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城殷氏续修宗谱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殷传开博客   发布者:殷传开
热度10票  浏览573次 时间:2011年4月13日 19:29

殷氏世居于歙。明天启时,我八世祖侍桥公,始由歙迁吴江,经兵燹流离之后,谱乘散佚,迄今二百余年。吴江之族渐繁,先大夫东溪公尝欲纂辑成书,顾自侍桥公以上求诸歙,而木本水源无可考矣。道光乙未岁,兆镛举于乡,同榜有殷闲者,桐城人也,赴礼部试,相见京师,知其先世亦歙产,由歙而迁居桐城旗山之侧,则自明初曰华富公者始。闲,字子征,后更名廷瑞,丙午、丁未间在京师过从尤数,因出其桐城之谱见示。桐城之谱虽溯源歙县,然其间世次亦复断续不可考焉。殷于他省几为稀姓,歙县大宗。当明时,科第鼎盛,户部尚书石汀公,其尤赫奕者,宗谱之辑,肇始于石汀公,有姓氏、本源、里居、世系、遗像、世德、闺范、训典、文献、宅第、邱墓、遗事、遗迹、里社十四考。桐城谱纂于万历六年,其后屡经续修,体例视歙谱略同,而互有详简。所载家规及四时祭仪,数百载后披览遗文,犹想见当日父诏兄勉,门庭肃穆,春飨秋薦,俎豆雍容,可为世世子孙法巳。镛维古者谱牒掌于史官,与国史相表里;自唐以后,士大夫不复以氏族为重,而谱牒之学微。镛虽忝在史官后,苟微子征,则吾歙与桐城本宗之谱又乌从而见之?且歙与桐城既有谱,而吾吴江族姓似不逮歙与桐城之蕃衍,其编纂宜较易。乃镛才识谫陋,又去桑梓日久,使先大夫未竟之志至今尚留有待,此尤序我桐城之谱而不能无感者也。旗山奕奕,枞水洋洋,他日造祠堂而展拜,庶不蹈郭崇韬之诮也夫!

|峕(时)

道光廿七年岁次丁未嘉平月上浣吴江族人 兆镛 谨序

译文(殷传开)

我殷氏世世代代居于歙县,明朝天启年间(1621-1627),我八世祖侍桥公,才由歙县迁到吴江,经兵火流离之后,族谱散佚,迄今二百余年。吴江之族渐渐繁盛,先父东溪公曾经想纂辑宗谱,但是自侍桥公以上的情况虽去访求了歙县族人,却已不可考了。道光乙未年(1835),兆镛考中举人,同榜有一个叫殷闲的人,是桐城人,我赴礼部考进士时,与他在京城相见,知到他的先祖也出于歙县,由歙县迁居桐城旗山旁,始于明初的华富公。殷闲,字子征,后改名廷瑞,丙午、丁未(1846-1847)之间在京师与我交往密切,于是他拿出桐城谱给我看。桐城谱虽然溯源到歙县,然其间世次也有断续而不可考的地方。殷于他省几乎是稀少的姓氏,在歙县则是个大族。在明朝时,歙县殷氏科第鼎盛,户部尚书石汀公是其中尤其显赫的,歙县宗谱的修辑,即肇始于石汀公。有姓氏、本源、里居、世系、遗像、世德、闺范、训典、文献、宅第、邱墓、遗事、遗迹、里社等“十四考”。桐城谱修于万历六年(1578),其后经过多次续修,体例与歙谱大致相同,繁简则有区别。所载家规及四时祭奠仪式,数百年后阅览起来,仍令人想见昔日父兄教诲,门庭肃穆,春秋祭祀,礼仪庄严的情形,真可为世世子孙的法则啊。我想,在古代,谱牒掌握于史官之手,与国史互为表里;自唐以后,士大夫不再重视氏族门第,于是谱牒之学就衰微了。我虽然身为朝廷的史官,如果没有子征,则我们歙县与桐城本宗的族谱又哪里能见得到呢?歙与桐城既然有谱,而我吴江殷姓好像还不如歙县与桐城的族人众多,其宗谱的编纂应该比较容易。然而因为我才识浅陋,又离开家乡很久了,以致使先父没有完成的修谱心愿至今仍为实现,这是我为桐城之谱写序时尤其深为感慨的。旗山高大,枞水浩荡,将来我进祠堂行礼,希望不会被人嘲笑为五代时郭崇韬那样的不清楚自己祖宗的人。

时为

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1847)十二月上旬,吴江族人兆镛 谨序

 

TAG: 桐城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