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郡长平殷氏的崛起、南渡及世系考(上篇)

热度47票  浏览6748次 时间:2014年9月23日 06:30

中华殷氏得姓以后,在从西周至秦末的八百多年间,很凄惨。他们或被诛灭(殷帝辛-殷武庚支脉首当其冲,即使是以“北殷国”国号为姓的复姓北殷氏一支,也难逃厄运,于春秋初期,为前715年至前704年在位的秦宁公所灭),或被集中监管,或被遣送到边远荒凉地区,或四处逃亡,逃到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安全地带。还有相当多的殷姓人,为求生存,改为他族他姓。以上种种原因,致殷姓人口锐减,从殷商大族,沦为弱小族姓。随着周朝的衰弱,周室对殷人的控制力也减弱。殷氏的主支从被集中监管状态慢慢获得解放,首先散居于今洛阳东郑州南颖川的殷水一带(今河南的禹州、许昌、商水、周口、淮阳一带)。秦末,集中移居到河内野王(今河南的沁阳、武陟一带)。入汉以后,因该支的殷续(即陈郡长平殷氏的共祖),官至北地太守,以功封于汝南,定居于汝南郡的长平县。因殷续一支得望于汝南郡长平县,后长平县又于东汉时划归陈郡。故长平殷氏后人不管迁到何方,都坚称自己为郡望汝南的陈郡长平人或省称陈郡人,以示不忘本。但在西汉时,长平殷续一支从总体上来看还是很弱小,为自保,仍然不敢自称自己为殷商王室直系后裔。汉成帝时,皇帝婚久无嗣,求子心切。微官梅福乘机上疏,请求加封殷商后裔,以续成汤香火。其大意为:“武王击败殷纣,还没下战车就分封五帝夏殷,封宋祀殷,封杞延夏,以示自己不独自占有天下。保存别人就能保存自己,阻塞别人就会阻塞自己。善恶有报,富贵在天。从前秦灭了东周西周,扫平六国,不提拔隐士,又断绝三代香火,灭道逆天,因此秦始皇不仅自身陷入危难,而且儿子二世被杀,孙子也不能继位,这就是阻塞别人就会阻塞自己、善恶有报的例子。现在五帝夏周都受到祭祀,唯殷人失去后嗣,成汤断了香火,陛下恐怕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一直没有子嗣吧。”梅福的上疏虽被斥责为:“边部小吏,妄议朝政”,但汉成帝却悄悄记在心里,派人四处寻找末代殷商王室直系传人,“诏求殷之后裔”。才了解到殷之后裔已“分散为十余姓,推求其嫡,不可得”。(实际是,屡受打击的殷姓人,如惊弓之鸟,不敢承认自己是末代殷商王室嫡裔罢了。)于是,只好采纳梅福的建议,因孔子也是殷人之后,改封孔子的直系传人为专祀成汤的殷侯。汉成帝于绥和元年(前8年)下诏封孔子的十四世传人孔吉(一说是孔吉之子孔何齐)为殷绍嘉侯,不久又进封为殷绍嘉公。殷绍嘉公的封地位于汝南郡新郪县(汉初置新郪县,在今安徽省太和县赵庙镇),封地方圆百里,食邑一千六百七十户,建平二年(前5年),增封九百三十二户。 

自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八百年间,特别是在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门第之风大行其道的五朝(317-589),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南渡过江侨居今南京一带1-13的陈郡长平1-14殷氏殷褒支和在东汉时早已南渡过江的定居于今丹阳一带(今隶属镇江的丹阳汉晋时名曲阿)的陈郡长平殷氏东汉“谏议公”支1-15合二而一。已经分开一个多世纪的陈郡长平殷氏隔江相望的两支后裔在江南汇合后,陈郡长平殷氏如虎添翼,犹如异军突起,一跃成为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隋唐政治舞台上一股重要力量,使殷帝辛(纣)之后衰落已久的殷商家族又兴盛起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之一。五朝门第研究大家王伊同先生在其专着《五朝门第》的“高门权门世系婚姻表中,将陈郡长平殷氏列为第二十位1-16。但王伊同先生列出的七十五个“高门权门”已有不少在西晋期间因争权夺利和永嘉之乱而走向衰落,若从王导佐司马睿在建康1-17称帝立国的东晋算起,南渡江左的陈郡长平殷氏实际上已上升为东晋至南朝宋、齐、梁、陈的五大侨姓之一,它们分别是琅琊临沂王氏陈郡阳夏谢氏陈郡阳夏袁氏南兰陵兰陵萧氏陈郡长平殷氏。侨居江南的五大侨姓与江南土著高门吴郡陆氏吴郡盐官顾氏等一起扶持着东晋和南朝的偏安小朝迁,成为左右从东晋起的五朝政治走势的重要力量,对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过重大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