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条下列出二十七个古姓;明末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三“姓”条下列出二十二个古姓;清初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记》中列出二十一个古姓。现代青年学者张淑一在其《先秦姓氏制度考察》一书中列出三十四个古姓。

除了少数古姓以外,现今中国的众多姓氏都是由这少数古姓分化而来。分化的时间大约起自西周的大分封而终于春秋战国时。到秦汉这些众多的姓氏已经基本稳定形成了。分化的过程大致是这样,先由古姓分化出“别贵贱”的许多“氏”,到后来姓、氏合一混称以后,就自然形成众多的姓。据现代学者张淑一研究,先秦古姓分化出“氏”的方式大致有如下十种:以国为氏,如殷氏、齐氏、鲁氏、宋氏、卫氏等;以邑为氏,即以封地为氏,如赵、韩、魏、吕等;以字为氏,就是以先秦男子的字为氏,如孟氏、叔孙氏、季氏、罕氏、驷氏等;以官为氏,即直接以先祖或本人担任职官的名称为氏,或以担任职官管辖的事务为氏,如中行氏、尉氏、衅氏、屠氏等;以祖先之名为氏,不过这相对较少,因为古人是忌讳先祖之名的;以居地为氏,如东门氏、雍门氏等;以溢为氏,就是以天子或诸侯死后的溢称作为其遗族的名号;以爵为氏,就是天子或诸侯的子孙以所出之君的爵称为氏;以身分为氏,就是天子或诸侯的子孙之子孙以其先祖的身分为氏;复合氏,指包含两个以上意义的氏,其中有些后来转化成复姓。

所谓“殷商后裔”或“商裔”就是指以契为始祖的源于子姓的各姓氏,据不完全统计,现今的“商裔”至少有一百多个姓氏,如殷氏、宋氏、孔氏等,现今的“商裔”在全国人口中占有可观的比例。

[注3详见殷商两网上拙著《说“殷”论“商”》第四部分:

自秦汉姓、氏合一以后,殷姓即殷氏。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新著《中华姓氏 河南寻根》(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 20093月第1版)第三卷第859—872页间对殷氏的起源、播迁、古今名人、祖地新貌、遗迹名胜等有较详尽的考证。读者可自行参阅。总之,据该书考证,是殷商亡国后,才有了殷姓。从目前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铭文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商代人称自己的王朝为商,还没有发现商代人自称为殷的资料,周灭商后,商朝和商裔才被称为殷。周人在灭商之前,一直是商朝的藩属,一直自称“小邦周”,称商朝为“大邑商”或“天邑商”,周人在取得政权以后,当然愿意以地名代称前朝。同时,商裔在亡国后,特别是在武庚禄父复国失败以后,被迫从殷地故国迁往他乡,故地自称可以作为一种永久的纪念,这可能就是部分商王室后裔也愿意称自己的始祖为殷契,称先朝为殷商,称自己为殷姓的原因。

那么究竟是殷商王室中的那一支或哪些支还是全体都为怀念故国,以国为姓呢?从目前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全体殷商王室后裔都以殷为姓显然是不对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新著《中华姓氏 河南寻根》一书中认为殷商王室后裔中有三支以殷为姓:

殷侯武庚禄父复国失败被诛后“殷侯武庚禄父后裔为不忘祖,以祖先封号为氏,称‘殷氏’(这一支脉因属于契后代帝胄中的‘大宗’,其后来迁居陈郡长平的一支,东汉以后被列为士族)”。[笔者特别注解:此处双引号连同所含括号中引用的内容:“殷侯武庚-------‘殷氏’(这一支-----------被列为士族)。”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新著《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一书中的原文,请各位管理员在给本文润色时,勿要改动]。

微子被封于宋,逝后,其弟微仲衍继之。他们兄弟二人的后裔也有不少人成为“殷氏”。

箕子被封于朝鲜,其后裔也有不少人成为“殷氏”,今朝鲜的殷姓恐与此相关。

当然河南社科院此说也有与考古发现相矛盾的地方。河南社科院认为后来殷姓最出类拔萃的一支-----陈郡长平殷氏是武庚禄父之后,这与几年前出土的陈郡长平殷氏殷仲容、颜颀合葬墓的墓志铭并序的记载是矛盾的,因为从殷仲容墓志铭文可看出,唐时,长平殷氏自己是认为他们一支是微子的后人,而不是武庚禄父的后人。几年前在西安市南郊、唐长安城遗址西南部出土的初唐(武周)时殷仲容、颜颀合葬墓的墓志铭并序明载夫殷氏之先盖微子之后也…….府君讳仲容字元凯即陈郡长平人也曾祖英童….祖闻礼,….父令名(详见:唐殷仲容夫妇墓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 Archaeology and Cultural Relics, 2007 05期)。

[注4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10月第1版,北京。

[注5颜之推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记述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颜之推《观我生赋》被收在正史《北齐书·卷四十五·列传第三十七 》的颜之推传中。

[注6]后来有人按殷丹为这寡妇平反昭雪的故事画了一幅【殷丹祭扫寡妇坟墓图】的画作(庞朝骥),并加释文如下:

  孟尝是汉朝会稽郡上虞县人,是一个安于仁爱、弘扬正义、崇尚道德、才干超群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在郡里做户曹,即掌管管理税赋钱粮的官吏。

  当时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尽心尽力赡养自己的婆婆。婆婆年老寿终正寝后,她的弟媳因为以前的家庭琐事对其嫌怨猜忌,去官府诬告说这个寡妇不孝顺、不愿意赡养老人,因而下毒害死了自己的婆婆。当时的会稽郡守姓高,名守廉,是个昏庸无能、依靠贿赂取得官职的人。他对此案不加寻访审查,就以这个罪名给寡妇定了罪。孟尝对这个寡妇的品行十分了解,知道寡妇的冤屈,就向太守作了详细的汇报,但太守固执己见,不重新审理。孟尝非常失望,在衙门外痛哭流涕,称病辞去了自己的官职。最后,这个寡妇含冤而死。

  从这以后,郡中连续两年大旱。后来,殷丹接任上虞太守,探访询问其中的缘故,孟尝到府县陈述了寡妇被冤枉污蔑的前因后果,并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使三年大旱,于公于定国一句话,使得甘霖应时而降。现在我们应该处死那诬告的人,以此来向冤魂谢罪,冤魂得以昭雪,则时雨就是可以期待的了。殷丹听从了孟尝的建议,立刻刑戮那个诬告的女子并亲自去祭扫寡妇的坟墓,结果上天立刻应时降雨,上虞县五谷丰登。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认为天不可欺,冤狱则会引起天怒,招致自然灾难惩罚的观念。

            

               殷丹祭扫寡妇坟墓图

[注72004年高考全国卷1文言文(《后汉书·孟尝传》)节选了《孟尝传》部分内容作考题。节选段落及译文如下:

[节选并改写之原文]: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妇墓,天应澍雨,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大守。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极,珠遂渐徙于交耻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衣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郡上虞县人。青少年时努力砥砺自己的节操品行,出仕后在郡中担任户曹史。上虞县有个寡妇极其孝顺地赡养婆婆。婆婆年老寿终正寝,这个寡妇的丈夫的弟媳以前就对她嫌怨猜忌,就诬告寡妇对供养婆厌倦了,从而毒死了自己的婆婆,并告到县衙。郡中不加寻访审查,于是竟以这个罪名给这个寡妇定了罪,孟尝预先知道了寡妇冤枉的情状,向太守作了详细的汇报,太守不为她重新审理。孟尝就在郡衙外边哭泣,就告病离职,寡妇最终蒙冤而死。从这以后郡中连旱二年,对天祷告也没有结果。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探访询问其中的缘故,孟尝就到府县陈述寡妇被冤枉污蔑的事因。就说:往昔东海孝妇,感动上天致使三年大旱,于公于定国一句话,使得甘霖应时而降。这里应该杀戮那诬告的人,以此来向冤魂谢罪,也许冤魂可以获得申冤,季雨可以按照期待而降。殷丹就听从了孟尝的话,立刻刑戮那个诬告的女子而祭扫寡妇的坟墓,天立刻应时降雨,五谷丰登。孟尝后来对策孝廉被以茂才的名目推举,被拜为徐县县令。州郡表彰他的政绩,升为合浦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珍宝,同交阯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以前合浦郡的官员多为贪婪污秽之辈,奸人采求珍珠,不知道法纪约束,珍珠逐渐徙到交阯接界。于是客商不来,百姓穷困,贫穷的人饿死在道路上。孟尝到任后,革除前任敝政,为民兴利除弊。没过一年,离开合浦的蛛蚌又回来了,当地百姓都返归本业,商业货物流通,都称孟尝为神明。孟尝后来由于有病向皇上上表,被朝廷征召应当还朝。官民百姓拽住车请求他不要离任。孟尝既然不能登程,就搭乡民的船连夜暗中离去。孟尝回去后隐居在僻野水边,亲自耕田做工。邻县的士人百姓仰慕他的高尚道德,到他那里居住大有百余家。东汉桓帝时,尚书同郡人杨乔向朝廷上书推荐孟尝说:孟尝安于仁爱、弘扬正义、崇尚道德、清正的品行超出流俗之人,才干超群。以前更换做合浦太守,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已离去的蛛蚌复还于合浦,饥民蒙恩得活。并且南海有很多珍宝,做官容易积聚家产,不多的货物就有丰厚的利润,而孟尝却能两袖清风,独自告病归隐,躬耕于僻野,潜藏道德,不张扬才华。臣下不敢偏私小民挽留孟尝的愿望,私下有感于先贤禽息的事迹,宁可亡身而推进贤人。孟尝最终竟不被起用,享年七十岁,卒于家。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