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二】殷商后裔姓氏志

热度0票  浏览8215次 时间:2014年11月02日 20:12

 

当然,成汤立国后制定的王位继承制度究竟是嫡长子继承还是兄终弟及,学界是有争论的。从《史记》来看,崩,弟外丙继位,外丙崩,弟中壬继位,似乎是“兄终弟及”,其实《史记》此说不真,其中另有隐情。从甲骨文中发现的商族祭祀制度和后世商王对伊尹的无限崇敬来看,《竹书》记太甲杀伊尹有误,还是《史记》放太甲于桐宫思过自新为真。笔者的《家传》也证明了这一点。笔者曾祖殷高良字显祖,手抄《殷氏家传》后附有殷商小故事集一册(《家传》首页特别注明:“出于晋谱,其中记有王亥仆牛上甲中兴比干力谏阿衡立威盘庚迁殷脍炙人口的殷商先祖小故事。我在上高中时,父亲曾给我看过,但那时既不知其珍贵,也不懂其内容,到后来上大学期间再读时,才懂其部分内容。可惜毁于文革,不可复得。现在边读《竹书》、《史记》,边回忆,依稀记得一些故事情节。发现《阿衡立威》的故事情节,与《竹书》、《史记》记载大不相同。《阿衡立威》的故事大意是:成汤有三子,长太丁、次外丙、三中壬,成汤立长子太丁为太子,但太子先亡。汤崩,太孙太甲即位,汤命阿衡为顾命大臣,太甲不争气,不遵汤法,阿衡愤而立威,放太甲于桐宫,令其思过自新。国不可一日无君,阿衡先请其二叔外丙代之,外丙勉强应之,代了几年不辞而别,不知所终,阿衡又请其三叔中壬代之,未几而崩,于是阿衡摄政当国。后见太甲向善,阿衡喜,亲往桐宫,迎回太甲,还政于他,自告老隐退。故大宗殷后裔,皆视阿衡如己先祖,崇敬有加。阿衡者,伊尹也。这由东汉许慎的《说文》可证。《说文解字》”字条释文谓:“殷圣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由此可知,成汤钦定的王位继承制度不是兄终弟及”,而是嫡长子继承”。成汤立下的这个规矩,到小甲崩时被破坏了。显然,如果不发生太孙太甲被阿衡立威放逐的特殊历史事件,外丙也好,中壬也好,都是不可能为王的。而且据家父回忆,《家传》中还说,外丙和中壬两人,是你推我让,都不愿抢侄儿太甲的王位。民间《家传》的这个说法,虽既不同于《史记》,也不同于《竹书》,但与甲骨卜辞的考古发现及常玉芝推理颇为接近。这再一次说明,民间的传说或族谱或家学记载,与方志一样,对国之正史研究是有辅助或补充作用的,即使是看起来无用的《家传》之类,有时也会排上用场,一些专家学者轻视甚至排斥民间资料或神话传说、民俗传说是不可取的

按照子姓商族的祭祖规矩,如果是微子的儿子或孙子继承大位,则微子这一系是直系,后人祭祀他的时候会格外厚重,他的配偶也要受到后人的祭祀,如果是微子的弟弟继承大位,则微子一系就要沦为旁系,会被后王轻视。后来宋国的三十多位国君全是仲衍后代,没有一个是微子的后代,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规矩之厉害微子肯定清楚。微子有子有孙,且不止一个,可是他为什么还是决定把大位传给弟弟仲衍呢?这个问题古今都有人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微子的儿子“一说是孙子“”,山东微山殷氏族谱记载微子有子名“”,早卒,费生“与微子政见不合,特别是对微子“跪着生”的做法不满,微子封宋后多次到周去朝觐,但他的儿子“或孙子“一次也没有去过,而弟弟微仲则是微子的坚定支持者,故传之。此说貌似有理,但不经一驳,因为微子的儿、孙不止一个,见于文献和家谱的,就至少有两个儿子:“”、“”,一个孙子:“”。一个因政见不合不可立,还可以立另一个。笔者思前想后终于悟出可能的原因现记于此供读者参考帝乙临终时,他与两个弟弟比干和箕子商量王位继承人的事,箕子建议立贤能善良的大儿子微子,比干则主张让小儿子帝辛继承王位。比干说,微子虽是长子,但是庶出,帝辛虽小,却是嫡子。最终帝乙采纳了比干的意见,让帝辛继承了王位。对此安排,微子肯定是有意见的,加上后来帝辛失德专横,不听劝谏,微子当然更是心寒。后来武王伐纣,微子作壁上观,认为反正周弱殷强蚍蜉撼树谈何易,起初他只是想利用周的力量狠狠地教训弟弟帝辛一顿,让其吸取教训,洗心革面,万万没有想到武王只用一天的工夫就活捉帝辛,并被斩首示众。微子看到大商气数已尽,无力回天,为保民存己,才卑躬屈膝地“跪行”求见武王,乞求武王下令罢兵,以保百姓。这件事对微子触动很大,震动也很大。微子当时的感觉可能如五雷轰顶,他根本没想到因为自己作壁上观关键时刻没有帮弟弟帝辛一把会导致弟弟帝辛被杀会导致整个大殷的灭亡此时微子十分内疚自觉愧对先祖所以决定让自己这一支系隐于民间不当显族故才有传弟不传子孙之举宋国后来的三十几位国君没有一个是微子之后正是微子自觉愧对先祖的自责心理的佐证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