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墅殷氏八百五十余年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华墅殷氏文化学习会   发布者:殷瑞生
热度4票  浏览911次 时间:2011年5月11日 14:11

华墅殷氏八百五十余年

中华殷氏,源自殷商,殷墟甲骨,留有信息。延至东汉,殷封载史,迁到阿曲。传到东晋殷浩,迁住泰州。到达南宋初期,秉常一支,迁居润州,公之两子,长英次华,终定华墅,繁衍至今,八百五十余年。江南殷氏,皆出这支。时至今日,海内外众多殷人,其根在华墅。

华墅历史上属于丹阳埤城区,1956年底划入丹徒丁岗,五十年后,现划归镇江新区。在2010年3月28日,华墅殷氏文化学会隆重举行了纪念秉常公诞生910周年祭典,出席代表有苏,皖,陕,沪三省一市200余人,人不可谓不众,势不可说不大。(谓60年来从未有过的)。制作了全程录音录像,可供众人瞻仰分享。 

殷商文化,自古有之,三千余年,博大精深,有待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发掘,为今人服务。现重点介绍华墅殷氏概况。

一• 始祖秉常 右武大夫

华墅殷氏始祖,据家谱载是:南宋右武大夫殷秉常。宋咸淳九年吉月,大学士文天祥为秉常公作传。称其有“霖雨舟楫之材而,以管仲乐毅之略而适”。

北宋末年,北边金人,连犯中原,1127年掳走钦,徽二帝。高宗即位於建康(今南京),命公(公讳轶,字秉常,行初一)护驾南巡,金骑长驱,直抵扬子桥,赖公左右乘舆,驻跸京口,卒定建都临安(今杭州)。公以积劳,迁武得将军。绍兴壬子春(1132年),公陪君游凤凰山。百姓拥挤,左右欲诛之。公奏曰:“御马咆哮,民畏而避,此误也。非不知天威严重,安敢故犯,乞陛下怜而赦之。”民赖以免,为民护民,岂不受拥戴?

葵丑之秋(1133年),闽寇犯顺。公奉诏督师平闽,号令严明,秋毫无犯,巨寇投诚,朝廷论功行赏,升武节将军骁骑尉进右武大夫。

公沐国恩,志图北伐,而丞相和戎,苟安江左,国势日以侵弱,知不可为,因于绍兴己末,告疾退休,绝不谈兵事。随率二子自泰州寓居润州大港西街,卒后葬于此,其名不可灭也。

二• 华墅定居 繁衍生息

右武大夫秉常公之二子,长华次英,随父住大港。大港临江,常遭水患。英华兄弟成人后,其先在埤城小住。一日兄弟二人到埤城西边五里许的山边小村华墅(地处宁镇丘陵地带)有事,事余,二公被此地的起伏山冈,参天的古树,遍地的野花,鸟飞兔窜的优美景色所深深吸引。登高远望东有华山,南有经山,西有马迹山,北有圌山,真是气吞山河。收眼观看,眼前山下一大片数千亩荒地,人烟稀少。居高临下细看,有一大片地方似一叶扁舟,恰巧这一大块空地两侧,自西向东,南有细水长流,北也有细水长流。二公略通《易经》,知风水,认定此地是宝地一方,遂决定世代定居于此。

自英,华入住后,原来小村中的金周两氏逐渐消亡,而殷的后代“人丁兴旺发达”。延到第四代,有一支从华墅搬迁到村南边约十八里的麒麟定居。到第五代,有一支迁到华墅西北约六华里的留村,还有一支,迁到华墅西边约十八里的黄墟。因此说华墅殷氏里共有四大支,即华墅,麒麟,留村,黄墟。江南其它殷氏则是此四大支又分出。直到今天,中华大地,五洲四海,皆有华墅殷氏之后也。

三• “东汉世家” 秉常碑文

 上面提到宋右武大夫秉常公告疾退休后,率子移居大港。公卒后,英华二公将父葬于大港殷家巷。二公又移居华墅。直到1576年明朝时,十五世孙殷正茂公来润瞻墓,发现“因墓被水跸”,且墓地范围狭隘,遂捐俸禄二十金,易地五亩培广墓基。五年后,明万历十年(1582年)七月,又因洪水跸墓,又捐资金银十两,并于次年1583年春正月就地迁葬营墓,再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发现洪水又一次入侵墓基,经与华墅,麒麟,留村,黄墟等地族人共议,决议将始祖墓迁丹阳经山泉水湾——雀梅墩祖莹地,以一劳永逸,取葵山丁向,立碑安葬。碑文如下:

公讳轶,字秉常,行初一,东汉谏议大夫,殷讳封公后也,世居扬之泰州,为宋右武大夫。驾车护跸南渡,由泰迁润。今华墅,黄墟,麒麟,姚巷,歙县之上里,常州之北门,并后贤,申港等处,殷姓繁衍皆公后裔。公与张氏太君合葬经山,泉水湾葵山丁向塘改壬山丙向。因旧碑日绽,今兹重勒,意照原文。
 

东汉                              考 右武大夫秉常公府君

          宋故南渡殷氏始祖                                          之墓

世家                               妣 浩封恭人张氏太君

万历二十年北宋户部尚书上里十五世孙 正茂敬立

华墅,黄墟,麒麟,三分子孙 重勒

乾隆柒年岁次壬戌仲冬 谷旦

“东汉世家”来历,及为什么只提三分子孙而去留村,请观下文“匾额风波”。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殷正茂。殷正茂其系南渡殷氏秉常公第十五世孙(公元1513~1592年)字养实,号石汀,徽州府歙县殷家村(今安徽)明嘉靖年间(公元1567~1572年)擢右侖都御史。巡抚广西,平息叛乱。又任两广总督,平寇安民,后升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职,享一品俸禄。

年老乞归后,悉心为丹徒,丹阳等地殷氏篡修宗谱,倡立家庙,特别是把华墅,黄墟,麒麟等地殷氏联宗起来,为后世作了重要贡献,不愧为是一位杰出的殷氏文化传承宗师,在秉常公支后人中,此公功不可没,将永载史册。

四• 匾额风波 逐出留村

前文曾提到,江南殷氏出自华墅,留村,黄墟,麒麟四支,为何重勒墓碑上只刻三支而除留村,就不得不到“东汉世家”匾额风波。

殷氏宗祠的堂匾有“勤俭堂”,“三仁堂”,“重恩堂”等。而我们华墅是“东汉世家”。它的来历据谱载: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殷正茂对国家有功,朝廷褒奖,君誉殷正茂是“东汉世家”,缘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初祖。

殷正茂随书御赐“东汉世家”制成匾额,即差人送往润州东乡殷氏祠堂。送匾人自京城出发,一路跋涉到润州东乡,实是够幸苦的,一日走到留村地界,问一乡人,此地可是殷氏住地,乡人答到我们这里就是殷氏后人,有殷氏祠堂。送匾人听后,高兴万分,总算到了,也不细问,不管三七二十一将匾额抬进祠堂,老倌见了也不追问,随置酒款待差人。大家兴奋不已,从此有了“东汉世家”之匾。不过,精明的留村人也纳闷,我们族里没人在京做大官的,何来御赐匾额之事呢?他们也不敢挂在正堂,而是挂在三房里。

几年后,殷正茂返乡协助华墅,麒麟,黄墟修谱,问起“东汉世家”匾额之事,大家都说,那匾被留村接去了。正茂听后到留村要他们交出,留村人当然视之如命,不肯给。要知道那匾额的分量,它可是皇上赐的,留村人早就藏起来了。

 殷正茂讨匾不得,即召华墅,麒麟,黄墟族人共议,从此将留村逐出华墅殷氏支,不许他们再到始祖坟——大坟山(即经山泉水湾雀梅墩)前祭扫祖先。此后华墅就重制“东汉世家”做匾。

消息传出,留村人当然伤心,毕竟是二世华的子孙嘛。于是族内议定,连夜到始祖坟头刨一包土带回,选择风水宝地将土埋下,筑起坟头,竖起石碑,碑文与华墅的相同,从此留村子孙,于假坟前祭扫祖先,以示不忘。

 历史发展到2009年5月16日,苏南殷氏族人代表43人在常州横山桥镇殷家巷举行第二次联谊会,会上有代表提出以上事过程。此时,我华墅代表在会上发言:历史已进到21世纪,匾额在文革中俱已不存,何必还被这过去的事捆住手脚。国共两党当年血流成河,现还携手言和,留村为何不敞开胸怀重归宗里?我们华墅是欢迎你们的。我们应该统一起来,为子孙后代造福。

留村八十五岁的离休干部大槐先生代表说:是到时候了,明年清明我们将去大坟山参加“秉常公910周年”祭奠。

五• 魅力华墅 多姿多彩

一村三祠

村里建祠堂,这应该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它既是文化中心,也是族里权力的象征,更是族人集体的象征。因此,一村一祠可以理解,而华墅却是一村三祠,不得不费人思量了。它们都坐北朝南,几乎都在一条直线上,从东往西,村东,村中,村西排列着,像是要慢慢的向人们述说它光辉的过去。

 三祠堂从外观上看都是三间三进。可内部却大相径庭,作用不一。不过就外观上也有区别,主要是屋脊的建造不一,及大门的气派程度不一。

东分祠屋脊上砌成镂空的花格图案,显得富贵,雍容大方,大门两侧立一对石狮,格外威武肃穆。中分祠的屋脊就一般了,门楣也不显眼,边角上的砖是磨过的。西分祠屋脊上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远远的看了叫人心安。门两侧是一对石马,让人有安详感。

东分祠里面的格局是尖顶的。它里面复杂共十七间,它的瓦当上都印有“喜财禄”三字,可见古人早就有追求幸福的意愿,早就有搞好经济的意识,早就有服务大众领取俸禄的意念。大厅里高悬“东汉世家”匾额。谱载“东汉世家”的由来是明代万历年间户部尚书殷正茂对国家有功,朝廷褒奖,缘于东汉谏议大夫殷封为迁润初祖而得。

厅梁斗拱上雕刻着多种图案,地上铺有“箩底砖”,厅沿用每块宽60cm,长150cm条石砌成,实是壮观。有花园,厢房七大间,是用来招待来宾的。祠里有200亩田出租,收的租供祠内开销,每年春秋两季,族内十岁以上男丁聚餐,故而气派,大方。

东分祠里共有六房子孙,从东往西,包括现在1~6队(组)殷氏后人。解放后,该祠做过小学,现在四五十岁的人都在里面读过书。那漂亮的大厅是他们聚会时表演文艺节目的地方,几十年前的东分祠对他们还历历在目。

中分祠共有四房子孙。1~3房分出华墅,住在离华墅村北二三里的东,西庵前及长山下。四房里在祠堂身后,其房头里的房屋结构,从正门进去,如入迷宫,外人是很难摸出来的。里面门套门,天井套院,其构建奇妙,它包括现在6~7两队殷氏后人。中分祠,解放前里面就办过学堂,现年八九十岁的在里面读过私塾,七十两边的在里面读过洋学堂。

据说中分祠是因为单独修过一次谱,造谱造穷了。可见古时修一次谱耗资是巨大的。那时交通不便,联络不便,技术落后,都是木刻,当然就更费时,费钱了。

远看西分祠气势不凡。它包括了8~12队的殷氏后人,它门前一片空地上有一棵三四人方可抱得过的大榉树,其枝似华盖般撑开,又似张开的巨伞,一年四季给挡雨遮阳。祠后更有二棵离开不远,一左一右并排着的榉树,每一棵也是要三四人才抱得来,你说那样子是不是老远看就很迷人呢?

近前,门两侧一对石马被孩童爬得溜光,净亮洁白。高高的门坎挡住,大门打开当你跨进门槛,第一进正中“殷氏宗祠”大匾额便映入眼帘,给人一种到家了得感觉。往里走去第一进的后门,掉头回顾,门头一个大大的石刻“福”字,四角雕刻有蝙蝠。这个雕刻的“福”字,现在被本村一个村民收藏。

进入天井,两边墙上四角有五十公分见方雕刻着花纹图案的装饰,门楼上更是雕刻着麒麟送子等各种图案。宽阔的天井似成正方形,让人感到舒心。

第二进前沿墙是一排高大的木格窗。前沿是一字排开的条石铺成做界,踏上条石跨过窗坎便进入第二进。正中梁上是“东汉世家”的匾额。两边有“进士”两字匾额共八块,令人油然生敬意,真是书香第府。

它的东西两间各有一个木制的大“稻箱”足有二米见方,二米多高,盛满收来的租。供族内费用,及春分,冬至两次族内聚餐用,给人一种富足感。

穿过第二进,走过小天井,进入后进,只见后小半间一排长廊似都供奉着一排排祖宗的牌位,牌位前一排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供品,给人一种肃然起敬想去拜自己先人的感觉。两侧摆放着整齐的谱版,似进入历史的档案馆。

老人常说起西分祠1948年散谱的盛况。所谓散谱就是现在出版物的发行方式,也就是将谱分散保管。那天祠堂里办50几桌酒席,有东,中分祠的及本祠的三桌祭品,有麒麟,黄墟的来客,几十里外的麒麟老倌隔夜就来了,而离华墅十八里的黄墟老倌自认为靠的近,坐一顶黑色的四人抬得小轿子悠悠而来,快近华墅了,这时,祠堂里“充”声三响,相当现在的礼炮,鞭炮声,喇叭声,八音齐鸣。众人也开饭了。这时,老倌慌了催人快走。进得祠堂来,西分祠老倌,令他跪在祖宗前。待众人饭后,才叫他用饭。理由是“你对祖宗太不敬了,散谱了,你到中午才来,这像话吗?”可见当时的礼数十多么得严呀!

一村三祠,只知是第八世殷德字兄弟四人聚合族人建成。无论是本村人,还是外来族人,提到祠堂都怀有深深的敬意,殷氏祠堂就是到今天仍有无比的凝聚力。

六•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学堂想象

每当无事和西分祠里的八十左右岁的老人聊天时,他们常会提到他们房头里的“学堂”来,出了左一个右一个先生,还有“乡长”……我便带着好奇心,怀着敬慕的心情按他们说的到“学堂”实地看看。

按他们的说法,我找到那里。它坐北朝南,走进大门,我不禁似乎有点迷茫感觉。原来说的“学堂”,貌一看,就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一般,但江南没有四合院。进了大门,迎面一排是四间不高的瓦房。细看两边是后来砌的各两间矮房子。这时我才有所悟,怀着好奇,我自然而然地先看连着四间别处没有的半间。

原来这半间是一过道,向北有一后门,而过道的旁边还连着一小间。只不过被后来砌的二小间挡住,站在大门处看不见。

我折回来,细细看这排房子,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但为什么这样设计呢?我与“学堂”联系起考虑,有了!原来过道的北边是学堂为了北边的学生上学放学方便,而旁边的那一小间是厕所吧。

再看四间从结构上看,当年事联通一气,这是一百多年前的所谓学堂格局,就完整了。这四间是教室,下课了,学生在大天井里玩。别的就什么都没有。所谓的学堂在这个院内,就这么简单。它可不是现在学生上学的学校的地方啊,这要想象学生读起书摇头晃脑的样子才是,就这样简单。学校简单,老师就更简单,一座学堂就一个老师。课程也简单,就是读书,写字,大点的学生再学学算盘,别无他课。这个学堂,听八十多的老人说,他们也没在里面读过书,八十大几的才在里面读过书。只听说先前是殷如意的父亲在里面做先生,他父亲是谁就不知道了如意在里面读过书,后来他自己做先生,可不是在这里,而是到别的村去做。他八十来岁的女儿女婿都是老师,退休了。他三个孙子,有两个做老师,真是“老师世家”。这样简单的学堂,但它却担起了传承文化的艰巨任务。古人也是了不起的,华墅成为人杰地灵之地,难道与这简陋的学堂就一点关系没有吗?你说可是?

名人辈出

华墅是江南殷氏的根。据各地谱载:南宋高宗时,右武大夫,殷秉常护驾迁都杭州。后告老乡居,初移润州。后迁大港殷家巷,生二子英,华。二公长成始迁埤城汤巷。后问卜居住。高人指点:适于金,周地方,定能丁财两旺。公访到一地有金,周二姓。位于现华墅前门的岗上,离村约半华里。公登高环顾四周:此地清山绿水,东有华山,南有经山,西游马迹山,北有圌山。岗前山脚下有一股水向东流到现在沃得集团地,名西沟荡。岗后有一股水向东流入九曲河归长江,名长沟桥,现名老山河。甚合公意。

英,华二公商定后迁青山绿水华墅,村即为名。“华公别墅”之宝地真是天赐也。此后金,周逐渐消亡,流下金家塘及一片宅基。殷氏后来子孙兴旺,陆续居于华公别墅左右。连年繁衍随后有子孙迁留村,黄墟,麒麟及安徽歙县尚里各支。随着岁月流逝,朱,王,李,邵,赵,陈,刘,贾,丁,邓,栾等姓人迁入,大家和谐相处,华墅村更加扩大,至今有446户,1345人的自然村。

一世祖秉常公墓迁葬(经泉湾)雀梅墩名大坟山。正为大坟框内,是秉常公夫妇双墓,虽历数百年,现墓碑仍在。

历代老人都说:华墅是船地,因为村前,村后分别有两股水流向东。村宛如在水中,而金,周岗地似篷也。如要进村必定要从东面过一小桥,似踏跳板进入船头,方可进村,到村中“相门里”,似到了船舱,直到左右扩大变大,再往西行便到了船尾,整个村像一艘大船,载着村人乘风破浪奋勇向前,故而村里历来人才济济。

往昔悠悠,群英代起,已成历史,不去追述。就近数十年来,也是名人辈出。有为建国战场献身的殷佩金;特等战斗英雄翟洪开;有为国捐躯的地下党殷明义,先仍健在的地下党殷寿龙,殷正权,贾振华;有打游击后北撤南征得殷一方(裕宝)后任盐城专区副专员;有解放初入伍的殷振义现离休;空军少将殷振南(任职武汉军区)。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率领群众战天斗地,植树造林,开凿山洞,兴修水利的殷庄保。

更值得大数特数的是,华墅出了一批科技精英。现年83岁仍健在的殷嘉德先生,曾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和李鹏总理合影,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中国石油通史”一书;有已故煤炭方面专家殷嘉顺先生,曾和外国专家共同办公,为我国煤炭事业作出贡献,身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在空气动力学上有极深造诣,曾在法国讲学一年的殷嘉驹先生,西安大学教授,著有“计算力学教程”一书,供研究生攻读;有为我国原子弹成功爆炸付诸心血,荣获三等功德原哈军工毕业的殷道五先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华墅村也与一批搞经济的能人,他们自己成为百万千万富翁,也给国家增加可观的税收。这其中有在兰州任江苏商会会长的殷忠兴;更有旅居西班牙开 “中国饭店”的殷文俊兄弟俩。

深厚的文化底蕴,养育着一代代华墅人,虽面临“万倾良田改造工程”华墅要被拆迁,但深信“华墅”二字将深深印在现在及他的后人心中。

有一位当代殷氏族人,学者说:“世代血脉是每一代殷氏后裔用生命和时间串联起来的,它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生命的质量。因此,需要每一个殷氏后裔把握好时代脉搏,做到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用有限的生命去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殷氏子孙事业有成,各有建树,无愧于历代祖先,无愧于我们的祖国和民族。”这段话说出了当代每一位殷氏后人的共同心声,大家共勉之。

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殷氏族人必将成为中华民族的一支优秀儿女,为振兴中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华墅殷氏文化学习会
                                                 殷 瑞 生
                                                           2011年03月(修改稿)

 

上一篇 下一篇
酷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