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宋初 “殷姓”改“汤姓”姓的初步探讨

热度0票  浏览2425次 时间:2016年7月07日 22:43

关于宋初 “殷姓”改“汤姓”姓的初步探讨

                           殷国锋 201677

 

   【编者按】我们今天研究北宋政权强令殷姓改汤姓和金人南侵后改汤姓的殷姓人又陆续回姓殷等历史事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辛酸的历史事件的回顾,强调今天的殷姓、汤姓人口中的大多数是血缘关系最近的殷商后裔,其中,是末代殷商王室后裔者,当占绝对多数。不论是本来姓殷后改汤姓者,还是改汤姓后又回姓殷者,或是本来就姓汤或本来就姓殷从未改姓者,都要承认宋代人口统计数字反映的一个基本事实:唐末,汤姓人口极其稀少(此前,汤姓根本未引起姓氏学家的注意,也未为一般的姓氏书收录),而殷姓人口已达十余万,到了北宋,殷姓人口几乎下降到零,而汤姓人口却突然上升到十余万,这显然是因北宋的避皇祖讳国策致大量殷姓人口转变为汤姓人口所致。可现在有不少殷姓宗亲和汤姓宗亲,却回避这个基本事实。一些殷姓宗亲说,我们从未改过姓,一直姓殷。一些汤姓宗亲也信誓旦旦地说,我们是成汤之后,本来就姓汤,从未姓过殷。我认为,这些宗亲,不必如此固执。试想想,在北宋那个年代,敢犯皇祖讳姓殷者,轻者不能上学,重者要杀头,皇帝让你先祖改姓汤,你的先祖敢不改?所以,今天的一些殷姓宗亲不承认自己的先祖曾改为汤姓后又回姓殷这件事是有违历史真实的。既然,北宋时,全国的殷姓大多数改为汤姓(少数改为商姓),那么,至今一直未回姓的,当然也必定是多数,这应是目前汤姓人口仍多于殷姓人口的一个主要原因。别的不说,望出范阳的当代汤姓大宗本是唐末进士殷文圭(清代,因避讳曾改名为殷文逵)之后,已是姓氏学界的共识。至于汤姓的另一大宗,望出中山的汤氏,是否也是北宋改姓的殷氏后裔,还可以再详加研究。国锋宗亲在承认宋代人口统计数字的基础上,对此改姓回姓事件作了大量的研究是可喜的一件事。其中,对宋代姓氏学家在收殷还是不收殷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更是颇有见地。一般地说,北宋的一些姓氏学家或史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是不敢直接用“殷”字的,万一要用,也要用“汤”字代替。比如,当史书中写到晋代名人殷浩、殷仲堪时,必须写成“汤浩”“汤仲堪”,才能通过皇家的审查。到了南宋,这个情况,就有了改变。其实在宋代的一些姓氏学家中,对政府强令殷姓改汤姓这件事,是心知肚明的,只是他们不敢在书中写出而已。

              殷作斌  201677日于淮安

 

 近日受殷作斌宗亲教授的支持与厚爱,并给予相关推荐与指导,愚生就教授在《殷代史六辨·附录五》和微信中谈及的殷改汤姓的话题,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将个人的一些看法,发表如下,请大家批评指正。

殷教授谈到,古今姓氏学家公认:汤姓只在公元960年之后,因避赵宋宣祖皇讳,迫使大量的姓人姓以后成为著姓的。他在《殷代史六辨·附录五·注》中说道:

在唐之前,汤姓人口非常稀少,直到北宋初因避讳,致大量殷姓人口改为汤姓,汤姓才在北宋时成为著姓。唐林宝《元和姓纂》中未收录汤姓。最古老的谱牒学著作《世本》的七种辑本(王谟、孙冯翼、陈奇荣、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根本未提到汤姓。只是在《世本》的第八种辑本《秦嘉谟辑补本》中,将汤氏列在殷氏条之下,注有“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十个字,意为汤氏仅是殷氏之一宗,或是在殷商时期,汤氏仅是子姓商族中第一大氏族“殷氏族”中的一个分氏族(或曰“宗”)。有汉代百家姓之称的汉史游著《急就篇》中也未收录汤姓。今人澹泊主编的十二卷本《中国名人志》(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北京)从上古到清末(上古~公元1911年)共收录汤姓名人52人。其中,从上古到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政权止,《中国名人志》收录汤姓名人只有4人,其中有1人汤悦已经确认为系殷崇义于北宋初改姓名而来,所以从上古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止这几千年间,《中国名人志》收录的汤姓名人实际只有3人(南朝宋时人汤惠休、唐朝时羌族东女国首领汤立悉和唐玄宗时人汤嘉惠)。足见在唐之前,汤姓因人口非常稀少,根本未引起姓氏学家的注意,所以先秦文献《世本》、汉史游《急就篇》、唐林宝《元和姓纂》这些古代姓氏学名著均未独立列条收录汤姓。汤姓实际上仅是在北宋赵氏政权建立后才成为“著姓”的。所以,只有宋以后的姓氏书中才列有汤姓。如宋代人编的《百家姓》中有“雷贺倪汤”,南宋人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记有“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南史道人汤休。唐贞元道人汤灵澈,宋州刺史汤桑,并吴人。宋汤氏为著姓,望出中山、范阳。”
   

现就殷教授提及的话题作进一步探讨:

   一、《元和姓纂》是由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作者林宝,济南人(一作三原人),约经历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当时即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因元和七年(812)成书,则定为《元和姓纂》。该书为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收录晚唐及之前历代姓氏1232个。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门第,家谱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元和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谱牒,故所述族姓来源未必都翔实准确。

   今读电子版钦定《四库全书》之《元和姓纂》十卷,检索字数共计十万八千余字,检索出“殷”字58个,包含“元和姓纂卷四【上平声殷韵至山韵】唐 林寳 撰二十一殷”、北殷,世本云子姓也”等。”字12个,但全书无一姓。有三处字均随“殷”后,为“殷”;一处“阴”为地名;一处为“殷”姓注解“子姓,成之后也”;余7处在“司空、左相”官名及人名“伊尹名挚相生陟奋、膳部员外生偡偡生汭郴州刺史”中可见到。荡字7个,如“子荡,世本宋威公生子荡因氏焉”。

二、《古今姓氏书辨证》从北宋政和年间即开始着手编撰,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父子相继,历时20余年,所以比其它姓氏书著作较为洋细、精确。《古今姓氏书辨证》主编邓名世,后由其子邓椿裒补撰。父子是抚州临川人,因为其祖父邓孝甫得罪蔡京贬死,在北宋时期没有入仕,以教授著作为业,尤长于《春秋》和姓氏之学。直到南宋初其祖得到昭雪,才以进书而得到高宗召见,并入史馆任职。后以忤秦桧而罢官,归乡而死。邓名世一生著作有《春秋四谱》、《国朝宰相年谱》、《皇极大衍数》等十多种,但存下来的只有《古今姓氏书辨证》一种。古今姓氏书辨证》是对汉唐以来姓氏谱牒书进行系统清理编纂并作事实考订的集大成著作,足以代表宋代谱学的最高水平。但因忤秦桧而罢官,其祖刚又平反,写《辩证》时一定考虑到避宋宣祖赵弘殷名讳,必定有所顾忌,或者认为天下已无殷姓了,故全书竟无“殷”姓注解,仅在《辩证》卷四十631页出现“北殷《元和姓纂》《史记》汤后”十个字。

 今查阅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王立平点校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在卷十五223页出现“汤,出自子姓,成汤之后,以谥为氏。五代有唐岚州刺史汤群,董昌伪相汤臼。今望出范阳”。从中可以发现作者对殷汤是有研究的,特别是《古今姓氏书辨证》的取资,最重要的是对于唐后期的《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书中无汤姓也是一清二楚,故在汤姓注解中最后著明“今望出范阳”,由此可得出,范阳汤姓在之前还是姓殷,只是改为了汤姓,故有“今望出范阳”一说。此外作者还参阅了包括邵思《姓解》、《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以及各类史书、文集、碑志等资料。但在宋朝期间,特别是北宋避宋宣祖赵弘殷名讳,从而著书者及朝廷史官把宋以前涉及的历史人物殷姓改为汤姓,是大量存在的。如晋代名将殷浩、殷仲勘在宋太宗时编的《宋钞本洪范政鉴》等正史中,都分别被改为“汤浩、汤仲勘”,而更多的野史、谱牒中把殷姓名人改为汤姓的更比比皆是,如殷景仁、殷开山、殷侑等名人全部改为“汤景仁、汤开山、汤侑......”。

三、查阅晚于《古今姓氏书辨证》二十八年成书的《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该书参阅《元和姓纂》,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流传甚广的《百家姓》一书中,所收504姓,其姓氏源流的分类,均可归入《氏族略》所列32类之中。该书在姓氏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据《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汤氏,子姓。夏、商之前未有谥法,尧、舜、禹、汤皆名也”。又引用《殷代史六辨》作者殷作斌教授的考证:最古老的谱牒学著作《世本》的七种辑本(王谟、孙冯翼、陈奇荣、张澍、雷学淇、茆泮林、王梓材)根本未提到汤姓。只是在《世本》的第八种辑本《秦嘉谟辑补本》中,才将汤氏列在殷氏条之下,注有“汤氏,殷汤之后,以諡为氏”十个字,意为汤氏仅是殷氏之一宗,或是在殷商时期,汤氏仅是子姓商族中第一大氏族“殷氏族”中的一个分氏族(或曰“宗”)。有汉代百家姓之称的汉史游著《急就篇》中也未收录汤姓。

根据临川云山汤显祖十三世裔孙保存的《文昌汤氏宗谱》记载:汤显祖第二十世祖熏公,字寿川,宋元符【疑谱中有误,应为北宋崇宁元年】壬午年(1102年)贡举,官国子监博士,娶李氏恭人,子一,宗悦。结合以上文献及谱牒资料可以得知汤显祖第二十世祖熏公与《古今姓氏书辨证》主编邓名世,其子邓椿裒著书时间为同一时代(公元11131134年著书),并且同一地方人,同为抚州临川县人。作为临川望族殷汤氏,作者是完全清楚的,特别是对自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汤显祖的祖先从殷姓改为汤姓的历史。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