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殷氏家乘二卷《本源考》摘录考订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麒麟殷氏家乘   发布者:东汉世家
热度32票  浏览2172次 时间:2012年7月18日 08:32

本      源      考

歙上里十五世孫正茂纂修

   站长按语:四百多年前,明正茂公《本源考》一文,是吾殷氏族史研究中涉及到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该文散见于江南秉常系各支宗谱诸种版本的序言中,如《琪琳谱》、《留村谱》、《暨陽香麓譜》等,各譜中的文字基本一致,都是没有用现代标点符号断句的文言文,现代读者读起来,颇觉费力。今网根宗亲以《琪琳谱》序中收入的该文为蓝本,将其用现代标点符号断句,在本网发表,以飨读者,实为一件大喜事。

 网根先生对该文的断句法一定尚有诸多不妥之处,恳请专家学者和吾族智者予以指正。指正的文稿可直接在本网发表,也可发至我的信箱中hy_yzb@126.com

                 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站站长 殷作斌

                                                     2010119

予修族譜,既考姓氏之所自,又考殷氏無別宗矣,然其始自肇土,後之分枝別派,木本水源尤所當,尋求不得而謬妄疑似焉者,稽諸史牒,歷世所著之人與其家世之地庶,有明徵焉,爾書大傳稱:成湯肇基為殷者,三十世至微子,之后列為諸侯者又三十世,而偃王、剔成始,忘其國,齊、魏、楚三分其地,以數計之,商之世祚,過於周者八百四十余年,为帝为诸侯者凡用歲一千四百有馀,而其祿始訖,天之眷商,厥惟舊哉,偃之忘也,其子孫家於故國,而皆氏殷。春秋時併陳宋之地,秦郡縣為陳州,於是後世遂表為:陳殷氏地望。計宋之失國在周赧王四十七年,而贏秦遂興,秦漢間,殷氏寡所著見,東晉至隋唐間見於載籍者,並書陳州舉地望也。如吾家者,來自潤州,通譜數百年,更十六七世矣,譜之所計,自徽之初祖而上,凡五世為潤之初祖,其初祖以上,即潤譜莫祥焉,直云遷自泰州,他無考證,茂不知潤祖所從來之本末,貿貿焉無以自安,乃備考書史,所計陳之諸殷,居止流寓,仕宦所歷,其在晉時原有殷氏譜,梁、陳間注述家多引按之,今已不可得,唐麗政殿學士殷踐猷,號:五總龜,尤通氏族學,其於本族源流宜益明備,今亦莫得其書覽之,而《晉中興書》及《晉陽秋》、《世說》等書,每補晉史之缺。諸書載殷中軍浩,棲遲丹陽墓所,王仲祖、謝仁祖、劉真長軰皆至墓所省之,又云:仲堪之歿,其子簡之葬其父丹陽祖墓(丹陽一作丹徒),遂家墓側,潤州之殷或云自浩與簡之始,而以晉末渡江之先殷氏墳墓或當有在潤州者,以為疑辭憶見,而非確然不惑之辨,又潤州與吾家之譜云自泰州來者,別無一書可徵。其疑尤甚,夫祖宗之籍,冒固不可疑,亦非真。遲廻歲月,爰撿文苑英華,至八百八十餘卷,將卒業矣,乃得唐馮宿(宿•唐文章,家有集四十卷)所為《天平軍節度使殷公家廟碑》讀之,公名侑,兩為刑部尚書,卒贈司空,元和間以宗正少卿使回鵑,即昌黎韓公以文送之者。新、舊唐書並有傳,侑之為節度使也,制得建家廟於京師,而宿序其家世於廟碑曰:‘侑之先,陳人,二十一代祖,名封,在東漢恒靈間為諫議大夫,出為冀州刺史,避黨錮棄官,挈家屬南渡,栖于曲阿,邁德流芳,或隱或顯,粲于家牒,播于人間;十九代至工部府君,諱楷,字:文絢(一作詢),唐高宗朝,四岳舉高第釋褐拜雍州新豐尉,累遷大理丞,天授中以議獄平反,為酷吏(來俊臣)所陷,貶台州永寧丞大理,子:玄覺,字:元明,十八歲舉明經,以父謫死未歸舊阡,求為寧海尉,既克營護父喪,祔于先兆,終身不言祿,元和八年七月與大理公同日追贈衛尉卿,衛尉之子懌,字:易從,弱冠游太學,天寶末知天下將亂,乃東歸,侍太夫人版輿徙居吳郡,本道採訪使李希辟從事浙東節度使,薛兼訓請為兵曹參軍並不就,後累贈左散騎常侍。’[读者殷作斌注:正茂公在其《本源考》中引录的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中的一段文字,并非冯宿文的原文,因此该引文只能表示正茂公对冯文的理解,并不全能代表冯文的原意。其实,在冯宿的《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廟碑》的一文中,殷侑对其三代近祖都恭敬有加,在曾祖名、祖名、父名之前都加有一个“讳”字(分别为讳楷字文绚、讳元觉字元明、讳怿字易从),唯独对二十一代祖“封”却直呼其名,名字前没有加“讳”字,也没有用“二十一代祖讳封字建之”,这本身就会使人想到冯文中“二十一代祖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这名话中的“封”字是人名“殷封”的“封”字还是动词“封官”的“封”字的问题,这牵涉到侑公的二十一代祖名是否真叫殷封的问题。现将与此有关的冯宿原文中的一段节录如下,供有兴趣的读者作对比阅读用。冯宿原文中与正茂公此处引文相关的一段原文如下:追惟我氏之权舆,二十一代祖封在东汉,桓灵间为谏议大夫,出冀州刺史,避党锢弃官,挈家属南渡江,栖於曲阿,迈德流芳,或隐或显,粲於家牒,播於人闻。十九代至工部府君讳楷字文绚,高宗朝四岳举高第,释褐拜雍州新丰尉,累迁大理丞,天授中以议狱平反,为酷吏所陷,贬台州永宁丞,今上大和八年七月,诏追赠工部侍郎。卫尉府君讳元觉字元明,十八明经出身,以工部府君处明夷之时。持法不挠,谪居而殁,未归旧阡,茹荼调选,求为宁海尉,既克营护,祔於先兆,遂大布之衣,终身不言禄,与工部府君同日追赠卫尉少卿。骑省府君讳怿字易从,少负志气,博学善属文,弱冠游太学,籍甚於公卿间。天宝末,知天下将乱,乃促装东归,侍太夫人版舆徙居吴郡。吴中士大夫得从府君游者,乡党以为荣。本道采访使李希言辟为从事,奏授试昆山尉,浙东节度使薛兼训请为谋,奏授试右卫兵曹参军,并不就,事具今东川节度礼部尚书杨嗣复府君神道碑。元和至宝历中,累追赠左散骑常侍。於戏!三君皆位不充量,道屯於时,赠典累锡,覃恩逮及。天其或者将厥後必有达人畴庸,缵服在於兹者。不然,何陈郡公之庞鸿魁梧,磊砢昭彰若此。 ----此段引文有两个出处。出处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六百二十四/扬州官刻本;出处2:《文苑英华(第六册)卷八八二碑三九[家廟三]按:曲阿今之丹陽,秦漢間故名,乃知吾殷氏漢恒靈時自陳徙曲阿(曲阿隋唐間始領于潤州),至侑已二十餘世,歷漢末、三國、東西晉、六朝、隋、唐、元和、長慶之間六百餘祀,由是知諫議公為潤之初祖,而譜失考。耳其家于陳者,自諫議公以上約而計之止四百餘年,則家潤之,歲歷為多其墳墓,自漢末以來,葬于曲阿諸山之間者莫可數計,浩之棲遲,仲堪之祔葬,皆在丹陽無疑,何言乎?浩與簡之始家于潤,而以先有坟墓在润致疑耶!乃今都不可以檢訪重滋,嘆息而已,宿廟碑文又云:常侍府君,懌之神道碑,為東川節度禮部尚書楊嗣後撰,其識墳墓及家世,有宜更祥備檢之不可得矣。史每書殷賢陳人者,以其宋公之遺,國除並陳為州以為地望,故輙用史法而以陳書,固知浩與仲堪軰必潤之產,皆諫議公之裔孫也。何以明之?司空侑之為潤產也,其世代爵里甚明,而唐史猶書陳人可徵矣。唐以后,殷氏罕著於史牒,明與至于今,殷氏公卿宦達為最盛。予每遭遘問訉,所自江以南者,多曰自潤州,桂林、克齋、都憲公則云自泰州及訉,以潤泰所自則皆莫之知焉,猶吾未閱廟碑,誠亦藐乎其未知也。琬琰文籍,足以傳信,可貴如此,唐又有學士仲猷公碑,顏魯公書,其紀載文翰益可信,而今亦莫可得也。即有同宗好古者,仕宦西京訪致之,不為牒譜之觀乎,夫潤自諫議公來遷后二十世,侍常公始以天寶之亂,再徙于吳,六百餘年之內,枝派分異于他所者莫知其幾,故江以南者多祖于潤,不但徙吳之一派也,其云自泰州者亦必由潤遷泰無疑也,潤祖諫議公之派至南宋千有餘年,而猶不改其井邑,而吾徽歙之派,在宋理度之末始分于潤,則其遷為獨,後譜系絕紐,自潤五世以上皆莫詳焉,況丹陽久遠之世系墳墓而無疑似之說乎。今而幸識其遷潤之祖,尚欲訪求後遷五世以前之祖與夫丹陽墳墓之遺跡,不知吾江南之派有能識取蹤跡之者否耶?吳人尊祖敬宗而好文學,倘徙吳之派有能如陸士衡之能追原祖德,而識其墳墓,譜記潤祖之詳著乎;江北之殷多分于陳,世次雖遠,源本不殊,豈有博通氏族之學,如五總龜者,而能詳其家陳之所由來,吾願摳衣執簡相與考質之矣,又惟陳之有殷,始之宋之失國,當其土之三分,族之流瑣而能不失其保姓受氏亦以幸矣!必欲考,次偃王以降之祖,國史且有缺文,況於千百世之系家乎!自載國策及兩漢之文,皆當考之,無著見者,而獨幸昭明太子之選不遺,殷公家廟之碑,得其所以自陳遷潤之源本,喜而不寐者累日夜,古人謂忘其祖者忘其天也,吾固不敢忘吾天,乃今斯得其所天矣,於是,遡本窮源,著殷氏本源考,而採節其人之見於簡牒者,俾吾族之尊祖敬宗者,得以覽證焉。[读者殷作斌考注:正茂公之《本源考》在今秉常系诸谱序文中均可见,如张家港殷浩藏《暨陽香麓殷氏宗譜》等,非《麒麟殷氏家乘》专也,查诸谱正茂公《本源考》之多种版本,可断定,《本源考》原文至此终,麒麟殷氏家乘》以下之文字,应非正茂 公《本源考》原文也。]【支持和赞同教授的观念。殷网根注2012年7月18日】

以下文字记载实为“矜式编”内容,非本源考原文,为了不误导读者,特将其内容删除,以还原本源考本来面貌。如果有需要该内容的可以和我联系。【殷网根:2012年7月19日】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