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北朐阳殷氏得名考

热度33票  浏览782次 时间:2010年8月22日 10:17

阳殷得名

 

 朐阳殷氏纪念始迁祖聪公或其直系近祖被明廷迫迁海州朐阳,贬为灶丁烧盐而得名。实际上朐阳殷氏主支早在清初(在五世祖恒吾公率领下)就从朐阳南迁到了涟水(清代称涟水为安东,辖区比今涟水大得多,大致包括今涟水、响水、滨海、灌南四县的全境和附近其它县市的大片地区)。

 朐阳是海州(今连云港)的别称,海州才子相才编撰的清代海州最后志书就冠名《朐阳纪略》。海州因有秀丽的朐山(又名朐阳山)而出名。秦时曾在那里设朐县(是山因县名而名,还是县因山名而名,目前已很难考证),朐山东北麓因孔子曾在那里登高望海而得名孔望山,清康熙帝因觉此山丽如锦屏,钦命为锦屏山,现为连云港市区西南方(约三公里处)的著名景区。

据族人世代相传,始祖聪公本为中原陈郡著名门阀士族长平殷氏支脉(今河南西华),先祖于晋永嘉之乱后随司马氏政权过江,为江南望族。传至明代,聪公或其直系近祖,不知何故,为朱明政权所迫,举家经苏州阊门北迁海州朐阳滨海地区烧盐,世为灶籍。据旧谱序、录推算,聪公或其直系近祖移居朐阳的年代,当在公元1550年之前,即约在明初或明中。据现代学者对明代由苏南向苏北移民史和对苏北诸姓族谱研究始祖聪公或其直系近祖,之所以过江北迁,极可能是因为先祖家族曾拥戴盘居苏州的义军首领吴王张士诚(1321-1367)事发,为朱明移民国策所逼,被迫从(经)苏州阊门迁居苏北荒漠不毛之地海州今连云港)朐阳山滨海地区派灶烧盐,贬为灶籍有关。明王朝建立后,为控制人口、掌握土地、巩固政权,实行了极其严格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将国人分为三六九等,有官籍、民籍、军籍、匠籍、医籍、驿籍、灶籍之分,居民身份一经确定,即世代沿袭,除非遇有特殊原因,一般不得更改。直至1644年明朝灭亡,清廷才于1645年下令废除明制,只保留民籍和灶丁两类。令曰:“前明之例,民以籍分,故有官籍,民籍,军籍,匠、医、驿、灶籍,皆世其业,以应差役。至是除之。其后民籍之外,惟灶丁为世。”灶籍又称灶户、灶丁、盐丁,是对烧盐户的专称,地位十分低下,当盐户不足时,明王朝常将不服管理之人全家拉去充当为官盐服役的灶户、盐丁。灶丁,实际上类似于现在的劳改犯,人身自由极少。明王朝实行严格的食盐专卖制度,盐的生产销售是一种官营垄断性行业,是明廷的重要财政来源之一。所以,明王朝对食盐生产户进行严格控制,除在一般黄册中列有灶户外,还有专门册籍登载其户籍和服役情况,称为灶册或盐册。

TAG: 苏北 阳殷 得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资讯

酷站目录