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殷氏族史涉及的古文献问题向古文献学大师刘晓东教授的求教信

热度31票  浏览1871次 时间:2013年6月10日 00:54

殷氏族史涉及的古文献问题向古文献学大师刘晓东教授的求教信

 

站长公告】国内极为著名的古文献学大师、世界知名的汉学家刘晓东教授2013526日晚给殷作斌站长打来长途电话,就求教的三个问题作了详细答复。为怕电话记录出错,刘教授采用了极为缓慢的语速,重要之处还进行了多次重复。我们十分感谢刘教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我们殷氏族史的研究予以关顾。下面将殷站长记录刘晓东教授语音电话的全文公开发表,以飨读者和各位关心此问题的殷氏宗亲。也希望刘教授见到此网文后就电话记录是否准确提出修正意见。

                    殷作斌  2013-5-27

 

2013-5-26刘晓东教授电话回复全文:

 

一、对关于急就篇》的殷氏姓字注问题的答复:

 

汉史游《急就篇》原文未见有姓字注。《急就篇》姓字注始见于唐颜师古注本。颜师古在《急就篇》殷满息”下加注的原文不是“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而是“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其后还有举例“秦有殷通,汉有殷仲”。《急就篇》殷满息”下颜师古注全文是:微子本殷之族地,虽封于宋,支庶或称殷氏。又,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亦以为姓。秦有殷通,汉有殷仲。满息,言充满而蕃息也今人管振邦将此颜注今译为:“微子本属殷商之族,虽封于宋,但其支庶有的仍称姓‘殷’。又,殷水在颖川,居住在那里的人也以‘殷’为姓。秦代有殷通,汉代有殷仲。满息,是说后代子孙多,生生不息。”颜师古加此注的根据何在,未见有更古的文献。但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考虑,颜师古加此注可信度不高。

 

二、对关于世本》对殷姓源头的记载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的答复:

 

有些文献中引用《世本》说: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这实际上不是世本原文。起码在现今所能看到的《世本》各种辑本未看到这样的文字。这些文献引用的文字“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实际上源于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也不是《殷本纪》原文。《殷本纪》的原文是: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司马迁说他是根据《商颂》来叙述契的事迹。从成汤以下,根据《尚书》《诗经》。但据后世学者研究,《世本》的内容定是司马迁作《史记》的重要所本。只是因为世本》一书直到西汉末年时才经刘向校整后定为现名(后来在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曾一度改名为《系本》),这就是《世本》虽为《史记》所本,却未在《史记》中见到《世本》书名的原因。

《世本》全书可分《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司马迁《史记》、韦昭《国语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林宝《元和姓纂》郑樵《通志》都曾引用和参考书中内容。南朝时,《世本》已缺《谥法》一篇,到唐朝又有更多篇目散佚,直至南宋末年全部丢失。后世的学者们根据其他书籍所引内容进行辑补,共分为八种不同辑本,商务印书馆曾于1957年将辑本集合而印成《世本八种》。其中《秦嘉谟辑补本》文字虽多,但很”,一般不为学者所重,倒是《茆泮林辑补》,辑文虽简,但纲目分明,比较接近真实的《世本》原文。你信中提到的《茆泮林本》等多种辑本中提到的文字: “子姓:殷、時、來、宋、空同、黎、北髦、目夷、蕭。”(在茆泮林辑本中“北髦”作“比髦”),应是《世本》原文无疑。

 

三、对关于对唐冯宿撰天平军节度使殷公家庙碑》一文(以下简称为《冯文》)中一个字字词性的理解的答复。

 

如果单从冯文》来看,将“”字理解成人名之“”和动词之“”(作“赐给”解)都是对的,都符合古汉语的句法,因此,单从《冯文》的断句来看,不能确定唐殷侑的二十一代祖名叫“殷封”还是不叫“殷封”。要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旁证”入手,即是说只有在《冯文》之外寻找到更多的关于殷侑的二十一代祖的史料 ,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光靠分析《冯文》无法裁定。

 

 

站长按】:公开发表此信是殷切期望对信中所涉三个问题感兴趣或有独突见解的专家、学者、姓氏文化爱好参与讨论。              

                   殷作斌  2013-5-17       

尊敬的刘晓东教授:
尊敬的刘伟杰博士:

    二位先生好!我是江苏淮阴工学院退休教师殷作斌,也是中华殷氏网(http://yin.10000xing.cn)、殷商传承文化研究网(http://www.china-yinshang.com或http://china-yinshang.com)两个殷商网站的站长。因早就知道刘教授与我们殷家是“近亲”(因为我们殷家已故的两名知名学者,四川郫县的殷孟伦和江苏六合的殷焕先,与先生均有学识渊缘),近来又看了刘教授的高足伟杰先生的博士学位论文《<急就篇>研究》,故知晓二位是中国古典文献学大师,所以才冒昧写信向二位请教三个与殷氏族史有关的涉及古文献的问题,恳请二位先生在百忙中抽空回复我(邮寄地址: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富豪花园A4-302 邮编223300。如是电子稿请发至电子邮箱:hy_yzb@126.com)。

问题一:是关于《急就篇》的殷氏姓字注问题

    许多涉及殷姓研究的论文均提到中华殷姓除了有末代殷商王室后裔“以国为氏”或“以国为姓”的源头外,还有一个以水为姓的源头。后说源于汉史游著《急就篇》的“姓字注”:“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我想请教先生的就是想弄清这个姓字注的出处、加注者和可靠性。请先生帮我理清与此有关的三个问题。

(1)“姓字注”:“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这个姓字注内容出于何种版本的《急就篇》,是原本,还是颜注本,还是王注本,还是其他本?我这里有一些《急就篇》的书法本(章草),只有近两千个汉字,从未见到过姓字下有注。恳请先生务必能将“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的具体出处教我,最好能将这个出处的原件扫描张图片或照张照片赐我。

(2)“姓字注”:“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这几个字是史游自注,还是后人作注?如是后人作注,则请先生教我是何时何人作此姓字注,或载有此注的最早文献是什么名,什么版本。

 (3)“姓字注”中:这句话“殷水在颍川,居之者以为氏”的学术可靠性如何?我想作者在急就章“殷满息”下加此注,定有所本,就先生看来,给急就章“殷满息”下加此注的依据若何?因为我们网站在全国范围内作过统计,至今没有发现一部殷姓家谱有以水为姓的记载,也没发现一个自称以水为姓的殷姓人,所以我才怀疑此姓字注的学术可靠性。

问题二:是关于《世本》对殷姓源头的记载

  许多涉及殷姓研究的论文均提到中华殷姓源于末代殷商王室部分后裔的“以国为姓”,并说有此记载的最早文献是《世本》,还有些论文讲涉此的《世本》原文是:“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这个我也相信,因为唐林宝的《元和姓纂》上记得很清楚:“二十一欣  殷:子姓,成汤国号也。二十四代、三十四王、六百二十九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姓。秦末居河内野王,汉初迁汝南。”我想,唐人林宝敢于下此断言,定有所本,这个“本”,应该就是《世本》。但是现在许多文章中引用的《世本》原文:“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可能只是大意,非原文。我查了多种《世本》辑本,均未找到“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的文字。因为《世本》已佚,各种辑本的文字又有较大差异。我想求教先生的,就是想弄清《世本》中关于殷姓(或殷氏)源头记载的原文究竟是什么。想弄清许多文献引用的“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是否确是《世本》的原文。

 (1)对《世本•氏姓篇》的谱法“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的理解,我尚似是而非。不甚明白“姓、氏、上、下、国、书”这几个字的含意(涵义)及相互关系。

    我查了多种世本辑本,发现其《氏姓篇》首均有下列文字“言姓则在上,言氏则在下”,我想这可能既是《世本•氏姓篇》编排之谱法,也是中华姓氏史演变之经纬。字虽只有十个,但其在中华姓氏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正如《秦本》所言:“蓋姓統於氏,氏繫於姓。旁行斜上,統繫秩然。即世本之譜法也。其所云上者,則一姓之左,備列諸國書。書引世本,如任姓謝章薛呂舒祝終泉畢過之類是。其所云下者,則諸國之下,羅列眾氏。諸書引世本。如子襄氏齊桓公子子襄之後之類是也。其有散引者,如荀賈皆姬姓、向姜姓、徐奄皆贏姓之類。則引者單舉一、二國,非其全文。可以世本任姓、偃姓、子姓之例。”观此段文字,当是秦氏辑《世本•氏姓篇》之谱法。但细察秦本《氏姓篇》正文,一页上、下分叙,旁证薄引,过于繁琐,使人不得其谱法要领,分不清哪是世本原文,哪是后人添加(加注)。倒是《茆泮林本》,辑文虽简,但纲目分明。如秦文释“言姓则在上”举例,“如任姓谢章薛吕舒祝终泉毕过之类是”一语,顿可在《茆本》任姓条下查到(而在秦本中却不易查到);释“言氏则在下”所举诸例,“如子襄氏齐桓公子子襄之后之类”、“如荀贾皆姬姓、向姜姓、徐奄皆赢姓之类。”也可立即在《茆本》中找到所举诸例之出处(而想在秦本中找到这些举例,却要花费读者不少时间)。概言之,我对《世本》之谱法:“盖姓统于氏,氏系于姓。旁行斜上,统系秩然。”尚理解得不深不透,故请先生教我。

(2)对《世本•氏姓篇》记载殷姓是殷亡后,殷商王室后裔“以国为姓”原文的查找 。

    我查了多种《世本》之辑本,只发现《世本•氏姓篇》子姓条下记有下述文字:“子姓。左傳隱元年正義引世本云:‘子姓:殷、時、來、宋、空同、黎、北髦、目夷、蕭。’,此世本原文也。”(殷作斌自注:在茆泮林辑本中“北髦”作“比髦”)。另见《世本•帝王篇》“殷”字条下记有:“契是帝喾子。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根国,根国生冥。冥子核,汤名天乙……”等殷祖世系。《世本•居篇》“殷”字条下记有:“契居蕃。昭明居砥石。太甲从上司马,在鄴西南”等。余未见任何有关殷姓是殷商王室后裔“以国为姓”的记载。因此可以初步断定许多文献中引用的“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恐非《世本》原文;亦或是《世本》中本有此段文字,因原本佚失,无法查对,一般文献中引用的这段文字是转引自古文献“X”对《世本》原文的引用,如果属于这后一种情况,请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古文献“X”的具体书名叫什么?

(3)世本《秦嘉谟辑补本•氏姓篇》与他本不同,《秦本》对源于子姓和“殷”代的殷商后裔110多个姓氏来源的记载特别详尽。但《秦本》这些姓源的记载是《世本》之原文呢?还是后世人的添注呢?请先生教我。若将《秦本》这些姓源记载理解成原文,似不合《世本》原文言简意胲的行文风格。若将《秦本》这些姓源记载全理解成后人的添注,人们必然会进一步追问,这些后人添加的文字源于何本,最终还要追到《世本》。因为《世本》是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性的姓氏、谱牒学著作。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要找到比《世本》更古的先秦时期的谱牒学著作已经是不可能的。

   例如《秦本》在“子姓”条和“殷”字条下记有殷氏、衣氏、汤氏、乙氏、甲氏、沃氏、稚氏、梅氏、祖氏、武氏、邓氏、权氏、堂阳氏、郝氏、王氏(比干王)、孙氏、林氏、箕氏、李氏(箕子李)、鲜于氏、鲜氏、禄氏、时氏、来氏、微氏、衍氏、宋氏、南宫氏、孔氏、正氏、邹氏、白马氏、经氏、祝其氏、华氏、督氏、幹献氏、耦氏、所氏、季老氏、事父氏、皇甫氏、戴氏、乐氏、司城氏、右师(司)氏、桐门氏、老氏、老成氏、鱼氏、左师氏、鱼孙氏、耏氏、艾氏、雍氏、鄐氏、鸱夷氏、中野氏、不夷氏、冀氏、牛氏、仇氏、宣氏、穆氏、罔氏、朝氏、庄氏、仲氏、勃氏、幾氏、三伉氏、王夫氏、徵氏、郑氏、鳞氏、桓氏、臧氏、荡氏、虺氏、泥氏、向氏、合氏、靈氏、围龜氏、既氏、獲氏、專氏、戎氏、贾氏、尾氏、巳氏、成氏、边氏、司马氏、公朱氏、东鄉氏、西鉏氏、子革氏、甫爽氏、褚氏、石氏、褚师氏、薄氏、木门氏、朱氏、空同氏、黎氏、北旄氏、髦氏、墨夷氏、目夷氏、蕭氏等110多个殷商后裔的姓氏,在这110多个殷商后裔的姓氏下面都记有其得姓渊源。例如在《秦本•氏姓篇》之“子姓”条和“殷”字条下记有“殷氏,以国为氏。汤国号也。二十四代、三十四王、六百二十九年、为周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衣氏,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秦本》中关于殷氏的这些姓源记载是《世本》原文呢?还是后人添加的呢?如果说它是《世本》原文,秦本为何在这些姓源记载文字的下边用小字体一一注明这些文字的出处,如“史记殷本纪。文韵二十一欣。急就章注。姓纂二十一欣。”云云;在其它辑本中,为何找不到这些姓源记载的文字(或虽能找到,但却很简略)?如果说它不是《世本》原文,全是后人添加,那么后人添加的依据(所本)又是什么?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