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里殷氏里居考节录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皖桐殷氏宗谱》卷一   发布者:殷传开
热度10票  浏览623次 时间:2012年7月22日 10:36

遡契迄商而知殷姓之所由始,遡封迁润而知氏族之所由来。其著于姓氏、本源二考者,亦甚昭昭矣。然去籍之后,即爵禄之制不能考其详,而况使子孙从遗文剩典残缺失次之中贯串千百世之上,鲁鱼亥豕,谬甚焉此。此尚书石汀公所以于汉于晋于唐诸祖,亦听其若断若续,而不以意补缀联属之,传疑之处,正所以传真也。然润自封公始迁以来,其有殷旧矣。而秉常公犹云自泰来者,盖缘深源公刺史扬州都督杨豫徐兖青五州军事,为桓温所忌,坐废。其子有曰雍者,遁迹于扬之泰州,世传不替,则秉常公之迁自泰者,其或渊源于此欤?惜也,公当靖康之际,诸夏陆沉,遂使谱牒失守于流离,纽系绝嗣于播越,千载而下,可胜于悒。况自秉常公至今历年又五百余岁矣,从其合者分之,其分者已不可复合,况又从其分者分之,其干流万派,曷可胜纪哉?倘不著其里居,则世代辽邈之后,势必有流遗,有窜入。信信疑疑之际,为子孙者,其亦何所考证也哉?今先详序其分派之次第,而又举遂分之都邑、道里、人物、土俗与夫细细,条分缕析之派,备悉开载,使一展而各分居处了然在目,虽千百里之远,亦若会于同堂,而后有作者,庶不苦于或混或漏之难贯焉,其血派之洽且明者何如也?是作里居考。 

秉常公以深源之裔,世居杨之泰州。宋建炎初,以千兵官于汴。金人逼驾南征,因携二子曰:英曰:华者,护跸渡江而东。绍兴己酉,奉驾越州,以病乞休,道梗弗克北旋,遂于润之大港居焉。大港在镇江城东北五六十里间之江陾。秉常公没,其子英公与华公迁居埤城之汤巷。华公(注:秉常公次子)一传而生宪,再传而生淳。淳举宋端平进士,任饶州教授,卒于宦邸,其系未详。英公(秉常公长子)生二子,曰安,曰光,乃同迁于华墅。此华墅之居所,以为今诸族之祖。安公(英公长子)生子二,曰立曰章。光公(英公次子)生子一,曰宏,宏仍祖居,未之改也,是为华墅分。安之长子立,视麒麟风俗淳美,可以长世,遂徙家于此,是为麒麟分。次子章公亦卜宅姚巷,是为姚巷分。麒麟立公生子定,定生三子,曰性曰恒曰恂。性行细一公,恒行细二公,恂行细三公。细二公、细三公又从麒麟分之。细三公因时兵乱,以润冲繁不可居,欲挽二兄远避不克,乃遂独往新安,依交周镇抚而居,循奠基上里,是为上里分。细二公至其孙曰谅公者,亦畏县招大姓为旗头之祸,而卜居于常州之北门,是为常州北门分。此皆安公之派也。光公之子宏公生二子,曰宗道公,曰宗贤公。宗贤公越马跡山(即在华墅西),而南视四岗环合,风气攸钟,乃胥宇于黄墟之原,是为黄墟分。此光公之派也。然则自秉常公系次而列之大港汤巷,其寄焉者耳。华亦不世三传,至华墅而其派始析。安公居长,光公居次,自长及次,则从安公之派始。而麒麟首之,细二公、细三公系麒麟之下者,皆在前矣。姚巷次之,由是及于光公之支,则华墅之宗道公为长;而黄墟之宗贤公次之。此皆支分派列之中,复有绳贯珠联者寓,所不可毫发愆差者也。是以序之。

                                                               上里十世孙正茂纂辑

                            (本文选自民国十二年《皖桐殷氏宗谱》卷一)

上里殷氏里居考节录》译文:

向上追溯,由契到商,可以知道殷姓的由来和开始;向上追溯到殷封迁居润州,可以知道殷氏宗族的来源。这些都在《姓氏》、《本源》两篇考证里有清楚明白的叙述。然而一个做官的人在被开除宦籍之后,很快地他的官爵和俸禄就无人知道详细了,那么子孙们想要从残缺不全、没有次序的剩留典籍中整理出千百世以来的世系关系,这是多么荒谬的事情。这就是尚书石汀公听任汉、晋、唐诸祖先或断或续,而不凭主观修补连缀的原因吧。留下那些可疑之处,可信的地方也变得更加清楚了。然而润州地自从封公开始迁来,此地就有殷姓存在了,而秉常公还是说自己从泰州来,大概是因为深源公做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时,为桓温嫉恨,免除了官职,他的儿子有叫殷雍的,退居在扬州地区的泰州,世世不变,这可能就是秉常公所说的从泰州迁来的根据吧?可惜的是,秉常公身逢靖康之际,中原地区失陷,遂在流离失所之中,使谱牒丢失,使世系从此断绝不明,千载之下,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忧愤之外,也没有补救的办法了。自秉常公到现在又有五百多年了,曾经住在一起的分开后已经不可能再合在一起,何况从已经分开的又分出千支万派,数不胜数,如果不记载下他们的居住地,那么年代久远之后,肯定会出现本出一族而为族谱失收和本非同族反被族谱误收的情况。真真假假之间,作为后代子孙的,上哪去考查证实呢!现在我首先详细叙述分派的次序,然后列举分出去的子孙的居处地点、人物、风俗等等,把各支派条分缕析记载下来,使人一打开宗谱,各分支的居处情况一目了然,清清楚楚,虽然相隔千百里,也好像共聚一堂一样。这样,后代若有修谱者也不会苦于宗谱或混或漏,难以贯串了。祖先的血脉派别由此而真切明白,这是多么好的事啊!于是我作了《里居考》。

秉常公作为深源公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泰州。宋建炎初年,带领千兵在汴地为官。金人逼近,皇上南征,于是携带殷英、殷华两个儿子,保护皇上渡过长江,向东避难。绍兴己酉年,又随皇上到越州,因病请求辞退官职,因道路阻塞不能返回泰州,只好在润州的大港居住下来。大港在镇江城东北五六十里之间的江边。秉常公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儿子英公和华公迁到埤城的汤巷居住。华公的儿子叫殷宪,孙子叫殷淳。殷淳在宋端平时期考中进士,任饶州教授,死在为官的居所,他的后世不详。英公有两个儿子,叫殷安和殷光,一起迁居到华墅。这就是华墅所以被看做是今天我们殷氏诸族共同的祖先的原因。安公生了两个儿子,叫殷立和殷章。光公生了一个儿子,叫殷宏。宏公一直居住在祖居地,没有改过,这就是华墅分支。安公的长子殷立,看上麒麟这个地方风俗淳美,可以长久居住,于是迁家到此地,这是麒麟分支。次子章公迁居到姚巷,此是姚巷的分支。麒麟立公的儿子叫殷定,殷定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殷性、殷恒、殷恂。殷性按排行称细一公,殷恒按排行称细二公,殷恂按排行称细三公。细二公、细三公又从麒麟一派分出来。细三公因为当时战乱,认为润州地当冲要,人物繁杂,不宜居住,想同两位兄长一起远避他乡,但没有成功,于是独自前往新安,在南城依好友周镇抚而居,不久就到上里择地居住,这是上里的分支。细二公的孙子叫谅公,他害怕县里招大姓为兵卒之长,从而带来祸患,于是迁居到常州的北门,这是常州北门的分支。上述都是安公一派的分支。光公的儿子宏公生了两个儿子,分别叫宗道公、宗贤公。宗贤公越过马跡山(山在华墅的西边)向南望,看见四面山岗环合,乃灵气所集中的地方,于是迁居到黄墟的平原上面,这是黄墟的分支。上述是光公的一派。然而把自秉常公的世系列在大港和汤巷,是由于他们寄住在这里,华公传代没有超过三代。到了华墅,殷氏的支派才开始分开。安公居长位,光公居次位,从长到次的排列,是从安公的一派开始的。麒麟分支排首位,细二公、细三公因为属于麒麟分支,也都排在前面了。姚巷分支排在次位,由此排到光公这一支,则华墅的宗道公排首位,黄墟的宗贤公居次位。这就使得支分派列之中,有清晰的世系线索贯串连接,没有丝毫的差错。因此作序记之。

                                             上里十世孙茂纂辑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