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善堂”三修殷氏宗谱序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同善堂殷氏族谱   发布者:殷传开
热度14票  浏览745次 时间:2012年7月09日 08:16

清朝康熙年间,先祖同起公定居繁邑鲁港镇,历时百余年,繁衍生息,宗族昌盛,子孙兴旺。为告慰祖宗,昭示后人,由五世孙正成、正万、正余,六世孙德福、德藩、德勤等六公不忘人伦根本,追根溯源,带领族人纂修宗谱,建立宗祠。从此繁昌、三山、鲁港、芜湖一带殷氏宗族立足生根,兴旺发达。

光阴荏苒,岁月蹉跎。在随后的七十余年间,虽多次编修,终因政局动荡均半途而废。我殷氏子孙原系水面生涯,分散江湖,往来较少,逐渐生疏。久之尊者失其尊,亲者失其亲,尊卑混淆,世系不明,亲者相见如同陌人,敬宗睦族逐渐淡忘。民国三十七年九世裔孙传仁公在兵荒马乱、战火连绵中,克服诸多困难,为续族谱,在永长、本恭诸公的协助下历时三载,重修了《繁芜殷氏宗谱》。

公元一九四九年中华民族开启了新纪元。但在随后的年代,家谱被列入“封建糟粕”在被社会抛弃的同时,也在年轻一代中逐渐遗忘。文革中的“破四旧” ,多数家谱被销毁,殷氏宗谱也在其中。九世裔孙传暹、传道两兄弟冒着风险,抢救了家谱,保存完好,得以传世。这就是传仁公六十年前重修的殷氏宗谱,脉络清楚,世系清晰,为本次续修家谱提供了依据。如果没有这部宗谱就无法续修,家族的历史必将中断。因此在有谱可循、可续,感到欣慰的同时,特别缅怀传暹、传道两公,为家族建立的功德,令后人深深感动。

公元一九五四年的特大洪水,冲垮了三山镇下街的殷氏宗祠同善堂,列祖列宗的灵牌散失殆尽。公元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传美、芳龙、芳虎、芳美、芳林、芳宝、芳春等诸公为延续殷氏家族的历史,深感续修家谱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于是不辞辛劳,多方奔走十余年,动员和说服族人共续家谱。终于在公元二零零八年初春成立了以传开为主修的续修宗谱委员会,历时二年完成了《繁芜殷氏宗谱》第三次续修的大事。

续修家谱是家族内的大事、幸事也是难事。家谱是分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教化子孙、继承和弘扬祖先传统美德的历史文献,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家族生命史、发展史,是氏族的传家瑰宝,修好家谱事关重大。时隔六十年,殷氏族人由水上生活到上岸定居;由世居一处到频繁迁徒,分散各地,现因修谱将其聚合,其中的难处可想而之。将千百人之事秉笔于一人更是难上加难。承蒙族人厚爱,一致推举传开为主修。传开年已七旬,深知自己才疏学浅,天性愚钝,恐难担此重任。然难辞众意,只好勉强应之。续修家谱使殷氏家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兴旺发达,这是我辈应尽的义务,责无旁贷。传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夜以继日,竭尽全力完成宗族大事。

根据史料,追溯历史,先祖同起公孤身一人,移居鲁港,落地生根,以船为家,捕鱼为生。二百多年来因水上生活,居无定所,子女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到解放前夕,绝大多数族人目不识丁,只有少数家境稍宽,送子上岸读书,期盼子孙有好的前程,终因财疏力薄,难成大器。殷氏两次纂修宗谱都不能自行完成,靠亲朋好友帮助才能实现。解放后党和政府关心渔民生活,划地建房,上岸定居,结束了水上生活,子女都能接受教育。现在殷氏子孙已经扫除了文盲,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达到初中文化水平。公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族人中只有两名大学本科毕业生,时至今日,年轻一代中十之三、四均己获得中等专科、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硕士生、博士生不乏其人,出国留学的人逐年增多。由于安居乐业,文化层次的提升,族人己融入社会各行各业中。他(她)们中有党务工作者、政府官员、军队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者、劳动模范、工程师、统计师、高级经济师、主医师、大学教授等。正是祖宗的高尚品德,造就了许多优秀人才,他(她)们以自已的聪明才智;以勤劳、俭朴、仁爱、宽容的优良家风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充分展示了殷氏家族新一代的风采。

鲁港是繁芜殷氏家族的发源地几百年来殷氏族人以鲁港为中心在八百里皖江上生生息息。虽然以船为家,分散各地,但都不远离,时散时聚,逢年过节,婚丧祭事,都能相聚、相助、相亲、相爱。在这片广阔的水面上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改革开放后部分殷氏后人因学习、工作的需要,离开故土,走向全国各地,走出国门或学习或工作或定居,使我族在近代的迁徒中枝广叶茂,遍及海内外。殷氏子孙若再续家谱,切不可遗漏散居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繁芜殷氏血脉。

修谱工作量大,知识面广,要求完整、准确。但限于本人水平和能力,难免存有不妥之处。望后世子孙之续任者,正其讹,辟其谬。修谱不易,保存更难,为鉴前愆,愿今执谱者,郑重收执,切勿遗失损毁。望能永久保存,代代相传,此乃我族之大幸也。

公元二零零九年岁次己丑季春

九世裔孙传开拜撰于芜湖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