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氏家谱大東近支彔 寻根彔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上海   发布者:殷亚东
热度21票  浏览1076次 时间:2010年6月05日 16:34
殷氏家谱大東近支彔 寻根

南渡殷氏后裔殷亚東

我支祖籍历代口传为镇江丹徒,没有文字记载。目前“德”字辈已都过世,田字辈也剩无几。问祖寻源,只能依据在世的长辈们的记忆彔。南京姑奶奶的回忆:她祖父时代由大程集迁到王集,祖父的名字记不清楚,好像名字里有个红(音)字,她父亲德润公一九零三年在王集出生,听上辈说祖籍是苏南,是因为受到红头鬼子的追杀,逃亡到大程集的。在南京时听三哥(我的三叔祖寿田公)说过他曾与南京钟表厂的一个殷氏族人序过宗亲,认定我们家的祖籍为丹徒留村,有祠堂在。

据安徽堂叔发奎公说:领我们这一支北迁的是一女性先祖,是他的祖父德麟公讲给他听的,他祖父德麟公曾在镇江茶馆与丹徒殷氏族人序过宗亲。

按上海桂田奶奶回忆:她父亲德麟公一八七七年生,一九五五年去世,她祖父、祖母在益林镇开商店,祖父的名字记不清了,好像有个春(音)字,他家在祖父时代由大程集迁到阜宁的益林镇。

我的曾祖德元公是德字辈中最长的,一八六七年生,一九五七年去世。我小时候听他讲,他与益林德麟公关系最近,是堂兄弟关系。我听我姨母说她听我曾祖讲故事,说其上辈有亲兄弟四人。我支的字辈排行,前三代“德”、“田”、“长、发”似乎是按谱的,而第四代“亚”字辈,我排行第一,是我曾祖起的名字,肯定不在谱。为考查我支根源,我三次去了丹徒留村,详细翻阅了留村倫叙堂光绪十七年(1891年)第十三修宗谱,没有找到符合我支的字辈,谱中字辈排行与起名是分开的,排行字决定辈分,起名的规律,各分支各不相同,从世系图看,行德、行田的一个都没有,也就是说我支的德字辈和田字辈的辈分字,在留村谱中是找不到的,按名字查,只查到了秀分支起名规律,其二十五世至二十八世分别是仁、义、道、得(按理是道德的德),我进一步看了其“得”字名的出生年代,排行第一年龄最大的在光绪元年。而我支年龄最大的是同治年代,所以也不可能与我支有关。故我支祖根在留村的传言是否定的。按字辈名讳都找不到根据。

现今的丹徒、丹阳、镇江一带地方,古称润州,在这一带地方,住有我殷氏家族数十万人,按《殷氏家乘》记载,始祖是宋代右武大夫殷氏秉常公,北宋末年护驾南迁,落根润州,元、明、清发展成江南望族,至今已传三十余世,自称“东汉世家”,建有各支宗祠近百家,仅黄墟一派就建有三十多个分祠堂,其中黄墟大宗祠号称九十九间半,我支虽不知堂号,但从各方面分析属于该系无疑,考查历史记载,苏南殷氏向苏北迁徙至少有过两次,规模较大的一次是明朝洪武年代,朝廷为了开发苏北强制移民,形成了现今的海州朐阳殷氏、灌云沭阳殷氏、阜宁黄浦殷氏等。第二次是清朝太平天国洪杨之乱时,被乱军追杀,而逃亡苏北的,与我支的传说是符合的,故我支属于后者,再一根据是海州系一九零二年续修家谱时,我支就不属其宗,我支源根属南渡始祖秉常公系是无可怀疑的,然而按字辈已难以考证了,管理留村家谱的殷氏大槐公教我从逃亡家人中查找,也许是一个途径,据大槐公介绍洪杨之乱时,有成千上万殷氏族人逃往江北,给我看了家谱中的乱世纪略篇,同时又给我提了一个查询线索,在殷氏网上,苏北海安殷网根先生登了一个寻根启示,他家宗祠在丹徒县黄墟镇东首,祠堂总称为“殷氏宗祠”,号称九十九间半,始迁祖宗贤公,字希聖,行晓九,弘公次子,是南渡五世祖,宋绍定壬辰正月初九日亥时生,元至大庚戍三月十五日卒,大宗祠现为黄墟小学,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分祠在黄墟古镇的六房古屋后,为本七公的分祠,堂号失考,始迁祖克甯公,禧公次子,諱谧,行本七,是南渡十二世祖,生於永乐壬寅八月二十九日,卒於天顺甲申正月初二日,小分祠在黄墟古镇马迹山北的大缺村,堂号为“六行堂”,始迁祖少庵公,讳菉,字:德萌,行智十一。南渡十六世祖,生於嘉靖己亥四月十八日丑时,卒於万厯乙卯十二月十四日,隆庆壬申继父志自黄墟迁居大阙。文恒公是南渡二十五世祖,海安初祖,是洪杨之乱残余势力在丹徒袭民时(1875年)逃到苏北小镇——海安西场镇安家落户的。根据网根先生的家传及实地走访族人,同时期逃难出来的族人有落户如皋车马湖的,有落户海安县迮庄中学一带的,有继续北上迁往阜宁、涟水的,其中阜宁、涟水殷氏族人最为富裕,当时带出来的金银财宝都在他们那里保管着。如皋、海安、阜宁、涟水一带的殷氏最近,传说都是一个堂的。网根先生在南京大学黄墟殷氏家谱中查到了他家族的根底。按大槐公的分析,我家的祖根,很有可能在黄墟,建议我去查黄墟家谱。于是我在网上与网根先生取得联系,无独有偶,他对我支先祖是一女性,特别重视,问我你家女性先祖是否姓张,我说姓张怎样,他告诉我说,他家先祖文恒公是单身携子落户西场的,时间是光绪元年(1875年),家谱上记载夫人张氏生于道光乙已年(1845年),没有死亡记录,生死不明,下落不知,【注:根据南大黄墟殷氏家乘分析,张氏应该没有死亡,该谱终修与光绪十一年(1885年),也就是文恒(珩)来苏北定居十年才修成,家谱没有记载她的死亡信息,说明张氏应该没有死亡】,作为一个谜,族人曾在各方面寻找过,在这之前同治年代处于洪杨乱世,有无数殷氏族人逃亡,有人说张氏是同本族人带着孩子一道逃亡了,为了解开这个谜,网根先生在网上刊登了帖子,现我大东支的先祖是女性,是巧合吗?是否有可能是张氏,值得考究,我家也有一个謎曾祖父德元公,从来没有与后人谈及过他上辈的情况,讲家史时,讲了很多我曾祖母的事迹,如何精明强干如何贤惠,但从没有提及过如何孝敬公婆的情况,我曾祖年龄最长,我支先祖是女性,按理他应当讲给后辈听,为何由堂弟德麟公口中讲出。德字辈其他诸公都谈及过父母的情况,独我曾祖没有,是否有其隐情。推想海安支的张氏是我曾祖的母亲,张氏一八四五年生,我曾祖一八六七年生,大二十二岁,从年龄上看是有可能的,再从六行堂的世系图上看,二十三世的立極公,二十四世的锡東公,二十五世的文有公、文循公等若干人都无下落,他们虽不同辈,但年龄有可能相差不多,有可能是同张氏一同逃亡的,年轻的男性,有可能是逃出后成家的,我大东的这一支,有可能是他们的后代。又从世系图上看出,文恒公是堂兄弟四人,文恒公的父辈是亲兄弟四人,与我曾祖说的他上辈有亲兄弟四人是符合的,难道世上有这么多的巧合吗?海安支的网根先生已花了多年时间查寻上六代祖母张氏的下落无结果,现遇到我们大东支可以说是有缘,故我们双方决定不妨先联宗,我大东支归属于丹徒黄墟六行堂,始祖是苏南南渡始祖秉常公,大东镇始迁祖是德元公,海安支的张氏是德元公的上一辈,我支初祖德元公是始祖秉常公的二十六世孙,以后各代按此排辈,海安支的网根宗亲与我大东支的第五代“根”字辈同辈,均为始祖秉常公的三十世孙。

最后说明,现今我大東支建谱,由于历史久远,又不知堂号,殷氏族谱错综复杂,很难找到文献依据,今与海安支联系,尽管推理可能有误,但也无碍,因为我支是属于秉常公的族系是肯定无疑的,不会认错祖宗,如果今后在殷氏家谱(如南京大学黄墟谱)中发现有误,可在下次修谱时更正。

特作寻根录以明后人。

                                                                  2010年6月5日上传

                                                                 2010年6月10日编辑

TAG: 家谱 近支 寻根 殷氏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