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安医家的一支奇葩

热度15票  浏览1138次 时间:2013年3月05日 10:59

---记徽州歙县上里南渡殷氏中医内科

徽州歙县上里,今称殷家村。清乾隆年间,宋南渡殷氏廿二世祖(上里十七世祖)殷世春,字杏堂,号荇塘,首创殷氏中医内科。工诗书,精内科,尤擅痘科,著有《医方便读》、《本草便读》、《幼科金镜》、《痘科重光》等中医著作。

其医术传与三子殷嗣升,字日初,号怡斋,得父所传,尤精痘科。

嗣升长子殷长裕,字诵芬,号味松。善文学,爱诗歌,通乐艺,性豪放。继承祖、父医业,致力中医,精内科,对痘科更具心得,颇享时誉。其时徽州歙县南乡一带,疫痘流行,慕名求诊者,竟日不暇,活人甚众。次后(清咸丰年间)乃迁居徽州歙县南乡新安江边的南源口村坐堂问诊,遍施仁泽,名其室曰“丛兰”。受到歙县南乡坊间民众大力称赞,著有《本草便读补遗》以课子弟,门人巴道明师之,尽得其传。殁后,葬于歙县南乡石潭殷家祖茔。

殷安涛,名景修,字云舫,号海峰。长裕之子。九岁丧父,赖母程氏抚育。弱冠时,受母命从父之门人巴道明习医。刻苦钻研《内经》诸书,学成归里,益勤精研,造诣日深。辩证立方,一丝不苟。遇疑难杂症,当机立断。治病不计报酬,贫病辄送医药。日诊百计,晚年誉高。时人赞誉其为“新安医家”。1910年秋,在歙县南乡赤痢流行,来势凶猛、酿成灾难的关键时刻,安涛心急如焚,凭自己的高明医术,日夜奔波不停息地为患者诊病进行抢治,由于万分劳累,加上又在行医过程中染上了痢疾病毒,最后倒在救治百姓的路上,再也没有醒来。只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医著《殷云舫医案》抄本二卷和无穷尽的思念。安涛有子四人,元配生长子树滋、二子育生,继配朱氏生三子全懋、四子朂康。其中有三人继其医业。

长子树滋(返东乡故里殷家村,继其祖产),生子一,殷雪昌(雪昌子三:义松、义林、义盛)。

二子育生,生子一,殷复商(又名殷扶伤,子三:砚修、砚倓、砚寅)。

三子全懋,生子二,女一。长子殷士鸿(又名殷巨宾,子六:业光、业明、业正、业大、业勤、业勇)。二子殷士鹏(继子一:业明),殁于外(上海)。女殷翠芳,嫁牌头村江氏。

四子朂康,继子一,殷士鹏(士鹏继子一:业明)。

殷全懋(又名殷笠耕),安涛三子,继其父医业。

殷巨宾(1914-1987),名士鸿。全懋长子,殷云舫之孙。幼读私塾,1931年随父笠耕攻读医术。父殁家贫,乃在舅父(程氏)支持下,于1932---1934年从师徽州名医岩寺罗田忠堂村(现属徽州区)的方乾九(人称“忠堂先生”)。1935年在南源口村开业行医。聘歙县南乡岔口村被人们誉为“江南一枝竹”的知名画家吴皖生(安徽省文史馆员)担任南源口村私塾教师。1952年参与组织南源口联合诊所,并任歙县医师联合会常委,任副主任医师。此后一直在南源口公社卫生院任中医,在医学上有一定造诣。擅治内、妇、儿科,临床经验颇丰,驰名于世。带外姓学徒八人:高开枝、汪圣希、肖朝喧、汪文成、胡开念、张泽民、王寿福、张明雄。1979年退休,享年七十有三。子六,长子殷业光(又名殷惠林)、次子殷业明(又名殷欣欣)、三子殷业正(又名殷和平)、四子殷业大(又名殷和风)、五子殷业勤(又名殷和雨)、六子殷业勇(又名殷和虎)。有三人继其医业,二子殷业明、三子殷业大、五子殷业勤。其中,三子殷业大医业颇佳。

三子殷业大(又名殷和风),殷世春第七世孙。父亲殷巨宾(字士鸿)是上个世纪中期歙县乃至徽州最有名的中医。不仅乡里百姓找他看病,一些绅士幕僚也都找他。因此,那时父亲非常“吃香”,也有财源,因为有钱,国民党还拉拢他当过伪渔梁镇长,正是因为他当过国民党的“官”这一“劣迹”,解放初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父亲多长受到冲击,多次被批斗,家中财产被分割,家庭逐渐走向衰贫。唯一留下的、恐怕也是这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便是殷世春的手写珍迹《本草便药》以及殷巨宾亲手撰写的《医案》等。一九七八年,父亲殷巨宾被彻底平反。

14岁少年站立高椅背

自宋以来,新安医学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师承,形成了自身的医学教育模式和特征,世代相传,代不乏人成为新安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与源泉。而在殷家村、南源口,从创始人殷世春开始,七代相传、代代从医,从未间断,而且擅长内科。

由于“身份论”年代带来的负面影响,殷和风高小毕业便被迫辍学在家。也就是从这一年起,14岁的殷和风开始了“站高椅背“的从医生涯。所谓的站高椅背,是古时医家师傅带徒弟的一种传统模式,师傅坐在高椅背上问诊号脉开诊疗单,徒弟则在椅背后边看,站的久了,看的多了,自然会看出门道,学到真经。

聪明、勤奋、好学,别看小小年纪,读书不多,却颇得父亲喜欢,在“椅背”后站了三年,开始被父亲推荐到“前台”,让儿子为患者看病。一个站起来比桌子高不了多少的少年医生一时成为南源口百姓的谈资。在此期间,还跟着当地一位有名的老药农(江荣芳,已去世)上山学习采药,认识了1000多种药村,这对他在中医医技的提高非常重要。1976年,南源口村成立村级卫生室,朝气蓬勃的殷和风正式成为村里的一名正式医生。

在村里干了两年,1979年,村级卫生室取消。又回到家中,这年,父亲刚好从乡卫生院退休,父子俩逐在家中开设了诊所,为附近和慕名而来的十里八乡的百姓看病。1983年,参加了徽州地区(现黄山市)赤脚医生资格考试并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资格。

殷和风看病传承了世祖传统,以内(儿、妇科)科见长。其对伤寒、温病、复杂外感以及危急重症的治疗可谓手法精到,游刃于如珠走盘,常常是立竿见影,效如桴鼓。

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

古新安,是程朱理学的桑梓之邦,文化底蕴丰厚,商业、文化的繁荣,促生出大批的儒生。“学而优则仕”,“学而困对商”,“学而仁则医”等等,在“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思想主导下,新安医学不但达到了鼎盛的高峰,同时也成就了新安医学纯朴的医德医风。

相比于时下医患关系愈发恶劣、医风医德世风日下,殷和风从小就接受父亲“欲救人而学医者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的医德教育。而40年的从医生涯,已记不清支助过多少人,或悬壶乡里,或寓居外地济世保民,遇到特别困难的人来看病,不但不收钱,而且还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多年看病,救死扶伤,对于那些心存感恩他的乡里乡亲,哪怕是一个冬瓜、一个南瓜或一刀腊肉,也坚决做到不收,遇到个别推辞不掉的,便从家中以物换物,不让病人“吃亏”,一以贯之保持医生的纯洁性。

殷和风说,如果没有爱人之心,恻隐之意,是做不好一个医生的。

七代世孙的忧虑和建议

作为新安医学的第七代世孙,殷和风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殷氏内科医术和文化精髓。但也有忧虑,两个儿子,且大学毕业,但两个儿子学的都不是医学专业。这就意味着新安医学家族殷氏中医面临断代。

本来二儿子殷健新是有希望接班的,也有这个兴趣,高考后填报的第二志愿是淮南医科学院,结果被第一志愿录取,专业是农学。由于国家对医疗执业资格越来越严格,过去父带子学、父传子继的家族世袭模式从学医的本义讲没有问题,但由于现在行医必需要取得相关资格考试并获得证书(包括西医课程),按现在越来越严格的医疗卫生部门的要求,只是这种模式肯定做不了医生,因此,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两个儿子如何继承传统中医,成了殷和风最苦恼的问题。况且他自己只是一个“赤脚医生”的初级职称,由于年龄关系,难以继续深造,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传承是个问题。

如果说殷氏面临着的新安医学是家庭的传承问题,那么新安医学也面临着整体断层的问题。仅仅从歙县看,中医院的门诊数量相比以前大为减少。这说明西医盛行的当下,中医可能会面临着萎缩。同时,现在一些中医院的科班毕业生普遍多理论而少实践,这不符合中医临床经验的培养,因此,建议科班毕业生在上岗之前一定要跟古代学徒一样,先站“高椅背”,通过耳闻目濡,亲身实践,提高中医的治疗水平。另外,当地的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新安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注重挖掘和储备后备人才,为具有先天优势的新安医学世家后代制定特殊的政策,树立他们学习新安医学的信心,让更多的年轻人主动地参与到新安医学的事业当中来。

TAG: 新安 奇葩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