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殷侑公二十一代祖是否名封和陈郡殷氏南渡的专家意见综述

热度0票  浏览1315次 时间:2013年6月19日 22:41

二、关于陈郡殷氏南渡的专家意见综述

 

1由唐林宝《元和姓纂》, “(西)汉北地太守殷续,始居长平。魏有褒……”,又其【岑校】引《寰宇记》九释“魏有褒”云:“‘晋殷褒字符祚为荥阳令。’当即其人,唯称晋而不称魏。” 另查《隋书•卷三十五•志第三十》记载的图书目录中有“魏章武太守《殷褒集》一卷梁二卷。《全三国文•卷四十三•魏四十三•殷褒》记有:“褒字符祚,为章武太守。有集二卷。” 宋 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九•荥阳县•殷渠条目下记有:晋殷褒,字符诈,为荥阳令。”综合以上诸条文献记录和部分陈郡殷氏研究文献可知:汉北地太守殷续为陈郡长平殷氏的始迁祖史载殷续以功封于汝南得望始居时隶汝南后属陈郡的长平古县不假。西汉殷续虽是陈郡殷氏的始迁祖但自殷续至魏晋间殷褒(也作,下同)止的陈郡殷氏世系失考。魏晋间人殷褒为陈郡殷氏世系可考的第一人。殷褒,魏时任章武太守,在西晋时,任荥阳令,颇有政绩。

2综合南宋汪藻的《世说新语叙录•人名谱》(见杨勇校的《世说新语校》修订本第四册第109-115页的《陈郡长平殷氏谱校笺第十》,中华书局,20066月第1版)和清周嘉猷《南北史表》(中华书局,1985年北京新1版第一册第156-159页),得知陈郡长平殷氏殷褒分支的前三世为一世二世(褒长子)、(褒次子,字届青,上党太守)。三世(昱子)、(跻子,濮阳相)。三世殷敞殷识为两晋间人永嘉之乱后率族人南渡过江侨居东晋都建康一带(今南京)。

过江后殷敞分支四至七世因不达而失考敞五代孙(《陈书》作),南朝齐豫章王行参军。汪子高明,梁尚书中兵郎。高明生六子:长不害、次名佚、三不疑、四不占、五不齐、六不佞不害不佞支在隋唐之际形成显达之支成为影响朝野的重要政治力量。兴唐元勋殷开山(名,以字行即为不害之孙,该支与琅琊颜氏连续六世联姻培育起来的殷颜书画艺术,堪称一绝

过江后殷识分支代有达人。其代表人物是羡子、融孙仲堪。正是殷浩殷仲堪两人把陈郡长平殷氏带入了侨居江南的一流世家大族之列。殷浩殷仲堪之后侨居江南的陈郡长平殷氏开始成为门第显赫的一流高门一跃成为东晋乃至整个南朝政治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其影响一直到隋唐五代。过江后,殷识分支的最初三世为:四世(识长子,字洪乔,晋豫章太守、光禄勋)、(识次子,字洪远,晋太常)。五世(羡子,字渊源,晋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融长子,字唐子,晋吴兴太守)、(融次子,字子桓,晋骠骑咨议参军、晋陵太守、沙阳男)、(融三子,《南史》殷景仁传作茂之,晋散骑常侍、特进、左光禄大夫)、(融四子,字子思,汪藻定允为康子融孙,实误,豫章太守,吏部尚书,太常卿)。六世(浩子,著作郎,为桓温诛灭)、仲堪(师子,字可任从上海图书馆、江西图书馆藏三种以殷仲堪为始祖的汤氏族谱,振威将军、荆州刺史,为桓玄所害)、道裕(茂子,景仁父,少亡)、(康长子,字伯通,晋南蛮校尉)、仲文(康次子,字仲文,东阳太守,刘裕诛杀)、叔文康三子,亦作叔献,与其兄仲文同时为刘裕所诛)、茂子,仲堪从弟,杨佺期司马)、(允子,南朝五兵尚书、相国左长史。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吴郡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右光禄大夫。谥曰元)。

3唐殷侑二十一代祖东汉谏议大夫殷封南渡过江侨居曲阿(今丹阳)一支属于陈郡长平殷氏当无问题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一支,清代前无人知晓,更无人系统研究,因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深藏于字山文海中,一直未引起学者注意。明殷正茂《本源考》又只收于殷氏谱,从未公开发表过。近世,有学者翻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诸殷氏谱,才知陈郡殷氏除有在两晋间过江的殷褒支外,还有早于东汉时就过江的谏议大夫殷封一支。观冯文,唐殷侑自称“陈郡公”,查明殷正茂《本源考》亦言东汉谏议大夫源于陈州。由此可见,东汉时就过江的谏议大夫殷封一支属于陈郡长平殷氏当无问题。

4明殷正茂《本源考》谓浩与仲堪軰必润之产皆谏议公之裔孙也”,此说不确。殷浩和殷仲堪为殷褒裔孙,这已为学界公认。殷褒支于西晋末永嘉之乱至东晋立国之初期间(311-317)在三世殷敞、殷识率领下举族过江南迁晋都建康(今南京)也已成为学界共识。即是说殷褒支举族南渡的时间要比东汉谏议大夫殷封携家南渡的时间晚150年左右。生于公元305年的殷浩随父祖辈南渡时正处于童年或少年时期,生于公元336年的殷仲堪其时还未出生。东汉和西晋间还间隔一个南北对峙,魏、吴划江而治的三国。要想作为殷褒裔孙的殷浩、殷仲堪成为东汉时已经过江的谏议大夫殷封之后的必要条件是,比殷封晚出生100年左右的生于魏末的殷褒必须是殷封的后代才行。那么生于魏末的殷褒是否有可能是东汉殷封的后代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殷封于东汉时已经居于江南曲阿,到三国魏、吴划江而治时,居于江南曲阿的殷封之后代显然是不会在魏末时返回江北陈郡长平去生个儿子殷褒,并待其长大后在魏国做章武太守的。

5明殷正茂《本源考》谓江北之殷多分于陈”、“谏议公(唐殷二十一代祖殷封)为润之”、“故江南者多祖于润不但徙吴之一派也此说虽可信但谓江南之殷多为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之后似觉片面还是殷褒之后居多。观两晋至隋唐五代间江南之殷凡出将入仕者多出褒后出谏议公后者甚少(世系明确可查者,只有唐殷侑一支),可证矣。

6正史中没有记载的早于东汉时就南渡过江的谏议公一支的发现意义重大。明殷正茂的《本源考》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从浩瀚的文山字海中挖掘出来,使我们知道陈郡长平殷氏除了有在两晋间南渡的殷褒一支外,还有正史中没有记载的早于东汉时就南渡过江的谏议公殷封一支。正是这一发现解决了一直难以解决的三国、西晋时高度发达的江南吴地殷氏文化的来源问题。此前学界多从汉史游《急就篇》的颜师古姓字注展开想像。《急就篇》的颜师古姓字注谓“秦有殷通汉有殷仲”。据此学界一般认为,汉有殷仲即意指陈郡长平殷氏始祖殷续,因为殷仲鲜见于史册,故疑之且认为陈郡长平殷氏自西汉殷续起就始居中原长平县,直到西晋末永嘉之乱后,才整支南渡过江,成为东晋至整个南朝的一流士族。而认为早就居于吴地且文化也高度发达的江南吴地殷氏文化另有所源,即认为江南吴地诸殷源于《急就篇》颜注的“秦有殷通”,即认为江南吴地殷氏是秦末的会稽郡守殷通之后。考虑到史载殷通为项家叔侄谋杀,很难留有活口,致三国时,早就名人辈出(如伴张温使蜀,深受诸葛亮称叹的吴吏殷礼等)的东吴殷氏的文化渊源问题成为殷氏族史中之悬案。因此,可以认为,明殷正茂觅得《冯文》,为合理地解释汉末至三国时吴地殷氏文化之渊源开了先河,意义重大。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