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论在秉常公墓址处建设“江苏殷氏文化园”好

热度0票  浏览816次 时间:2015年8月24日 17:38

再论在秉常公墓址处建设“江苏殷氏文化”好

 

目前,关于秉常公陵园的命名大体有下列三种意见:外园叫“殷氏南渡纪念馆”,内园仍称为秉常公陵园;外园叫“江苏殷氏文化园”,内园仍称为秉常公陵园;主园仍叫秉常公陵园,在其侧或其中设立“殷氏南渡纪念馆”或“江苏殷氏文化园”。我个人认为,还是将外园定名为“江苏殷氏文化园”好(内园可以仍称为秉常公陵园),并宜将建设“江苏殷氏文化园”作为未来的“江苏殷商文化研究”的努力目标之一。理由如下:

(一)将秉常公定格为江苏各支派殷氏的杰出代表和江苏全体殷氏后裔心目中的英雄,是既符合江苏全体殷氏后裔的心愿,又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的。

在江苏殷氏现有各支派的始迁祖中(如凤先公、聪公、惠远公、自源公、乔公等),绝大多数为明清时人。即使源于鲁南的苏北个别支派,其可考支始祖,也仅是元代人而已。唯有秉常公是年代最早、官阶最高、功劳也最大的宋代人。就我所知,在江苏现有的各支派支始祖中,是宋人的,可能只有秉常公和小十公两人,但秉常公是护送宋高宗南迁的英雄。在江苏各支派殷氏的可考支始祖中,秉常公地位之尊,是无可替代的。将秉常公定格为江苏各支派殷氏的杰出代表和江苏全体殷氏后裔心目中的英雄,在其墓址处建设“江苏殷氏文化园”,即使秉常公再世,他老人家也会欣然同意的,我们后世殷氏人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建设“江苏殷氏文化园”势在必行。“江苏殷氏文化园”要就不建,要建就必须建在镇江的秉常公墓址处。

由于历史的原因,江苏殷氏支派林立。为了团结江苏殷氏各支派后裔,在江苏的适当地方选址建设一个江苏各支殷氏后裔心目中的圣地,给江苏殷氏宗亲以统一的祭拜、怀祖之地,已是势在必行。这个统一的祭拜、怀祖之地的名称以叫“江苏殷氏文化园”为最佳。建议即将成立的“江苏殷商文化研究会”将其列为努力目标之一。这个“江苏殷氏文化园”应该建在江苏哪里呢?当然是应该建在江苏境内殷氏历史文化最悠久、江苏殷氏发迹最早、现在的殷氏人口分布也比较密集的地方。从历史角度来看,“江苏殷氏文化园”可选地址有两处,一处是西晋末永嘉至两晋之交时期陈郡长平殷氏整支南渡之所南京(时名“建康”),一处为“镇江”(时名京口)。但从历史记载、存世古迹和考古发现三方面综合来看,将“江苏殷氏文化园”建在镇江秉常公墓址处最为合适。 

两晋间,陈郡长平殷氏南渡过江后,虽侨居于南京(今江宁与安徽当涂交界的丹阳镇),与山东琅琊王氏等虽都成为左右东晋、南朝偏安小朝廷政治走向的高门望族。但从现代考古角度看,在南京周边只发现山东琅琊王氏的古墓群,却没有发现陈郡长平殷氏的古墓群。这种情况说明,陈郡长平殷氏南渡过江后,很可能只是住在南京,而墓址却选在镇江一带的原江南殷氏(即东汉时过江的长平殷氏谏议大夫殷封一支)祖墓处,这也与明正茂公《本源考》合。其原因可能是看中镇江周边的风水,更可能是刚过江不久侨居南京的殷敞、殷识、殷羡、殷融、殷浩、仲堪辈想借此机会团结原先过江的东汉谏议公支后裔,促使两支重新合为一支,以壮大殷氏族力之故。否则,现代近代考古,在南京周边地区只发现大量的侨居南京的山东琅琊王氏古墓,却没有发现侨居南京的陈郡殷氏的一座古墓,则不可解。这是我想了好几年才悟出的道理,今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这也与耀祖先生、民栋先生的研究结果合。从历史记载来看,东汉谏议大夫封公隐居曲阿(今镇江丹阳)后,其后代在三国时形成名门望族,出深受诸葛亮赞美的殷礼等出类拔萃的人物(东吴殷礼是2001年版澹泊主编12卷本《中国名人志》收录的第一位殷氏名人)。对早就居于江南的这样一支长平殷氏南渡望支,初过江的殷敞、殷识、殷羡、殷融、殷浩、仲堪辈当然会想到去团结他们、联合他们。从考古角度来看,去过镇江江中焦山的人都知道那儿有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焦山以其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碑刻集篆、隶、真、草、行诸体皆备,汇千年古刻之隽美,融百家书法之精神。焦山碑林与西安碑林一南一北,各领风骚一千年。在焦山碑林中,存有一座人名有剥蚀的“唐故殷府君墓志铭碑,耀祖先生在《殷氏三千年·附录二》中也提到“此碑现藏镇江焦山碑林博物馆第二室”,并初步判定其墓主人为唐代高官殷彪。这是镇江地区在唐代就有殷氏聚族而居的铁证。明正茂公在《本源考》中也推测说:“按曲阿今之丹阳,秦汉间故名。乃知吾殷氏汉桓灵时自陈徙曲阿,至侑已二十余世,历汉末、三国、东西晋、六朝、隋、唐元和长庆之间六百余祀,由是知谏议公为润之初祖,而谱失考耳。其家于陈者自谏议公以上,约而计之止四百余年,则家润之岁历为多其坟墓,自汉末以来,葬于曲阿诸山之间者莫可数计。浩之栖迟,仲堪之祔葬,皆在丹阳无疑。”正因为正茂公有殷氏先祖“葬于曲阿诸山之间者莫可数计”的认识,所以,他才下决心斥巨资,在秉常公逝世四百多年后(秉常公逝于1167年),于1592年将秉常公的遗骸从原址大港迁葬今址雀梅墩(经山泉水湾)。当年正茂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与他判定镇江经山泉水湾一带是东汉以来陈郡长平殷氏过江南渡先祖的祖茔地有关。正茂公的用意显然是为了让周边殷氏子孙永远记住,镇江经山泉水湾一带的秉常公新墓址处便是陈郡长平殷氏南渡以后的祖茔所在地。所以我认为,“江苏殷氏文化园”要就不建,要建就必须建在镇江的秉常公墓址处。我想,正茂公如果再世,他也必定会赞成我的意见的,因为我的设想是符合他老人家的遗愿的。

(三)在秉常公墓址处建设“江苏殷氏文化园”的有利条件最多,投资最省。其理由是:

1秉常墓已经列入政府地面文物保护之列。以修建秉常墓为龙头项目,在那儿征地建设“江苏殷氏文化园”,能得到政府永远的保护,无被后世拆毁的后顾之忧。

2因为秉常公是江苏殷氏大英雄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将修建秉常陵与修建“江苏殷氏文化园”合而为一,不仅容易筹集到资金,而且实际投资也最省。

3如果将“江苏殷氏文化园”的选址定在江苏的其它地方,则会因为争论不休而永远无法确定。因为江苏殷氏中小支派多,谁都会想将“江苏殷氏文化园”建在自己的区域内,但谁都当不起这个东道主。其它不说,光征地审批这道关就不容易通过,而且也容易因支始祖的名气小被其他支派否决,不仅“江苏殷氏文化园”会遥遥无期建不起来,而且会引起支派间的争论,影响团结。

(四)在现阶段将秉常公陵园外园命名为“殷氏南渡纪念馆”或在秉常公陵园旁加建“殷氏南渡纪念馆”为什么不合适?

    从长远来看,将秉常公陵园外园命名为“殷氏南渡纪念馆”或在秉常公陵园旁加建“殷氏南渡纪念馆”不是不可以,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了,秉常公墓所在的经山泉水湾一带,可能正是陈郡长平殷氏南渡以后的祖茔所在地。在祖茔所在地修建“殷氏南渡纪念馆”,从理论上说,显然是没有问题的。但在现阶段,因分布于各省市的陈郡长平南渡殷氏后裔对“殷氏南渡”这概念的认识,以及对陈郡长平殷氏南渡以后的祖茔所在地是否在镇江的认识,还很难统一 ,起码说,在短期内,无法统一认识,各省市长平殷氏南渡后裔都知道自己属于南渡殷氏,但从历史角度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几乎是各有各的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江苏一省强行将殷氏南渡纪念馆”建于秉常陵园处,或将秉常陵园直称为“殷氏南渡纪念馆”,容易引起其他省市宗亲的误解,影响全国殷氏的团结。

殷氏南渡纪念馆”不仅是要有地面建筑物,而且应该有其确定的内涵。其内涵应反映殷氏文化重心从中原陈郡长平南渡过江达南京,继播迁至镇江、杭州、皖南、南昌、湘鄂等地的特有历史文化现象及其对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重点有四:一是致殷氏成为左右东晋、南朝宋齐梁陈整个朝野的政治力量。二是,后来随着隋唐一统新局面的出现,南迁的殷氏文化重心又北移关中(唐都长安),出现殷颜六世联姻,致殷颜两姓文化交融、互补互长,为唐代的繁荣昌盛做出的历史贡献。三是,入宋以后,随着金、元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的兴起、扩张,致移居关中及宋都开封的殷氏文化重心再一次南移。四是,大明一统,为朱明移民国策所逼,出现中华殷氏长平后裔播迁至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分布全国的局面。殷氏南渡纪念馆建设如不能反映历史上长平殷氏文化重心过江南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搞狭义的随宋室南迁形成的秉常公文化或追溯至后汉桓灵二帝间受党锢之乱影响而南避曲阿的谏议公殷封文化显然不能全面反映长平殷氏南渡的内涵,也不能得到广大长平殷氏后裔的广泛支持。搞殷氏南渡纪念馆与修帝辛陵同样,都是全国各省市之事,江苏殷氏可以牵头办,但要与各省市通气,否则搞出的成果必然不能使大家滿意。殷氏南渡纪念馆的可选地址为南京(东晋都建康)、镇江(京口)、南昌(豫章)。但个人认为从目前的殷氏文化研究现状来看,搞反映上述历史文化现象的大南渡纪念馆的时机显然不成熟,换句话说,比搞帝辛陵更难,难的不是资金,而首先是是大家不同的认识,其次是反映上述四方面历史现象陈列纪念品的搜集和现代长平殷氏后裔中精英人物资料的搜集。

总之,我认为,我们江苏殷氏还是现实一点好,不要将近期目标订得过高,除积极参与帝辛陵建设外,可暂缓提搞大南渡纪念馆的目标。还是在秉常公墓址处搞一个"江苏殷氏文化园"较好,既实现秉常公后裔多年修陵设想的宏愿,又能起到团结江苏各支殷氏的作用,同时实现起来也比较容易,又不需要与外省市勾通。当然,我的这些想法,也仅是供大家参考而已,对修建秉常陵园这一既定目标究竟采用哪一种提法才有利,以若东会长为首的江苏殷氏领导集体做出的决策为准。

殷作斌  2015-8-24于淮安

TAG: 江苏 文化园 公墓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