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育子孙后代重视给孩子起名的决议(草案)

热度18票  浏览750次 时间:2011年2月26日 21:06

关于教育子孙后代重视给孩子起名的决议(草案)

(这是研讨会决议之四的征求意见稿,请大家在3月20日之前提出修改意见)

阳殷氏五修宗谱编修研讨会审议了总编辑殷作斌提出的《关于教育子孙后代重视给孩子起名的意见》,与会代表经过充分讨论后一致认为,实施该意见是向子孙后代的运程注入良性信息、提升朐阳殷氏整体素质和方便族人社会交往的重大举措,一致同意该意见,决定予以发布,希望族人逐步落实并实施。

                          此布

                         朐阳殷氏五修宗谱编修研讨会     2011年4月3日    

附件:关于教育子孙后代重视给孩子起名的意见 

姓名是人的“品牌”,是代表一个人的特殊符号,但又不单纯是一个人的特殊符号,而是有深刻内涵的。姓名中的姓氏荷载着家族的共性特点、得姓以来的遗传信息和家族整体的运程;名字荷载着个体人一生的个性和运程,名字中的辈分字还荷载着家族中同一辈分人的共性特点、遗传信息和该辈分的整体运程。姓名,一是供社会群体中互相呼叫和接听,以利社会交往(这是姓名的主要功能),二是供自己写,三是表示自己在一切社会活动中的责任和能量(所谓签名盖章是也)。这写的是“符”,叫的是“咒”,签的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个人对社会的影响。从现代全息论和古代“符咒论”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姓名是荷载这个人甚至其整个家族的全息的,是有能量的。在写、叫、听、签的同时,代表着该个体的宇宙信息和能量就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姓名这个特殊的符号中去。信息有吉有凶,好的名字常常沉积有好的信息,凶的名字也常常沉积有凶的信息。大家都知道,信息是可以转化为能量的。当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时是要爆发的,吉利的信息引发的能量爆发就叫走好运,凶险的信息引发的能量爆发就叫走厄运。只要能量积聚到能被信息引爆的时候,是吉应吉,是凶应凶,吉凶各有应验。所以对一个人小时候的起名问题是不可小视的,一定要高度重视。古人说的“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就是这个道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吉利的名字【指与个体人性格互补(如过去说的五行缺补)、期盼合理、激励个体人奋发上进的名子】能给人带来好运,即爱情美满,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宏图大展;而坏的凶险的名字(即使是外号)一被人叫开来,也会给人带来厄运,即爱情波折,家庭分裂,事业衰败,希望破灭。在社会生活中,好名带来好运,恶名带来厄运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我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就是因名字起得好才得到状元的【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据说,在1904年7月,清廷照例又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钦定”。当时内外交困,忧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准备过七十大寿,想从科举之中得到一点吉兆。她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颇喜。但目光一投向落款时,一股阴云陡然开起。夺魁的举子是广东人朱汝珍,一见“珍”字便想起了珍妃,一想起珍妃便肝火上升;又加上朱汝珍是广东人,更使慈禧火上浇油。想起太平天国洪秀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高举反清大旗的孙中山……这些大清朝的“首逆”都出自广东,在慈禧看来广东人是她的克星,是无法容忍的,于是将朱汝珍在试卷扔到一旁。当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今河北省)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大笔圈定,名列榜首,发榜时刘春霖由原来的第二名而成了头名状元,经过主考官的保奏,为照顾社会舆论,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但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做末科“榜眼”了。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就废除了科举考试,于是他成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再如成方园,是我国著名的歌唱家。她于1960年9月生于北京,1977年(16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专攻二胡, 学习民族乐器二胡,毕业后在中央乐团任演奏员。她于1980年开始自学声乐,首次登台演出便获得巨大成功,1981年正式步入歌坛,其歌曲不仅风靡全国,还曾赴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几十个国家访问演出。 她是我国唯一的声乐博士。她的名字典出《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园”,既是要取得成功得走正道之警句,又含有方园千里地域广阔(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之深意。如此音节优美、寓意深刻的名字,当然能让她大展宏图,有所作为,唱遍全世界,硕果累累了。

再如朱希周(1473-1557),明弘治九年状元,授修撰,累迁礼部侍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原名朱璞,字懋忠,号玉峰。传说,他得中状元,官运亨通,全因改了个好名字叫朱希周的缘故。殿试时,孝宗皇帝朱佑堂亲自阅卷。当他见到一个名叫朱希周的人的卷子时,便对宰相许文靖说:“此人乃同国姓(指和皇帝同姓)。”徐文靖说:“其名希周,周朝享有八百多年的国运。”孝宗听后大有所悟,认为此人的名字是预兆大明王朝国运大吉大利,和周朝一样稳坐八百年的江山。孝宗皇帝兴奋异常,龙颜大悦,只看姓名,不看卷子,御笔一挥,钦定朱希周为头名状元。

上举三例都是因名字而带来好运的,因取不适当的名字带来厄运的也不乏其人。南宋,高宗皇帝赵构偏安江左,建都临安(杭州)。有一大臣向赵构举荐一位贤能之士,名为钱唐休。临安,治所在钱塘,所以又叫钱塘。赵构一听被推举之人叫“钱唐休”,立即就联想到:钱塘休矣,即大宋,就要完蛋了。赵构对此人的姓名厌恶到了极点,就断然拒绝了大臣的举荐。明朝永乐年间一次廷试,本来考官已内定状元为孙曰恭,没想到考官将名单呈送到明成祖朱棣那里,朱棣看到卷子上的姓名时,认为“曰恭”二字上下摞在一起像个“暴”字(那时文字都是竖行排列,“曰恭”两字竖排,粗看起来就像个“暴”字),于是把第二名邢宽提为头名。因为朱棣非常暴虐,杀人无数,以“暴虐”无道闻名天下,发明株连方孝孺十族的就是他,他最忌讳“暴”字,最怕别人说他暴虐无道,所以他对“暴”字特别敏感,特别憎恨。他的这一联想,就断送了孙曰恭的状元梦。现代人陈布雷是蒋介石有名的笔杆子,深得蒋的器重,威望很高,但因为起了凶险的名子,未能善终。1948年,他看到蒋介石大势已去,垮台在即,情绪十分低落,于是写下遗书,吞下大量安眠药自杀。“陈布雷”三个字组合起来可破译成“他已误入前人布下的陈旧的地雷阵”,怎么能不死呢!

  举了那么多例子,也许有族人会问,那么我们殷家的后代该怎么起名才能使子孙发达,有好的运程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一个人名字所寓的信息不是那么容易破译的,是“天机不可泄露”的。钱唐休起名时决然想不到赵构会从中原跑到钱塘做皇帝,孙曰恭也决然想不到朱棣会将他的名字“曰恭”二字上下摞在一起想像成“暴”字,孝宗皇帝朱佑堂在翻看朱希周的卷子时,若从谐音方面去联想,将朱希周从谐音上联想成“朱稀粥”。那么朱希周不但当不上状元,可能连命都难保了。因为从朱希周到“朱稀粥”的谐音联想,即是:姓朱的皇帝(皇室家族)只能喝上稀粥,连干的都吃不上。此时朱佑堂定会大骂:好你个大胆的刁民,竟敢诅咒我朱姓皇族只能喝稀粥!孝宗皇帝当年如果真的做如此联想,不知道朱希周会否身首异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必将名落孙山,回家抱孩子、种地、喝稀粥去了。既然一个人名字中寓含的信息在未应验之前很难破译,那么怎么给子孙起名才能有好的运程呢?从辩证唯物论或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论的观点来看,人的运程应验属于偶发事件,正因为是偶然性,才很难破译(预测)。但我们知道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必然性是寓于偶然性之中的。也就是说,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世界上不存在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世界上也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例如我们掷质地均匀的骰子想获得六点的吉利结果,未掷之前,虽不可预料,但我们知道出现六点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这个“出现六点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就是人们掷骰子游戏中大量偶然出点事件中寓藏的必然性。如果我们改变骰子的质地,使其质量中心偏移到靠近六点的一面,则再掷时,获得六点的吉利结果虽不一定次次应验,但可以肯定地说,其应验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我们给子孙后代起名字,就和掷骰子的游戏一样,我们多给孩子起好名字,向孩子的运程中多注入吉利信息,就相当于改变骰子的质量中心,使影响孩子一生甚至影响其子孙后代运程的质量中心偏向好运的一面,如此举措必然能增大子孙后代走好运的可能性。我们要求族人高度重视给孩子起名的问题即是向孩子及其子孙后代的运程中多注入良性信息,增大运程中好运应验的可能性。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限度,名子的主要功用仍然是便于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的交往,在起名时只追求增大好运应验的可能性而忽视社会交往的方便,特别是忽视信息时代计算机处理的方便也是不可取的,目前,全国因姓名中含有生僻字,难于计算机处理,致六千万人领不到第二代身份证就是个突出的例子。为此我们提出下意见,供族人为子孙后代起名时参考:

1、给每个人取一个吉利的名和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的一部分。起名取字,应以“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为纲,所有族人都要十分重视对子孙后代的起名取字问题。

2、在国家规范的《人名用字表》没有出台之前,给子孙后代起名取字应尽量使用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简称《7000通用字表》)中的字和与该表中简体字对应的规范繁体字(即通用于港澳台地区的繁体字),不用生僻字、古字、死字、自造字,以利社会交往和人名用字的计算机处理。

3、每人在起名之外另取字。这样做,既利于社会中对个体人的区分和身份认定,也利于在族谱中对个体人身份的记载。古人男子20岁举行冠礼取字,女子15岁举行笄礼取字(未许配或未出嫁的女子,虽过了15岁,也暂缓取字,叫“待字闺中”)。在现代社会中可以取消或部分取消这些取字的附加规定,倡导人一生出来就既起名又取字,报户口时可以“以名报”,也可“以字行”,即孩子的身份证名可以是名,也可以是字,但入谱时倡导名、字并用,如“名某字某”等。不过,我们建议,还是将除了身份证用名的起名或取字的权利留给孩子本人为好,待孩子长大成人后,在身份证用名之外允许孩子重新取一个名或字(即允许孩子改变出生时大人为其起的名或字)。至于“字”与“名”间的关系,古人定的“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一条是最恰当不过的,还是继承下来为好。

4、每个族人以“姓+名”或“姓+名+字某”(单字字)或“姓+名+字某某”(双字字)的规范全称姓名格式区别于社会上的其他人。例如:殷禧、殷禧字福禄、殷作勤、殷作勤字富有、殷作志字远等“姓+名”和“姓+名+字”排列方案都是合乎规范的。

5、每个人的名和字中(不管是用单字,还是用双字),都应有荷载良性信息的内涵和外延,体现“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的纲。

 

                                           提出人   殷作斌    2011-1-10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