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淇县燕昭安 著《朝歌春秋》

热度21票  浏览5443次 时间:2012年8月15日 23:01

 

第一回 历史名城 商卫故都五百年

 

朝歌,是河南省北部鹤壁市淇县的县城。这是一座披着神秘面纱的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城。

你想了解曾经做过400多年古都的朝歌吗?

你想了解3000多年灿烂的淇河文化吗?

你想知道商周之际在都城朝歌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吗?

你想客观评价商纣王的功过是非吗?

你知道朝歌在中国历史上的七个之最吗?

你知道朝歌是产生了一百多个成语典故的“成语之都”吗?

你知道朝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姓氏起源地吗?

从今天起,多年致力于朝歌古都研究的燕昭安先生将与大家一起解读朝歌,一起了解和感悟我国的那一段历史。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晚商到西周、直至春秋,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人们顺着时间来梳理这一段历史时,就会发现,怎么也绕不过“朝歌”。朝歌,是这段近千年历史中的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

商代晚期,有四位帝王在朝歌作都城,共80多年;西周至春秋,朝歌又作卫国国都383年。整个算起来,先后作都城将近五百年。在全国像朝歌这样作过四百多年重要古都的城市,并不多见。特别是商纣王时的朝歌,是“中华大一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此朝歌在中国古都学研究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那么,为什么商周时期那么长时间要以朝歌作都城呢?

古代选都城,是有许多条件的:第一是有山有水,有山易守难攻,政治上长治久安的保障,有充足的水源,可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第二是地理位置居中,以便政令四达,制内御外;第三要经济发达,富庶丰饶,能维持众多人口的物质需要。

按照这些标准,当时朝歌的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她西面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东面是清澈悠长的淇河水,再往东五六十里,就是黄河。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黄河就在朝歌之东不远的滑、浚之间。在朝歌非常流行这么一副对联

   东临淇水观鱼跃,

   西依太行听鹿鸣。

朝歌位于黄河之滨、太行山东麓,自古为南北通衢、东西会聚之地,古老的淇河、卫河围绕着她,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带交通便达、经济富庶,素有天下粮仓之称,手工制作水平、文明发达程度,在当时都是最好的。

我们从古朝歌的四座城门,可以体会到她所处的位置和环境。她的南门叫“朝阳门”,面南朝阳,胸襟开阔,包纳四海;西门叫“起秀门”,城西是巍巍太行,崇山峻岭,林木参天,峰峦叠嶂;东门叫“润泽门”,城东有淇水,有黄河,平原沃野,河川纵横,草茂粮丰;北城门叫“拱极门”,上接苍天,揽星参月,豪气冲天。

在商纣王时期,朝歌京畿之地的人口已经达到数十万乃至上百万。    

怎么知道当时朝歌有那么多人口呢?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当年周武王率兵来伐战商纣王,兵临牧野,纣王的主力军队正远征东夷,在东南江淮一带打仗,造成商都朝歌空虚,无兵可派。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商纣王仓促应战,仍然一夜之间动员了大批兵力,出城抵抗,打响牧野之战。

究竟商朝出动了多少兵力呢?《史记》讲七十万,有的史料说十七万,我们即使按十七万说,也可以推算朝歌京畿之地人口应该在上百万之多。因此可以说朝歌是那个时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

这么多的人口,吃穿住用,需要多么庞大的物质保证体系才能够支撑!从现存的商朝遗址看,距离朝歌40里的范围内,起码有四个大型的粮仓或者财库:北有大赉店,东有钜桥、刘寨(鹿台、六台),西有鹿台。《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意思是商纣王晚年加重老百姓的税收,横征暴敛,用来充实设在鹿台的财库,充盈设在钜桥的皇家粮仓;还说:武王伐纣,“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赈贫弱萌隶”,武王打败商纣王攻下朝歌城后,派他手下的大将,打开粮仓、财库,救济天下贫穷的奴隶。

这几座粮仓、财库有多大呢?相当大。现存的刘寨遗迹,在今天的淇滨区钜桥镇南,共有六个高出地面六米的高台,所以也叫作“六台”或者“鹿台”,与朝歌城西25里的鹿台相对应,都是商纣王的粮仓财库。仅仅这个“东鹿台”(刘寨)遗址,就有六个台地,每个三十多亩,你看可以存放多少粮草!

除此之外,现朝歌城东关有商代“制骨作坊”遗址;城东北付庄、城北西坛有商周“冶铁作坊”遗址;城西北六十里的纣王殿,有铜炉沟、铁炉沟,有南炉台、北炉台,相传是商纣王打造兵器的遗址;有马兵峪、步兵峪,是商纣王操练兵马的场所。还有很多,据《淇县志》记载,城北九里的“鱼坡”,相传是商纣王养鱼的地方,城北的“古烟村”,曾是为嫔妃们制造胭脂的作坊,鹤壁山城区的鹿厂,曾是商纣王养鹿的地方,等等等等。

 

朝歌作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曾发生许多历史事件、历史典故,活动过众多的著名历史人物,留下许多影响深远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事件、人物等等,散落地记载在我国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史书典籍中;在历代林林总总的论著华章中,被古今的鸿儒硕学所津津乐道。

 

朝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创下了七个“之最”,哪七个之最呢?

第一,商纣王的叔父、商朝太师箕子,他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被人们称作中华文化第一“子”;

第二,被孔子称作“三仁”之一的比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谏臣;

第三,卫武公所写的《宾之初筵》诗歌,是中国最早的酒文化诗篇;

第四,位于朝歌西三十五里的古淇园,是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

第五,卫国公主许穆夫人,是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第六,箕子的《麦秀歌》,是中国第一首文人诗;

第七个之最,朝歌的云梦山,因为纵横家鼻祖、“智圣”鬼谷子曾在那里隐居办学,培养出著名军事家、谋略家孙膑、庞涓、苏秦、张仪,被称作中国第一所古军校。

 除了这七个“之最”,朝歌还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姓氏起源地,是世界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中华民族的姓氏,大多从殷商到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定型、普及,而朝歌恰恰在这个时期是政治、经济、军事重镇,因此从朝歌这里产生了大量的姓氏。据专家研究考证,源于商都朝歌和卫都朝歌的姓氏有200多个,其中常用的大一些的姓氏有66个。比方说殷姓、康姓、林姓、石姓、牛姓、常姓等等,都起源于古代的朝歌。

朝歌还是著名的“成语之都”。仅仅我本人收集到的,出自朝歌的成语有多少呢?有122个。助纣为虐、郑卫之声、大义灭亲、玩物丧志、投桃报李、天作之合、耳提面命、信誓旦旦、谆谆教诲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都出自于朝歌。

 

朝歌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传统的历史名城,但是,“朝歌”这两个字,却常常被人们读成“朝(chao)歌”,这是为什么呢?“朝(zhao)歌”、“朝(chao)歌”究竟哪个读音是对的呢?

 

上个月我到内蒙古去,和当地的一个老乡聊天,我说我从河南的鹤壁市来,从淇县来,他一脸茫然,不知道鹤壁在哪儿、淇县在哪儿。我继续说就是朝歌,商纣王的那个都城“朝歌”,他马上明白了:“哦,我知道,朝(chao)歌呀!”

要说朝歌的知名度,是相当高的,我到台湾、到南韩,他们都知道。但是可惜,多数人都把她说成“朝(chao)歌”了。

我们在说清“朝(zhao)歌”、“朝(chao)歌”前,先纠正另一个字的读音:“沬”,它不读mo,而读mei,大家注意右边这两横,上短下长它读mei,上长下短它读mo

   远古的时候,朝歌这地方叫沬邑、沬乡。很多人把“沬”(mei)与“沫”(mo)搞混淆了,其实沬专指朝歌的古名,因为古时这里有一条河,叫“沬水”,沬邑、沬乡均由此而来。商纣王的时候,为了庆祝平定东夷胜利,把沬邑改名叫“朝歌”,意思是喜迎朝阳,高奏凯歌。《诗经·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去在哪里采摘蒙菜呢,就到沬邑的乡下吧),就指朝歌。

朝歌,这个朝字是早晨的意思,当然应该念zhao。然而,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海内外的电视连续剧《封神榜》中,把朝歌念成了朝(chao)歌,于是以讹传讹,很多人跟着读起朝(chao)歌来。就连许多文化人也稀里糊涂地“朝(chao)歌”起来,许多大学历史系教授也这么读。

其实就在老版《封神榜》热播的当时,上海文汇报、河南日报,都刊登过文章,明确指出来读“chao歌”是读错了。

现在是电视主宰传媒的时代,电视的影响确实太大了。外地人特别是外省人把朝歌说成chao歌,简直成了潮流。

于是有的人甚至主张,干脆将错就错,统统改读chao歌算了。

这肯定不行。中国人是很注重名份的,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大学者严复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为确立一个名字,往往要花费十天、一月的心思。假如一个人的名字被别人当众喊错,是很尴尬的事情。

一个地名的读音,应该看两条标准:一个看人家当地怎么读。古代远距离传播靠什么?靠文字,它不带响儿的,没有声音;朝zhao歌呀朝chao歌呀,说不定古代也存在这个问题,但在当时那个条件下,这个问题显现不出来,它是那个字就行了,读什么音,显不出来。所以说,古地名的读音,应该以当地人的读法为准。

“朝歌”的原意是喜迎朝阳、高奏凯歌,是商纣王平定了东夷,大获全胜,带着军队班师回城,隆重庆典时取的名字,非常喜庆吉祥。朝歌城西的老寨山原名又叫朝歌山、朝歌寨。在朝歌民间,从古代到如今,都是读“zhao歌”的。

另一个看权威的辞书辞典怎么说。

清光绪开始编纂的《辞源》,建国后出版的《辞海》,够权威吧?都列有“朝歌”词名,都明确地注着zhao歌的读音。

所以说,朝歌两个字读“朝(zhao)歌”是确切无疑的。

所好的是,2006年拍摄的新版大型电视连续剧《封神榜》,范冰冰、刘德凯那个版本,已经将“朝歌”的读音纠正了过来。近年来《鬼谷子》、《哪吒》等几部朝歌题材的影视作品,基本上都读“zhao歌”了。

 

从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知道了朝歌这个地名的正确读音。其实“朝歌”这个地名,从来就是命途多舛,她不仅仅是常常被人们读错了音,在古代她还常常遇到一些麻烦,受到很多误解,遭遇许多不公正的对待。

 

 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北魏郦道元),还有《续博物志》(晋)里边,就记载着这么一件事情,叫“弟子掩目”。说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路、宰予等等,驱车出游,驾着马车出去,去宣传周礼雅乐,传播孔夫子的思想。路过一个地方,天色已晚,本该住下,但是大弟子颜回一看,这个地方非常繁华,特别是处处笙歌,可以听到丝竹音乐声,还看到一些红男绿女在街头空地伴着音乐跳舞。

当时颜回就下车打听,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到哪儿了?

一边的人就告诉他,这是朝歌,朝歌城。

颜回闻听此地是朝歌,居然大惊失色,赶紧跳上马车,命令车夫赶紧催马快跑,这个地方不能停留,他还命令其他弟子们,捂住眼睛,都给我捂住眼睛!这是“凶地”,不要看,不要看。

为什么呢?因为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在孔子的眼中,用周礼的那个标准来看,商纣王就是因为沉湎于歌舞声色而亡国的,他们把不符合他们口味的音乐贬之为“靡靡之音”,听了是要坏事儿的,是“凶音”。他们认为,“朝歌”这个名字就有问题,《史记·乐书》中讲:“夫朝歌者不时也”,说早上应该读书、学礼,早上唱歌,不是时候。所以颜回让车上的人都“掩目”,捂住眼睛,怕被“资产阶级腐朽艺术”所腐蚀。

当时,车上有一个人不信邪,他吃不住诱惑,觉得这音乐挺好听,这舞蹈太好看了,他不捂眼,左顾右盼看得有滋有味。这个人就是宰予,曾经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也”的宰予。宰予不捂

眼,被子路发现了,我们知道颜回、子路,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非常欣赏的弟子。子路性格率直,脾气暴躁,他发现宰予不捂眼,没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诱惑”,就一脚把宰予从车上踹了下去。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弟子掩目”。

无独有偶,在西汉典籍《淮南子》,以及《水经注》中,还记有一件事,叫做“墨子回车”,怎么回事呢?有一次,大名鼎鼎的在宋国做官的大思想家墨子墨翟,也是乘车经过朝歌,也是调转车头,绕道而行。

这两件事情,很是让朝歌这座名城没有面子,使朝歌为之蒙羞。其实,纣王丢掉江山,商朝灭亡,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以后要专门来分析。因为曾经是商纣王的都城,就把朝歌视为洪水猛兽,甚而至于还连累到这里美妙的音乐、轻漫歌舞,更是没有道理。

真这么可怕吗?没那么严重。就好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刚刚改革开放时,第一次看现代舞,那时叫“迪斯科”,那时候我们这里人们还都穿中山装,蓝的黑的,一看那跳迪斯科的穿戴,还有个男演员绑了个后辫,那真叫人受不了,那不真的是“群魔乱舞”吗!其实当时那舞的开放程度比现在差远了,当时我们受不了,那是我们自己禁锢的太久了,太迂腐、太封闭了!那个时候听流行歌曲,要像做地下工作,偷偷听,当时认为听流行歌曲是会丧失斗志,会一蹶不振,会亡党亡国的。那么现在全国到处飘荡所谓“靡靡之音”,亡国了吗?不但没亡国,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连美国也不得不看中国的脸色!

所以我们说,弟子掩目也好,墨子回车也罢,统统不是“朝歌”的错,不是所谓“郑卫之声”的错,错在墨子他自己,错在那些孔老夫子的弟子们,只能怨他们太保守、太迂腐、太愚蠢!

其实就在古代,也有人对墨子他们的行为提出批评的。我们翻开《全唐诗》第647卷,有一首胡曾写的咏史诗,是这样写的:

   长嗟墨翟少风流,

   急管繁弦似寇仇。

   若解闻韶知肉味,

   朝歌欲到肯回头。

这里面的“若解闻韶知肉味”,《韶》是古时一首乐曲,非常好听,据说是孔子听了《韶》乐后,入迷得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

胡曾的诗大致意思是说:常常感叹墨子太缺少文采,竟然把美妙动听的民间音乐看作洪水猛兽;假若他也能懂得音乐,陶醉于“韶”乐中三个月不知道肉味,那么就不会临近朝歌却回头逃掉了。

 这首诗嘲笑那些道貌岸然的老夫子们,真是痛快淋漓。

 今天我们粗略地认识了一下朝歌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那么朝歌的辉煌还在于它曾做过四个商朝国王的都城,以及383年的卫国国都,前后总共将近五百年。那么是哪四位商朝国王在朝歌作都城呢?请看下一回——《四代商都 纣王凯旋称朝歌》。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